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武德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来重礼仪、重伦理。武术老师注重“习武先习德”的教育方针。“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我国人民历来祟礼敬德。古人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孔子办学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也以“德行”为首。因此,武术一直将优秀的品德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让它指引武术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一直置优秀的品德于首要地位,让它成为武术的灵魂;一直将有无优秀的品德当作评价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标准,激励习武人士;一直把优秀的品德作为有力的武器,鞭挞武林中的不良风气与败类。

武术的生命力在于击技,但更在于武德。从它的表现形态来讲,武术是以拳脚和器械进行对抗的运动,稍一疏忽就会伤人。所以,古时训练兵勇或教习徒弟都特别讲究武德,点到为止,不能伤人。因此,历代武术家既将“德”为武术之根本,同时也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航船。各门各派的拳谱、家法开宗明义都要阐明武德,并规定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强调:“学拳宜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

中华武德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主要集中在弘扬民族道德规范上,中华武术流传至今,不仅在于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娱乐自身这些表层功能的综合作用,更囿于中华武德作为一种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意识,它是各种国粹文化的代表,也是时代生存价值的体现。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后来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的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他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使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术,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习武者还应努力克服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首先,克服传统武德中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具体表现在血缘化倾向和区域性两个方面;其次,在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它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再次,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其根源在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狭隘、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下形成的封建性的社会思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用下的产物,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g8feofyAIC5ujqI2k1ShUpwx+tqlpGr0jyDy9HN/s6PEut1OMY6abHfCPp022DZ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