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训练负荷

训练负荷是训练系统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教练员和研究人员已清楚的认识到,训练负荷的增加会带来更好的效果,而且越接近运动员承受能力极限效果越显著,从而激发中外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积极去探寻这一训练负荷量度的极限值,并在一些项目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训练负荷的不断增长引起训练效应的良性变化是有一定条件和范围的。极限值的大小既受到运动员的机能状况、恢复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又随身体发育程度和竞技水平状态等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训练效应才能随训练负荷的提高而提高。一旦训练负荷超出一定的范围,即超出运动员机体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若不能对负荷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使运动员机体得到必要的恢复。就会进一步发展为过度疲劳,甚至可以导致运动员过早结束其运动寿命。在目前,对负荷的极限值的认识还不完全,还不能准确把握时,要准确及时判断训练负荷的临界值及恢复程度,就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控体系,选取可靠的指标和适当的方法对训练负荷进行监控。本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历史上人们对训练负荷的研究。

一、训练负荷概念研究

长期以来对训练负荷的研究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研究者的重视,就训练负荷概念而言,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训练负荷的定义和解释不一,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有关训练负荷定义就达几十种,这无疑给深入研究训练负荷带来困扰,只有清晰准确给出训练负荷的概念,对训练负荷进行深入的研究才成为可能。从训练负荷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训练负荷概念的表述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类。

刺激-单因类,认为只有刺激是训练负荷。迪特里希·哈雷(1985)认为,运动竞技能力主要通过运动刺激来提高。如果这种刺激能够产生训练效果,也就是说,能够发展、巩固或保持训练状态,那么这种刺激就叫做训练负荷。训练负荷分为外部训练负荷和内部训练负荷两种。 过家兴等(1986)提出,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在其后著作中,他将运动负荷也改为训练负荷,并将其定义为: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又称运动动作)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运动员机体对训练刺激的反应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称生理负荷,后者称心理负荷。 周西宽(1990)提出,负荷只有一个,就是运动中作用于运动者的运动刺激。以前提到的外部刺激(负荷)只是涉及到对运动者发生作用的身体练习,而运动刺激除包含身体练习外,还包括外界因素对运动者的刺激,内部机能的变化只是对运动刺激的应答性效应,表现在生理、心理效应两个方面。

刺激反应-双因类,认为训练负荷是由刺激反应构成。普拉托偌夫(1987)认为,“所谓运动训练中的负荷,应当理解为身体练习作用于运动员机体从而使其机能系统产生积极反应的影响过程” 。训练负荷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表述。外部负荷一般用工作量和负荷强度的指标。内部负荷可用机能系统活动程度的各种指标来评定。张洪潭(1999)运用相对性训练思路对运动负荷进行探讨,认为运动负荷原本是训练领域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若从客体出发,指向主体,这运动负荷便是刺激;而从主体出发,对应客体,这运动负荷则是反应或感受。问题的关键在于,训练客体从不主动地去刺激训练主体,训练客体完全是由训练主体设置而成,训练客体也只有在训练主体有承受它的意识的时候才成为训练刺激。 徐本力(1990)认为,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在承受一定的外部刺激时,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承受的总刺激,并以这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机体内部应答反应程度来反映的综合体,单纯的外部刺激或单纯的机体内部反应均不可能完整地反映运动负荷的真正内涵。

量值类。马特维耶夫提出,训练负荷是指与安静状态相比,由完成练习所引起的功能活性的追加值 ,或者说是一个变化值。这一点得到王广虎等人的认可,他们也认为负荷是一个参量,运动负荷和生理负荷是两个不同概念,生理负荷是描述人体系统机能状态的内部参量,其性质是一种状态量,而运动负荷是描述人体行为动态过程的外部参量,其性质是一种过程量。尼古·阿莱克塞在 1974 年主编的“体育运动词汇”一书中,把训练负荷解释为:运动员机体在训练中承受负荷复合量和强度及其他应激的值。再进一步分析这个应激值时指出:负荷是以单位时间出现的重复次数、距离、延续时间、间歇时间、动作难度来表示。 吕季东等(2000)认为,马特维耶夫在“运动训练原理”(1977)中对训练负荷的定义是比较科学的一种,且在逻辑上是经得起推敲的。 熊焰等(2004)也认为,马特维也夫对训练负荷的定义要更加准确一些。他认为,训练负荷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承受的工作量。“负荷是刺激”与“负荷是工作量度”很显然是对“负荷”本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解。我们说负荷必须具备刺激的特性并能够产生效应,但是不能够说负荷本身就是刺激,因为正是将有机体作为对象,负荷才有意义。 另外,王瑞元认为,运动负荷是指加载于机体上的各种外部物理“功”的总称,也称为运动量。由于运动负荷时机体外部所承受的机械负荷,故又称为“外负荷”。 对训练负荷概念的研究给人们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训练负荷的定量与定性

训练负荷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因素构成的。负荷量指的是负荷作用的持续时间和单个训练练习或系列练习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总数;负荷强度是指每个练习时刻的用力值、功能紧张度和作用力度或者训练工作量在某一时间里(在评定系列练习的总强度时)的集中程度。无论是负荷强度还是负荷量都反映了训练负荷的量的特征,因为强度是单位时间内的量,是训练负荷的外在规定性,只反映了训练负荷的部分,而这部分在一些同场对抗性项群中,由于练习技术的复杂程度、人数多少、战术复杂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和变化,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就很难表述训练中的实际问题。而在一些周期性的体能类项目中,由于技术较为简单、人数较少且确定,战术又不复杂,练习中运动员承受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较容易被表述,能较好的反映训练负荷的实际情况。我国游泳教练员周明认为,大量的运动训练实践证明,在运动训练中,采用各种训练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训练负荷就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教练员要善于从训练内容的质和量两个方面,确定该类型训练手段区别于其它训练手段所固有的质和量的规定性; 张洪潭于 1999 年初,也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存在于运动负荷研究中的此类问题。延峰等认为,训练中运动负荷定性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运动负荷的专项性,即负荷要与运动员所参加的与自己训练水平相称的比赛要求相符合;第二,运动负荷对供能系统的作用方向,即确定练习时肌肉工作是何种供能系统在产生作用;第三,动作协调性的复杂程度,一般来说,协调性复杂、难度越高的练习,有机体承受的负荷就越大。 现今,在传统理论中由于受方法学的限制,许多测量技术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对运动负荷进行上述三方面的定性分析还是具有很大的难度的。还是依经验性的评定,将其分为简单的、中等的、高度复杂等的几种程度。在训练负荷的量与强度评定也只能针对具体项目,以及单个练习、成组的练习进行评定或对训练手段与方法本身量的特征的评定。目前对一堂训练课或一个周期的训练负荷进行综合性评定还有很大难度。而今天的体育竞赛,胜负只在毫厘之间,只凭简单的经验评定训练负荷的性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这方面需要做更为细致和具体的工作,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训练负荷的分类

现今,竞技体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比赛的容量越来越大,将运动负荷进一步分类,有助于更为深入的研究负荷的性质和特征,便于结合运动专项特点和比赛具体要求来安排训练负荷,并把训练负荷作为各种竞技能力进行融合的手段,以及调整竞技状态和控制训练过程的关键因素,这将极大的提高训练负荷的效益。

对于训练负荷一词,在词义的广狭和侧重点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中外有关训练负荷的论著在使用这个词时,含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在国内,运动训练学领域使用训练负荷的概念有两类情况:一是将运动负荷与训练负荷作为平行概念相互通用,或是在各自的同语境下使用,词义相似或相等;另一是将运动负荷作为上位概念,训练负荷作为下位概念,或只提训练负荷,而少提运动负荷。徐本力对运动训练中的运动负荷进行了这样的分层,运动负荷是上位概念,其下分为训练负荷、比赛负荷、教学负荷和健身负荷,或者将一般负荷和专项负荷作为运动负荷下的另一层次 。运动训练学教材(田麦久,2000)也是这样提法的,并把竞赛负荷与之相平行使用。过家兴在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词解”中也使用了训练负荷。国外的有关研究起步较早,在涉及到运动训练的负荷时,许多专家在论及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有关问题时较多的提“训练负荷”,而少用“运动负荷”。典型的定义有两种:一是东德哈雷博士(1969)提出的:如果一种刺激能够产生训练效果,也就是说,能够发展、巩固或保持训练状态,那么这种刺激就叫做训练负荷。 另一是以苏联马特维耶夫(1977)为代表提出的:训练负荷是指与安静状态相比,由完成练习所引起的功能活性的追加值。

对于这些分歧,我们不必去加以重复辩解和详细考证,我们从今天一般体育工作者所理解的,特别是本研究使用的这一词来划分。本文将运动负荷作为上位概念,训练负荷包含于运动负荷,与外部负荷一致,但有时不完全等于外部负荷,在不同的研究中外部负荷的外延各异,如按照周西宽和徐本力的分类,外部负荷包含的运动刺激有别于以前提到的外部刺激或外部负荷。他们认为以前提到的外部刺激(负荷)只是涉及到对运动者发生作用的身体练习,而运动刺激除包含身体练习外,还包括外界因素对运动者的刺激。

训练负荷与生理负荷、心理负荷既不是等同关系,又不是平行关系,这里的生理负荷含义应与生理学的运动生理负荷反应的含义是一致的。从生理学上讲,广义的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作的生理“功”。与生理负荷相对应的是生理负荷反映,生理负荷反映是指机体承受一定生理负荷量时各器官和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变化或反映。而训练过程中的生理负荷在生理学中被称为运动生理负荷,是特指机体在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负荷刺激作用下,人体器官和系统所承受的额外生理负荷,即除安静状态下的生理负荷外,机体为维持运动状态下的机能活动水平而额外做的生理“功”。 与生理负荷一样,运动生理负荷所对应的是运动生理负荷反应。我们通常在训练学语镜下所说的生理负荷,对应的即是生理学上的运动生理负荷反应。运动生理负荷反映指机体在训练负荷刺激作用下,身体内部承受一定量生理负荷时各器官、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明显机能变化或反应。因为训练负荷的本质反映了“负荷”的一般特征,即是有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工作量。其本身并不是刺激,更不是应答。只是通过负荷可以对有机体产生刺激,并能产生相应的应答,这是它们的逻辑关系。所谓的“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是训练负荷作用下有机体在生理与心理上的效应, 或是反应。既然他们与训练负荷不在同一语境下,也就不存在对等和平行的关系。那么,在训练中通过对机体施以训练负荷,在正常生理机能状态下,由于训练负荷的刺激作用,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承受一定量负荷时,各器官、系统所表现明显机能变化或效应,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训练负荷就是机能和心理变化的原因。从训练的主体“人”的角度,训练中的身体练习或动作对人体是一种“负荷”,而站在人的整体角度,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的变化及心理的改变,则是机体承受“训练负荷”后产生的结果。两者作用的对象均为人体,但两者之间却明显存在着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显然,训练负荷与生理效应和心理变化是因果联系,虽是因果关系但却是两个完全相异的概念。生理和心理变化是通过人体系统机能状况改变的参量描述,训练负荷则是描述人体行为动态过程的参量。二者相关密切,但不一定存在线性的对应关系。

由于国内的教材和论著大部分都将训练负荷、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作为同一层次概念的不同种类,以及在训练实践中,我们还是习惯将生理和心理反应称为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为了行文的方便和习惯,仍然沿用训练负荷、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这些个概念,但是必须强调的是生理和心理负荷只是在训练负荷作用下身体承受一定量负荷刺激时各器官、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明显机能变化或反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负荷。在训练学范畴内,如没有特殊说明的话,外部负荷等同于训练负荷。

四、训练负荷结构

结构指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客观事物都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运动、变化,物质结构多种多样。

训练负荷的结构包括以下部分: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承受了训练负荷,机体在训练负荷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生理和心理反应。同时,生理和心理效应不仅仅受训练负荷的影响,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对整个训练效应产生影响。而生理和心理效应又会对训练负荷产生逆效应。如图 4。

图 4 训练负荷的产生及关系

训练负荷是指在训练中,直接作用于运动员机体一些具体的身体练习(或运动动作),它包括定性和定量两部分。

定量部分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基本因素构成。负荷强度引起的机体反应比较强烈,所产生的训练适应也比较深刻,能较快地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但不太稳定,负荷效应消退得也较快。负荷量引起的机体反应不如高强度引起的反应那么强烈,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负荷效应消退得也比较慢。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彼此依存,相互影响。负荷量和强度的合理组合是构成训练的适宜负荷的重要条件。负荷量是负荷强度提高的基础,只有在一定的负荷量训练的基础上提高负荷强度,运动员的负荷能力提高才是稳固的。

定性部分由专项性、对供能系统的作用方向性和协调性的复杂程度构成。运动负荷的专项性,即负荷要与运动员所参加的、与自己训练水平相称的比赛要求相符合;运动负荷对供能系统的作用方向,即确定练习时肌肉工作是何种供能系统在产生作用;动作协调性的复杂程度,一般来说,协调性越复杂、难度越高的练习,有机体承受的负荷就越大。 定性部分这里不进行研究,主要原因有:1.在一些体能类的周期性项目中,动作协调的复杂性较为简单,对训练负荷的影响较小。不像在技能类的表现难美和对抗性的项目运动项目中,动作协调性的复杂程度则决定着负荷大小与比赛的结果。田径耐力性项目的技术动作较为简单,对负荷大小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2.目前,在体育领域,由于科学研究水平的限制,一些测量技术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要对运动负荷进行全面深入的定性分析还具有较大难度。对这一类项目的定性评定,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经验将其粗略地分为简单的、中等的、高度复杂等几种程度。而当今的竞技体育,胜负只在毫厘之间,如果只依赖简单的经验评定训练负荷的性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技术和方法上有所提高和突破,才能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对训练负荷进行定性分析的需要。基于上述两点,本文不将其作为研究内容。训练负荷的结构如图 5。

图 5 训练负荷的基本结构

生理负荷(生理效应)是指训练中,运动员在承受训练负荷时,由机体在生理、生化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和反应。这些效应和反应可通过一些生理、生化指标来统计和衡量。它是反映机体承受负荷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理负荷也包括量和强度两个方面,量是指训练负荷所引起的生理机能反应的变化范围。强度指引起的整体生理机能反应程度或幅度。一般而言,生理负荷强度与训练负荷强度呈对应关系。

就生理负荷而言,对同一运动强度的刺激,由于运动者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即使承担同样的运动刺激,所引起的生理效应也是不同的。故在应用运动生理负荷指标对运动负荷进行监控时,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

心理负荷(心理效应)是指运动员从事训练时,心理上对训练负荷刺激做出的反应。心理负荷也含“量”和“强度”两个方面。“量”是指运动者进行运动时,机体对训练负荷刺激所引起的心理效应的变化范围。如用心率来表示运动员的情绪变化,那么某一次训练中的心率总数就可称心理效应量。“强度”是指用心理、生理、生化等某些指标来表示运动者在接受某一次训练负荷时心理上承受负荷刺激的强弱程度或单位时间里负荷刺激的强弱程度。如某一个动作难度系数的大小对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心理负荷的指标称心理指标,如心率、反应时、血压、动机水平、情绪高低等。

任何一次训练负荷都会对运动员心理和生理产生剌激,两者并存、相互影响。一般来说,在一定范围内,生理负荷加大,心理负荷也会随之增大,反之亦然。心理负荷本文不作具体研究。

综上所述,可以看运动负荷所涉及的因素繁多,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运动负荷的完整结构,从总体上反映了运动负荷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及其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各部分的基本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GHow1McHj25A0f74QrIhcprKhwB5RBmt+dURHkhnm8e4DN3WDQ8zIP1harg/AT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