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概念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是理论研究的基石,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有了明确的概念,才有可能做出恰当的判断,才能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从而使人们能够正确分析和研究问题;概念不明确,思想就会发生混乱,人们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不能正常交流,甚至还会造成误解和过失。概念是通过词语来表达的,是“词语的思想内容”。由于词语是有语境的,所以不同语境下,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形成不同内容的概念。不同的学科对于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内容的概念。而在同一学科的不同理论中,对于同一事物也会形成不同内容的概念。即使是同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也不一样。当然,同一概念也可以有不同词语表达。任何概念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标志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程度。但这种认识并不是单一的、无条件的,而是多方面的、有条件的。概念总是随着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概念界定的正确与否,将对整个研究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一、耐力素质与耐力性项目

耐力素质是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许多项目的训练和竞赛都要持续较长时间,运动员要想完成比赛和训练,就必须具备在这一较长时间中维持特定的运动强度和动作质量的能力,即耐力素质。

根据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能力的主导因素,可将所有运动项目分为体能类为主导和技能类为主导两大类,进而把体能类项目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三个类型。前两者的成绩取决于Ⅱ型肌纤维的高度发展,而后者则取决于Ⅰ型肌纤维。因为耐力项目的成绩取得依赖于以下的能力:给与参加工作的肌纤维足够的氧和营养及肌纤维利用氧和营养的能力;消除机体工作是产生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及热量。在一些长时间(或长距离)的运动中,主要因素的优劣(尤其是心脏的泵血作用)意味着能否成功。对于长距离跑、竞走运动员而言,最重要的是心血管耐力。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包括竞走、中长距离跑、中长距离游泳、中长距离自行车、赛艇、皮划艇、越野滑雪以及长距离的速度滑冰等众多项目。其中中长跑、马拉松、竞走和 3000m障碍属于田径耐力性项目。

二、训练负荷

目前,国内外对训练负荷概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如吕季东,俞继英(2000)《对训练学中有关负荷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运用逻辑学的有关原理和辩证的观点,对训练学中负荷理论进行探讨,认为马特维耶夫在其经典著作“运动训练原理”(1977)中对训练负荷的定义“训练负荷是指与安静状态相比,由完成练习所引起的功能活性的追加值”是比较科学的; 东德哈雷博士(1969)提出:如果一种刺激能够产生训练效果,也就是说,能够发展、巩固或保持训练状态,那么这种刺激就叫做训练负荷; 我国的训练学研究起步较晚,是在国外有关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有过家兴等(1986)综合上述两种定义而提出的: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另一种是徐本力(1990)提出的: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在承受一定的外部刺激时,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应答反应的程度。 另外,张洪潭在(1999)提出:运动负荷原本是训练领域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若从客体出发,指向主体,这运动负荷便是刺激;而从主体出发,对应客体,这运动负荷则是反应或感受。问题的关键在于,训练客体从不主动地去刺激训练主体,训练客体完全是由训练主体设置而成,训练客体也只有在训练主体有承受它的意识的时候才成为训练刺激。所以,从客体出发指向主体,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相反,应该是训练主体主动地设置了训练客体即刺激条件,又主动地承受训练客体的条件刺激,然后再主动地表达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运动员对训练刺激的反应程度。

我们知道定义的目的就是通过解释此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词项的适用范围,由此判定该词项的某一次具体使用是否适当。一个好的定义,或者说一个可以接受的定义,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或标准,遵守一定的规则。 那么,我们不妨用逻辑学中的下定义方法对它们进行剖析。训练负荷的定义中,被定义项是训练负荷。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负荷的解释是:动力设备、机械设备以及生理组织等在单位时间内所担负的工作量。负荷的属性是一种工作量值,种差是动力设备或机械设备或生理组织。运动负荷包含于负荷这个概念体系。由此推定,训练负荷的属性也是承受的一种工作量值。训练负荷比负荷增加了内涵,从而使“负荷”这个外延较大的上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下位概念,但训练负荷仍应该是一种工作量值。从这个角度而言马特维耶夫对训练负荷的定义要更加准确严谨一些。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总结,本研究认为在训练学的语境下,训练负荷是运动员机体在训练过程中所承担的身体练习(或运动动作)的总和。通过施加训练负荷给受训练者产生训练效应,并使受训练者机体和心理对训练负荷的刺激做出反应和改变,这种反应和改变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三、训练负荷监控的概念

2005 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将监控一词解释为监测和控制。《现代汉英词典》中监控一词的英语译意为“monitor and control”。《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将“monitor”解释为“device used to observe,record,or test sth”可译为“监听器、监视器、监测器”;和“make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sth);record or test sth”意为“持续观察(某事物),记录或测试(某物)的运作”。Control解释为:“have power or authority over sb/sth控制、操纵、管理、支配(某人/某事);regulate sth.控制(某事)”。由此可知,监控即监测和控制(或调控)。

监控,就是监测和控制、调控,是施控主体为实现某一目标或为完成一定任务,通过对施控客体(人、计划、活动等)进行不断监测、检查、监督,获取相关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信息反馈不断调控客体行为,从而达到既定目标或完成既定任务的活动过程。监测是主体对客体信息收集的过程,控制是通过信息反馈调控客体行为的过程。“监”是控的前提和基础,“控”是根据监的结果依照既定的任务而采取的控制或调控。

训练监控应属于监控的下位概念,对训练监控概念进行具体阐释的学者很少。对这一概念研究较深入和系统的有洪平博士和张大超博士。洪平把训练监控定义为: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测量指标对训练计划、训练效果和训练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以辅助教练员实施训练控制的方法。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训练控制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并不一定相同。运用训练监控可以发现训练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偏离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控,使训练恢复到预定的轨道上来,保证最佳训练目标的实现。他认为“训练监控”,与“训练过程监控”应是同一概念 。张大超认为训练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监控应是监和控的统一。训练过程监控比训练监控更能准确表达这一状态。并将训练过程监控定义为: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了确保训练过程的科学化、实现训练目标,以科研人员为主对运动员训练过程实施监测和评定的活动和以教练员为主对运动员训练过程实施调控的活动过程的统一。即科研人员运用一定的测量指标对运动员承担训练负荷、训练效果、训练质量、身体机能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教练员根据科研人员的监测和评价结果对运动训练计划和训练活动实践进行调控,从而达到科学训练、实现训练目标的活动过程。

两者对训练监控概念所下的定义在本质上没有较大的区别,后者更加强调过程的的动态性和监与控二者是有机的统一,虽然监和控实施者不同,但这两个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结果。这些分析和阐释都给本研究对训练负荷监控的定义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因此,将训练负荷监控定义为:在训练过程中,为了实现训练目标、完成训练任务而运用一定的测量指标,对训练负荷的量度和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后机体的生理、心理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以帮助教练员实施对训练负荷进行调控的过程。

四、训练负荷监控意义与内容

训练的可控制性是训练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训练负荷监控的前提和条件。训练负荷监控是教练员对训练进程实施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训练负荷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并不一定吻合。运用负荷监控可以发现训练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偏离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控,使训练回到预定的计划,保证最佳训练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教练员制订训练计划,实施运动训练,对运动员施加训练负荷,通过监控可以测量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从而辅助教练员评价训练效果,为制订更加科学的训练计划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运动员完成训练计划,通过训练监控可以测量运动员机体在训练过程中的反应,帮助教练员对照训练计划中的标准评价运动员完成训练的质量,从而为控制运动员的训练质量提供依据。训练负荷监控过程如图 2。

图 2 训练负荷监控过程

训练监控作用与被控对象运动员的机体状态是随时间而动态变化的。由于运动训练进行的步骤和程序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对训练过程的监控显然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要运动训练过程发生,运动训练过程监控就应进行。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期性和不间断性,因此,训练过程监控也应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例如,在对运动员持续承受负荷作用的监控时,运动员机体在生理、心理机能上的状态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我们就可以通过运动员承受负荷过程中机体各种状态的动态变化情况,来分析和判定机体所承受的负荷作用的大小及动态变化的规律。

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机体潜力,创造最好成绩。运动训练负荷监控是以实现训练目标为主要目的的。在训练负荷的作用下,被监控对象的机体状态变化有一定的制约性。一定的训练负荷,只能产生一定机能状态的变化、运动成绩的变化和心理变化。训练负荷水平上不去,运动员机能状态和运动成绩也很难达到更高水平。要想进一步提高机能状态和运动成绩水平,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负荷的水平。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能力和相应的运动成绩,是各种因素集于一体,同时作用于运动员机体时产生的。而这种能力和相应的成绩是有极限的;由于运动员的能力及诸多因素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因而,从长远看,一个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能力和水平是可以提高的,是可以通过持续的施以训练负荷而不断提高的。但在一个特定时间训练中,由于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和运动员的素质是可以预知的,此时运动员机体所承受的最大训练负荷是有一定极限的。训练计划的制定必须考虑这一极值,利用训练负荷的监控系统使训练负荷在这一极值范围之内。

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主要包括对负荷和对训练方法的监控,而对训练负荷的监控又分为对负荷强度的监控和对负荷量的监控。训练负荷强度和训练负荷量对机体和心理剌激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由于训练负荷强度和训练负荷量是运动训练中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有一定的量就有一定的强度,反之有一定强度的练习就有一定的量,有机体能够承载较小强度的较大量,也能够承载较大强度的较小量;量的增加能为强度的提高打好基础,强度的提高又可为量的增加创造有利条件。因此,量和强度这两个因素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但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正因如此,所有在训练监控中使用的生理生化指标都难免受到训练负荷量和训练负荷强度的同时影响,难以把这两者的影响完全割裂开来分别分析。

训练负荷监控内容(如图 3)

图 3 训练监控内容及其关系 hy6s3le2sIXTgbdn+IwWZxFJ9oKCS3DJpRJcRBXJLm/qQkjYU64oJNHdr53S6E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