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由太极式,两足并起,两膝相靠,两手徐徐在身前交叉上移,渐至头顶上方,两手合掌,呼吸平和自然。意念随两掌上行,通过两掌手指指向天空。此时,足跟不离地,足跟和手指分别向地下和天空有两夺之势,使身体自然拉伸(图2,图3)。
图2
图3
②足跟提起,手指和脚尖分别向地下和天空有两夺之势,拉伸身体,吸气,收腹,提肛。稍停,在全身放松的同时,两足跟自然落下,呼气,身心、意念下沉。如此可反复几次(图4)。
图4
③两臂从肩关节处外转,呈两手心向外。上身保持直立状态,两胯放松屈膝渐渐下蹲,两臂随之如鸟翅在身体两旁下落至地面。此时意气随之下沉,呼气(图5,图6)。
图5
图6
④两臂合抱两膝,低头于两膝之上,形如婴儿于母体之中,呼尽身中残留余气(图7,图8)。
图7
图8
⑤两脚、两膝分开,两手抱头,低头俯身弯曲,两肘尽量接近两脚。然后两手放于两脚,徐徐抬头前伸,使整个脊柱由颈椎到骶尾椎节节向后返躬,闭嘴用鼻吸气,细细纳入小腹,此为龟吸长寿功。意念在于椎体的节节伸展(图9,图10,图11,图12)。
图9
图10
图11
图12
⑥上身正直,两手合于胸前,稍停(图13)。
图13
⑦两膝慢慢伸直立起,随之两手在胸前上穿至头顶。此时身体已直立如动作①。此动作在做时有幼芽破土生长之势(图14,图15,图16)。
图14
图15
图16
至此为一个循环,可做3 ~ 5个循环。
①重心不动的运转
由太极式,左脚向外分开一步,呈马步状态,两手相叠,放在腹前。呼吸平稳,神态安详。然后松开右胯,左膝微里扣,右膝微外旋,使身体沿自身的纵轴缓缓右转45度,稍停。然后松开左胯,右膝微里扣,左膝微外旋,使身体沿自身的纵轴缓缓左转45度,稍停。上面是右转后还原的做法,左转后还原的做法依然,如此左右反复转动,使小腹(丹田所在部位)左右转动(图17,图18,图19,图20,图21)。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②重心左右移动的转动
由太极式,左脚向外分开一大步,呈右横裆步状态,两手相叠,放在腹前。呼吸平稳,神态安详。然后松开左胯,右膝微里扣,左膝微外旋,使身体沿自身的纵轴缓缓左转45度,同时重心左移至两脚连线的左三分之一处。随后松开右胯,左膝微里扣,右膝微外旋,使身体沿自身的纵轴缓缓右转45 度,重心不动,呈左横裆步状态(图22,图23,图24)。
图22
图23
图24
上面是由右横裆步转左横裆步的做法,由左横裆步转右横裆步亦然,只是左右相反(图25,图26)。
图25
图26
在此过程中,小腹(丹田所在部位)左右转动,可做多次练习。
①右手练习
由太极式开始,身腰微右下转变左上转45度,两腿左逆右顺缠变左顺右逆缠;左脚尖外转45度,随后右腿划里弧放于左脚前,脚尖点地,重心走下弧移于左腿;两手微左顺右逆缠变左逆右顺缠,右手微沉,划里下弧放于左胸前,左手配合右手在左腰侧合住劲,右手手心向左上,指尖向右前,左手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侧方(图27,图28)。
图27
图28
身腰微左下沉变右转180度,提右腿插于左腿后,足尖先点地后足跟右后转落地,左腿以足跟为轴,足尖随右足跟落地里扣;同时右手顺变逆缠随身转动向右后划弧横于胸前,手心向外。左手逆变顺缠配合右手随身转动于腹前,右手手心向外指向左,左手手心向右上反折腕指向左下,眼看前兼顾左右,耳听身后(图29,图30)。
身腰继续右后转180度,同时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右转约225度合于地面,左脚随之提起以脚尖落于右腿旁;右手继续随身右转停于右前,高于眼平,左手继续配合右手停于小腹前,右手手心向外反折腕指尖向左上,左手反折腕指尖向左下(图31)。
身腰微左传,意气下沉,左脚跟落地,两脚平行脚尖向原来的方向;右手变顺缠沉腕指尖向上手心向前停于身右,左手小逆缠配合右手停于小腹前,松胯,屈膝,合裆,神态安逸(图32)。
图29
图30
图31
图32
②左手练习
由右手练习开始,身腰微左下转变右上转45度,两腿左顺右逆缠变左逆右顺缠;右脚尖外转45度,随后左腿划里弧放于右脚前,脚尖点地,重心走下弧移于右腿;两手微左逆右顺缠变左顺右逆缠,左手微沉,划里下弧放于右胸前,右手配合左手在右腰侧合住劲,左手手心向右上之间向左前,右手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侧方(图33)。
图33
以下动作与右手练习相同,方向相反,如此左右交替练习。
[ 要点 ]动作协调,勿令间断,充分体现以腰为轴,一动无不动,丹田内转的特点。注意意气出入,缠丝需由腰间。心静体松,开合有致,无使有横气出现(图34,图35,图36,图37)。
图34
图35
图36
图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