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奥运会食谱大扫描

(一)关于早期奥运会运动员饮食的追溯

从古代奥运会开始,奥运会的组织者就对运动员的饮食问题高度重视,严加管理,参加古代奥运会的运动员,除要进行连续不断的10个月的训练以外,赛前还要到伊利斯城邦竞技训练场参加1个月的集训,当时的古代奥运会规定,集训期间,训练者只能吃枣类、干酪、无花果、素谷类和汤等,绝对禁止吃肉食。

古希腊的教练员在训练或比赛期间对运动员们的饮食是精心安排,不敢有半点马虎。他们每天分配给运动员的主要食物大都是乳酪、全麦面包和葡萄干、花生等。从今天的营养学角度来看,全麦面包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E,可以帮助运动员在大运动量的训练或比赛以后,尽快地使体力得到恢复,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竞技者的耐力素质,由此看来,当时的教练员对食物的营养作用已经有所认识。教练员最关心的是这些食物中的成分是否都能被竞技者消化和吸收。因此他们严格规定竞技者不得在进餐时认真讨论任何问题,以免妨碍消化;禁止吃多种油炸的食物,因为这类食物脂肪太多,也会妨碍正常消化和吸收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一再要求,竞技者不得吃冰冻的食物,喝冰的苏打水,一经发现马上除名。教练员提倡尽量给竞技者以充分的时间咀嚼食物。后来,还依照古罗马骑士吃东西的方式,让竞技者多吃些含面类的食物。

在古代奥运会的历史上,有一段时间,教练员们不让竞技者在赛前多吃东西,在参加时间较长的训练之前,竞技者仅需喝两三杯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挤出来的汁水,并且要休息再三天,以消除疲劳。为了让吃下去的微量食物能百分之百地被吸收,甚至使用少量的泻药对大肠进行消毒。教练员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全部组织得以净化和休息,更有利于投入比赛,除此之外,教练员们还严格禁止竞技者在训练或比赛间饮酒作乐,他们认为,唯有饮食、作息制度合理,再加上有规律的训练,才可以很快地增加体重和肌肉力量,达到训练或比赛中较为理想的效果。

现代奥运会对运动员的饮食更是不敢怠慢,奥运会举办国想方设法,尽可能满足来自五湖四海运动员的不同口味,因为他们知道运动员的胃一旦满足了,对奥运会主办方其他方面的工作自然会宽容很多。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运动员的饮食很简单,没有经过特殊的配方。运动员可以敞开肚皮尽情吃喝,只是赛前不能吃的太饱,否则会上不了赛场。当时几乎所有的代表队都积极仿效古希腊人,挑选的都是些天然食品,如牛奶、蜂蜜、水果等等。从比赛开始的第一天起,每位运动员都能领到一份可口的橄榄果,一块当地产的香甜奶酪和一瓶附近山村酿制的鲜美葡萄酒。不过仍有不少运动员吃不饱,有些代表队的领队们就会到集市上买些鱼、肉、比萨饼、蜂蜜和面粉制成的甜点给他们加餐。最难忘的是马拉松比赛,在比赛过程中,道路旁的服务人员会时不时的给运动员塞几个橙子,但不会给他们水喝。斯比罗斯·路易斯,这位马拉松比赛冠军后来回忆说:“每个服务站之间的间隔太远了,每到一个服务站,我就会把口袋里塞满葡萄干和橙子,当时我真后悔赛前怎么没在衣服上多缝几个口袋呢?”

法国人对饮食的讲究是世界闻名的。1900年举办第二届奥运会的同时,还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世界博览会。大街小巷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选手们餐桌上也像是开了博览会,令人目不暇接。24年之后,巴黎又以其丰美的食品迎来了新一届奥运会。法国政府花巨资在巴黎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奥运村,为运动员提供每日三餐的系统服务。通常,早餐有黄油、果酱、火腿、煎鸡蛋,同时配有牛奶、咖啡、巧克力和凉菜,凉菜有冷盘、饮料、鱼、肉、蛋、青菜、奶酪和水果,还可以喝到葡萄酒、啤酒或矿泉水;晚餐先是各种汤和小吃,然后上菜和肉,正餐之后还会送上水果、奶酪和各式饮料,而用草上的露水浸泡的香茶最受欢迎。

在美国举办的4次奥运会中,饮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1904年的圣路易斯第三届奥运会上,参加马拉松的人可吃尽了苦头,选手每跑12英里才能领到一杯水,许多人因为水土不服和腹泻退出了比赛。于是幸运的桂冠戴在了托马斯·希克斯这名美国选手头上。评委们说希克斯并不是顶尖高手,只是饮食助了他一臂之力。希克斯兴奋得几乎走不上领奖台,因为他跑到4. 5公里时不小心睡了一会,没想到这一打盹使他成了世界冠军。赛后人们戏称之为“托马斯之梦”。

1932年,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因此选手饮食很简单,数量也有限。洛杉矶建有奥运村,不过只为男士开设,女士们只好住进附近的宾馆里。也正是从这届奥运会起,人们掀起了食品热,许多人开始研究食品的热能含量、食品的运输和贮藏。

(二)现代奥运会饮食的科技之路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饮食和保养。特别是近10年,专家通过高科技为运动员配置饮食和补品,而这些产品在选手身上也发生了奇迹般的功效。1984年美国奥委会首次推出了所谓的干粮系统方案,让各代表队自备食品,他们只提供相应的服务。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美国名将迈克尔·约翰逊勇夺2枚金牌,而4年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他却因为饮食不服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而亚特兰大奥运会被誉为“最糟糕的一届奥运会”,其“糟糕”自然包括吃在内。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饮食习惯尤其不易改变。想像中的奥运村一定会有不同类型的膳食和用餐区,以适应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运动员的口味。可是事实令人失望,奥运村中只有清一色的西餐。中国运动员因吃不惯这种伙食而苦恼。有些运动员只好以吃水果和自带的方便面来填饱肚子。幸亏后来中国使馆人员和亚特兰大华人社区的热心人士组成后援会,才使中国运动员有了适合口味的食品。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的“奥运村”内,备有最完美的民族饮食,使每位来宾都感到“宾至如归”。比赛期间的膳食由“奥运村”总部统一安排,每天提供6万份饭菜。悉尼奥运村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网站,将奥运村每天的菜谱发布在网上,这样运动员就可以上网提前确定该吃哪些饭菜了。奥运村提供的饭菜种类多达1500多种。悉尼大学的生化系对每道菜的营养成分组成都作了仔细的分析研究,简明扼要的写成了“小报告”。运动员在使用前可阅读这个“小报告”,从而得知自己将摄入多少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运动员还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要求,厨师可以为这些有特殊要求的选手“开小灶”。据有关方面的精确计算,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运动员每天需要消费60000多个鸡蛋、43500个苹果、12600公斤肉、35500公斤土豆和75000升牛奶,这些都由专门的餐饮公司为运动员“特供”,而各国官方代表、志愿者、新闻界代表、赞助商、奥委会领导人、观众和参观者则需像“鸟儿一样自己找食吃”,在悉尼全城寻找自己合适的餐馆来填饱肚子。而悉尼奥运会才开幕两个星期,奥运村的大厨房则不堪重负,盼望着圣火早点熄灭。原因很简单,运动员有着无比巨大的胃口,以至于餐饮的消耗极其惊人。一些运动员的食量十分惊人,食物叠得很高。最会吃的选手可以一口气吃掉四个麦当劳巨无霸汉堡,而且这还只是作为开胃品。烧烤、鱼串和苹果派是最受欢迎的食品,中餐也很受青睐,常常被一扫而光。而意大利的运动员却另辟蹊径,他们食用的是典型的地中海饮食。意大利体育医生联合会体育药物研究所主任阿蒂利奥·帕里西说,地中海饮食包括55%~60%的碳水化合物,25%~30%的脂肪,15%的蛋白质,可以保证营养平衡,保证出好成绩。帕里西没有具体解释有哪些食品,但他介绍了上一届奥运会期间意大利运动员所食用的食品,其中有葡萄酒、番茄和番茄酱、面条、大米、奶酪、生火腿、橄榄油、醋、果汁、果酱、油浸金枪鱼、扁豆、豌豆、咖啡和菊花茶等。中国体操运动员们在悉尼偏偏不为美食所动。袋鼠肉、烤羊排、鳄鱼肉、生菜沙拉——这些澳洲人引以为傲的澳洲美食并不能引起他们的食欲,他们最爱的却只是一道中国小菜——拍黄瓜。

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为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新闻媒体、赞助商和观众提供了大约1200万人次的用餐,平均每天提供约40万人次用餐。奥组委食品服务部将保证为每一位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食品和服务。为了保证运动员的营养健康,还专门提供针对少数民族及特殊餐饮习惯者的饮食,如清真食品、犹太教食品等。在奥运村,每天24小时为约22000人提供食品。每天将根据1500种不同国家的食谱提供最少的约50000人次餐,每天要吃掉约100吨食品,产生55吨垃圾。奥运会期间,为了每小时向奥运村准备6000人次用餐需要:15000升牛奶、30000枚鸡蛋、300吨水果和蔬菜、120吨肉、85吨海鲜、25000只面包、720升番茄酱、200万升可饮用水和300万升饮料。

(三)奥运会上鲜为人知的食谱“秘密”

历届奥运会举办期间,除了主办单位费尽心思为广大运动员提供各种膳食外,各国代表团和运动员也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食谱秘密。

1.日本队体操队的“大米饭之谜”

20世纪50年代,日本体操队,特别是男队成绩优良,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有的认为日本人习惯盘腿席地,把柔韧练习生活化了。一些欧洲专家却认为是日本人喜欢吃大米的缘故,好像大米饭里含有对练体操特别有用的营养成分。持这种观点的人,在1956年第十六届墨尔本奥运会期间更是津津乐道,甚至引证两年前参加世界比赛的一桩“秘闻”为依据。那次比赛的当天早上,日本队没去餐厅吃饭。起先,人们以为是日本队为了赛前控制体重,后来探听到是日本队在宿舍里专门吃了一顿大米饭。比赛结果日本队第一次逼近原苏联队,获团体亚军。岂不知,这并不是因为吃了大米饭。原来那次日本队是在宿舍里由团长五藤和总监远山亲自主饮,举行了日本民族传统的“壮行朝食会”,用以鼓舞士气。这大米饭之谜由此诞生。

2.美国的举重大力士保罗·德逊的减肥食谱

在1956年第十六届墨尔本奥运会前,美国的举重大力士保罗·德逊因为过于放纵饮食而极度超重。为了参加这次奥运会举重项目的比赛,教练为他制定了一个减肥食谱,使他在6周内减轻了60磅。在重量级举重比赛中,保罗·德逊与阿根廷选手施维蒂同样举起了1102磅的总重量。赛后称体重是,施维蒂的体重是316. 5磅,而减肥后的保罗·安德逊的重量竟然比施维蒂还要轻2. 5磅。因此,保罗·安德逊便获得了这次奥运会举重的金牌,他的减肥食谱其可谓是一个金牌食谱了。可惜这个食谱没有流传下来。

3.马家军的神话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众人均相信奇迹的创造是有奥秘的。王军霞破10000米世界纪录后,为了让她补养身体,队里买了一只大甲鱼。于是乎,神州顿起“甲鱼热”,似乎吃了它,人人都能破纪录了。更有甚者怎么也不能相信中国人会跑出这样的成绩,认为中国姑娘服了兴奋剂。还是国际田联兴奋剂委员会主席杨奎斯特先生说的彻底,世界上“现在还没有一下子能使你在10000米长跑中快1分钟的兴奋剂”。马家军到底赛前吃什么,冠军腹中何物?一位记者曾报道了马家军一次比赛前的食谱。“13名运动员在一起用餐,其中3人吃的是打卤面,另外10人吃的是大米饭。菜共3样,2荤1素。曲云霞3样菜是鸡、鱼、金针菇,刘东以鸡肉为主,外加炒生菜和炒豆腐干,王军霞是牛肉、咖喱土豆和香菇。刘东吃饭前先吃了3个水蜜桃,其余人是先吃饭,后喝饮料。”这就是马家军赛前的食谱,似乎没有特殊的奥秘。马俊仁面对众人的好奇,只是轻描淡写却寓意深刻地说,马家军使用的是一种现代化科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决不仅仅是外界传说的王八炖人参,也绝没有兴奋剂。由此一来,马家军的“秘方”又为世界体育史设下了一个“谜”。

(四)中国运动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合理营养的意识

合理营养是运动员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员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间吃?均会对训练和比赛的成败产生影响。虽然营养不能代替训练,但营养以及其他辅助手段与训练相结合,必将有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然而伙食费的提高并不等于运动员营养状况的改善。营养结构的不合理在造成浪费的同时,也降低了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运动能力。如何将这些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运动员和教练员,各国均有不同的举措。

在中国运动员备战雅典奥运会期间,为了把合理的营养知识运用到与训练和比赛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去,使运动员的吃饭也成为训练和提高比赛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不仅制定了高标准的运动员食谱体系,而且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餐厅,每个餐桌上都摆放着营养师和厨师们精心制作的“合理膳食营养宣教卡”。每个卡片内容均不相同,运动员在就餐的同时,可以顺便从卡片上知道很多合理搭配膳食的科学知识。下面我们随机抽区的几张卡片。

卡片之一:运动员的合理膳食搭配。

主食(粮谷类)500克;酸奶或豆浆500毫升;肉类(禽肉、畜肉) 100~200克;水产(鱼虾蟹等)100~150克;豆制品50~100克;蔬菜600克;水果500克;植物油25~50克;蛋类50~100克。

卡片之二:鲜鱼炖豆腐营养丰富。

鲜鱼与豆腐搭配食用,可以促进蛋白质之间的互补作用,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鲜鱼与豆腐搭配食用,可使人体对钙的吸收率提高二十多倍;豆腐中含有皂角甙,能阻止引起动脉硬化的过氧化脂产生,抑制脂肪的吸收,促进脂肪分解,对防止心血管疾病有益。

卡片之三:为什么要粗细搭配。

小米、玉米、荞麦、燕麦、高粱、薏米、薯类等粗粮具有如下特点:粗杂粮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特别丰富;玉米、薯类等粗杂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粗杂粮具有天然香气;粗杂粮能抗人体退化。营养专家建议每人每周至少应吃三次粗粮。

(五)悉尼奥运会女子马拉松冠军高桥尚子的营养秘诀

提起马拉松(marathon),人们总要与英雄、明星相提并论,因为要跑完全程——42公里195米,不仅要付出超人的体力消耗,而且还需要有惊人的毅力与胆量,而更诱人的是马拉松有其独特的传奇色彩。

28岁的高桥尚子在悉尼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中,以2小时23分14秒,战胜了包括罗马尼亚和肯尼亚选手在内的众多好手,获得了金牌。高桥尚子这块金牌是自1936年以来,日本男子和女子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所取得的第一块田径金牌。可是,您知道吗?这块金牌却与牛肉有一定的关系。据报道,高桥尚子在平日的运动训练中,每天要吃1. 5斤牛肉。这消息一传出,引起一片哗然,震惊了体坛。

依据马拉松的项目特点,专家们给出了一些解释。据运动生理学家的测定,跑完马拉松的全程,机体要耗氧600多升,耗能量2150千卡,这些热能平时是够供给一个中等体力劳动者一整天的能耗;而一次全场的足球赛,也仅耗能1287千卡。2150千卡的热能,需要500克的糖或蛋白质才能提供,而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人体内,糖储存总量才400克,所以在马拉松跑跑过折返点(半程)之后,便设有含糖、盐的饮料供应点,任由运动员饮用。

马拉松跑运动员需要练就一副超人的心肺功能,还需要两条有耐力的大腿。无论是心、脑、肺或发达的大腿肌肉活动,其直接能源均来自ATP——三磷酸腺苷的分解,而最终的能量则来源于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分解,这是人们所熟知的营养与代谢基础知识。

在马拉松跑的科学测定中表明,开头阶段碳水化合物分解提供90%以上的能量,随着跑的路程增加,来自脂肪供能的比例渐渐地增大,在接近终点前的路程中,运动员所需要的热能,95%~98%来自游离脂肪酸,在跑的过程中,肌肉糖源是支持肌肉运动的基本燃料,但是人体肌肉的糖源储量很少,即使是优秀马拉松运动员,每千克肌肉仅有糖源20~30克。

马拉松比赛消耗是巨大的,每次跑完马拉松,运动员体重会减轻好几公斤。因此,马拉松的运动营养学家清楚地知道,运动前和运动后的营养补充对运动员来说,那就是制胜的法宝。提供足够量的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并将其巧妙地设计并制成美味,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极度疲劳的马拉松运动很少会有好的胃口。

营养生物化学家指出,蛋白质是一切细胞的主要成分,它由碳、氢、氧、氮和硫等元素组成,蛋白质由20种以上的氨基酸组成,而其中有8种为必需和3种为半必需氨基酸,蛋白质供给的营养价值,正在于必需氨基酸的数量与比例,充足的蛋白质供应为马拉松运动员的肌肉、血液、肌腱、骨与软骨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特别是对肌肉组织的修复、更新与生长尤为重要;蛋白质是构成酶与激素的物质基础,也是血浆蛋白的人体氨基酸库的原材料。充足的氨基酸有利于神经组织的兴奋与冲动的传递;适量补充蛋白质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系统,为人体形成多种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等等提供原料,而且有益于促进白细胞、网织内皮细胞的免疫吞噬机能;研究证明,蛋白质的提供,氨基酸的充足,有利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增强运动员大脑的协调调节功能,甲硫氨酸及赖氨酸等均有益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并能增强记忆,当然蛋白质也能提供机体能量,但仅占总热量的10%以下,尤其要指出的是,马拉松跑全程中要流失大量汗水,从而使蛋白质有较多的丢失。

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的运动营养很值得的考究,鉴于高桥尚子的成功,日本营养学家认为:“蛋白质-肌肉-金牌”是马拉松的黄金定律。

(五)营养膳食做基础,中国女排状态大提升

中国女排2003年再次登上了世界杯冠军领奖台的。但在2001年4月组建之初,中国女排是一支从2000年奥运会低谷中走出的年轻化队伍,为了在日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坚持“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保持大运动量和高强度,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意识到,必须改善膳食营养,定期进行生化监控,以确保运动员身体的恢复。他找到了当时正好在郴州的竞技体育营养专家杨则宜教授,希望能够在膳食改善上得到帮助。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也非常重视,在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的支持下,确立了《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营养系列化恢复系统和研究和实施》课题。随后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下面列举两例。

1.营养处方一对一

2001年4月17日,课题组进驻中国女排郴州训练基地,第一步即从膳食营养着手,对所有运动员,使用开发的膳食调查软件进行了调查。仅用了3天时间就了解了每个运动员的情况,并对食堂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食堂在食谱的制定和食物的加工制作、食品卫生状况、就餐环境方面上都是相当好的,特别是早餐主食的花样品种非常丰富,值得提倡和保持。为了进一步满足运动员的营养需要,课题组对食堂烹饪的科学化和运动员自助餐选择上提出了几方面的改进意见:(1)尽量安排低脂肪的肉食,如牛肉、鱼、虾、田鸡等、减少烹饪调用油;少用油炸的烹饪方法。(2)添加生吃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卷心菜、水萝卜、胡萝卜等;每餐提前放在餐桌上,供运动员方便食用。(3)增加水果的品种,添加鲜榨水果汁,如草莓汁、橙汁、西瓜汁等。(4)除鲜牛奶以外,增加酸奶,因为有的运动员喝牛奶后腹胀,酸奶则可以避免。(5)保证每餐有8个主食的花样品种,可以增加运动员喜好的北方面食,以帮助运动员摄入足够量的主食;菜肉包子也要求用瘦猪肉。(6)增加早餐小菜的品种,增加午餐和晚餐蔬菜品种2~3种,增加豆制品菜谱。(7)为运动员提供训练中的加餐,加餐可包括包括牛奶、酸奶、蛋糕、甜点、果汁、香蕉、西瓜等方便食品。”郴州训练基地充分理解课题组提出的“没有膳食基础,营养恢复无从谈起”的观点,并根据课题组提出的意见,逐一进行了改进。

2.营养监控于千里之外

根据中国女排训练和比赛地点的不确定性特点,课题组将科研监测工作进行了延伸。不论是在郴州训练基地还是漳州训练基地,或是在国内的比赛训练,不管中国女排的大部队开到哪里,课题组都会按照计划程序对中国女排进行监测指导。每一个月或一个半月由队医进行一次生化测试,整理后用电子邮件发给课题组,课题组根据测试的具体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和补充方案,这种“遥控指导”一直持续至今。 s7B4EiDXTEFAeWfWUfy56iu4vxTnlC/zIMlxQtpRb8eaHyWj3TuTR5MzKtw8amt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