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截拳道对敌姿势的沿革

警戒势不是截拳道体系引自其他武道中固有的东西,而是李小龙针对自己的母拳——南派咏春拳的基本对敌姿势,参阅大量的世界武道体系,经过不断地修正发展衍化而来的。

一、咏春拳基本对敌姿势

(一)二字箝羊马

也叫正身马,是咏春拳训练的基本开门姿势,多用于同门对练。两脚并拢正身垂手自然直立,双拳拳心下沉,先以脚跟为轴,两脚尽量外展,然后再以前脚掌为轴脚跟,两膝内夹。定型后即是二字箝羊马,如图3-12所示。

这种姿势的最大特点是使实践者下盘相当的稳固,适于近身打斗与极手训练。其不足之处在于游移打斗之时,妨碍了步法的灵活运用;同时,正面对敌,把自身中线要害均暴露于外。所以,这种对敌姿势多用于训练,而在实战对搏中则很少用到。

(二)正面桩手

与二字箝羊马比较,正面桩手只是在双手的放位上作了些调整,即两手中一手可做护手,另一手做问(路)手置于胸前,如图3-13~14所示。虽然这种姿势较上势在身前有了双手遮护,但其步法上的缺点还是没有得到最终改观,故在实战中最好勿用。

(三)侧身桩手

在正面桩手的基础之上,做向左或是向右的转马即能定位成侧身桩手,如图3-15~16所示。与正面桩手作比较,其是以斜身45度对敌的,故中线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保护,但其仍没有对步法不灵活的缺陷有多少改善,总体来说仍是横步对敌。

图3-12

图3-13

图3-14

图3-15

图3-16

从二字箝羊马到侧身桩手,是传统咏春训练与实战基本的开门对敌姿势,随着现代人对以往拳学的再认识与改良,当今咏春拳派已经很少有人把这些对敌姿势用于实战当中了。

二、前锋桩手

(一)前锋桩手Ⅰ

西雅图时期——改进的咏春拳阶段。在侧身桩手的基础之上,李把正身对敌变为侧势对敌,即把原来的“面”暴露变成了“线”暴露,如此减少被击面积。由图3-17~18观之,前后脚处于前后同一条直线上,前脚过于内扣,重心主要偏置在后脚上。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改进并没有把步法移动的灵活性放在首要的位置,其很可能仍是受了咏春拳“先自护,再打人”理论的影响,其中前后手法是摊护配合。

(二)前锋桩手Ⅱ

奥克兰时期。只是手掌的角度发生了些变化——前手由摊手再度变回了问路手,重心多少有所前移,且前脚步内扣的程度也有了一定改善,如图3-19~20所示。

图3-17

图3-18

图3-19

图3-20

前锋桩手Ⅰ与Ⅱ是李氏武道三阶段中前两个时期的对敌姿势。其在李氏武道体系中称为“摆桩”,摆桩从根本上讲只是李氏对咏春拳的部分改进,其实质内容仍然是传统得很,即重心靠后的分配是定数。所以说,振藩拳道的许多内容并没有完全脱离开咏春拳。

三、警戒势——截拳道标准对敌姿势

这部分内容我们在第一节中已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中可以看出:洛杉矶时期的对敌姿势均已与上述众式大相径庭——几乎看不出有多少关联了。可以说这才是李氏真正属于自我的东西。特别注意一下:警戒势的重心是前后平均分配。

四、截拳道标准化警戒势的成型研究

李氏嫡传弟子黄锦铭认为:截拳道主要源于咏春拳、西洋击剑、西洋拳击三大格斗体系。下面我们就从三者的相互关系来探讨一下警戒势的形成。截拳道的警戒势与击剑的对敌姿势从表面看起来,一个是徒手握拳,一个是手持长剑,似乎无任何联系可言。但是如若从其内在机理加以分析,结果则会使人大吃一惊。

众所周知,截拳道警戒势是极类似于拳击的基本对敌姿势的。但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虚实倒置,截拳道强调重武器前置,拳击则不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前面章节已经分析过了,这是李氏对西洋击剑深入研究所获心得的实践再现。

击剑手持剑对敌之时,持剑手前探,剑尖直指对手。这与传统武术械斗藏刃之势不同,原因是此势无须有转身送剑等附加动作,就可一步到位进入攻击范畴之内,而且运用起来绝无拖泥带水的感觉。由此出发,李氏对传统的咏春对敌姿势作了明显的改良。

当然,截拳道的警戒势从西洋拳击的基本对敌姿势上也借鉴了不少东西。这主要表现在其外在形态上,诸如双手放位、双脚站位等。更重要的一点是,身体重心的平均分配,并以前肩与前脚跟所在的竖直线为转动轴。从这个角度来说,警戒势简直就是一“翻版”的拳击格斗势。 nscp1fDU9pSmnfscQklZrptX+htZbPnYlaPNKCr3tGGVuZoyx7Gd8sIbTF9RnzL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