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每餐食物的阴阳平衡关系研究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对于人体,阴阳学说认为:阴与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如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卫气为阳,营气为阴;就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功能之亢奋为阳,抑制属阴。

从中医角度,脏腑的偏伤是相互影响的,肾太旺会伤心,心太旺会伤肺,肺太旺会伤肝,肝太旺会伤脾,脾太旺会伤肾。因此,饮食必须性味归经合理,五色五味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因此,饮食养生还强调阴阳平衡,不仅要营养充足,这些营养还要能够平衡脏腑、血气、营卫、功能,使每组矛盾双方相互制约,从而维持12条经脉导电性的平衡,确保人体的功能呈“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

关于“饮食有节”之因素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于四时五脏阴阳)

因时施膳:季节、早、中、晚

因地施膳:地址、气候特点

因人施膳:性别、年龄

因体施膳:体质、身高、体重

因证施膳:不良嗜好导致或可能导致之证

因环境施膳:环境污染情况

因职业施膳:职业特点

因经济施膳:经济条件

阴阳平衡是中医学最朴素的理想,也是全营养辨证施膳技术的主要评价指标。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因此,就阴阳学说而言,食疗的过程,就是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和阴阳互根互用的特性,正确利用食物不断促进人体阴阳平衡的过程。

1.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动态平衡。就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功能之亢奋为阳,抑制属阴,二者相互制约,从而维持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内经》称之为“阴平阳秘”,就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饮食养生中冬季用温热食物御寒,夏季用寒凉食物祛暑都是阴阳对立制约规律的运用。

2.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如利用属性相同但所含营养素不同的食物之间相互补充,相使为用的方法,达到均衡营养,平衡阴阳的作用。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阴阳互为根本,阳气由于阴精丰富的供给而盛,则机体营卫坚固;阴精则利用阳气的运行输送获得补充。

图1-6 阴阳平衡

3.用食物的属性平衡自然影响的研究

(1)每日饮食的阴阳平衡规律研究:在日常养生的工作中,可以利用阴阳相互制约和阴阳互根的特性,调理阴阳,使每日的饮食阴阳相对平衡,以保持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以1天的饮食为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虽然昼夜气温的升降变化不如四时明显,但人体随之产生相应的阴阳消长变化,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日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种阳气的昼夜变化,人类养生的一日三餐应该与它相适应。

“饮食有节”之每餐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日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种阳气的昼夜变化,人类的作息应该与它相适应。

即早餐应偏阳,能量略高,以荣养五脏为主;午餐要阴阳平衡,能量适宜,适当补充各系统需求;晚餐则应偏阴,能量略低,强调机体的疏导和组织修复功能,引导睡眠的及时来临。

因此,人类的早餐应偏阳,能量略高,以荣养五脏为主,兼顾补充各系统所需物质,以利于机体阳气的升发,展现旺盛的精力;午餐要尽量阴阳平衡,能量适宜,适当补充各系统所需物质,兼顾机体的疏导功能,以保持工作状态;晚餐则应偏阴,能量略低,强调机体的疏导功能,兼顾补充各系统组织修复物质,引导睡眠的及时来临。

(2)季节过度时期饮食的阴阳平衡研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内部的阴阳消长、脏腑活动及气血流注状况。

春季:阳气升发趋外,气温由温变热,人体腠理疏松开泄;饮食应注意养肝;食物选择以平、温、凉为主过渡到以平、凉为主。

夏季:阳气发泄,气血趋表,人体多汗少尿,脉多浮大;饮食应注意养心;食物选择以凉、平为主,以寒清热消暑,以温纠正调理偏差,以免耗气伤津。

秋季:人体阳气内敛,气候由凉变寒,人体腠理致密;饮食应注意养肺;食物选择以平、凉为主过渡到以平、温为主。与人体阳气内敛,腠理致密相应。

冬季:阳气收敛,气血趋里,人体多尿少汗,脉多沉小;饮食应注意养肾;食物选择以平、温为主,以热祛寒,以平、凉利于潜藏阳气。

“饮食有节”之应对四季变化

春季:春养肝。食物应以平、温、凉为主过渡到以平、凉为主。

夏季:夏养心脾。食物应以凉、平为主,以寒清热消暑,以温纠正调理偏差,以免耗气伤津。

秋季:秋养肺;食物应以平、凉为主过渡到以平、温为主。与人体阳气内敛,腠理致密相应。

冬季:冬养肾;食物应以平、温为主,以热祛寒,以平、凉利于潜藏阳气。

4.用食物的属性搭建人体阴阳平衡的研究

食物的属性包含食物本身所含的营养素、食物的归经归脏、食物的性色味等。中医认为:食物均具有相应的属性和功效。就食物的属性而言,升、浮为阳,沉、降为阴;温、热属阳,寒、凉属阴;辛、甘(淡)属阳;酸(涩)、苦、咸属阴;红、黄、白为阳,黑、绿为阴。就食物的功效而言,具有发散、渗利等功效者为阳,具有涌吐、内收、泻下、重镇等功效者为阴。饮食养生就是利用食物的这些属性,根据个体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饮食,以确保人体在维护和修理身体组织细胞的过程中,保持阴阳平衡。

(1)搭建能量平衡:热量供给与人体热量消耗平衡。人类从食物中所取得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的各种过程,其中包括内脏器官的化学和物理学活动、肌肉活动、体温维持及生长发育等。所以,不同的人能量供给合理的概念各不相同,不同项目运动员、相同项目不同体质的运动员以及一名运动员在不同的训练周期,能量供给合理的概念也各不相同。例如,处于快速生长时期的儿童和中小学生需要能量略高,成人需要能量适中,竞技运动员的能量需求较高,要根据训练内容进行计算。

(2)搭建均衡的营养环境:人体所需的能量来自食物的属性,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后,在代谢过程中有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以便对外做功,对内维持各种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协调。全营养辨证施膳研究发现:不同生理时期,人体所需的热量、脂肪、动植物蛋白、精米面、杂粮、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物质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异,饮食如果不按照这些差异进行相应的改变,人体代谢问题就会渐渐表现出来。这说明只有符合相应生理时期的饮食搭配,才能确保供给人体的营养物质均衡合理。

5.用饮食的养生功效纠正异常体质方面的研究

中医常将肥甘厚味吃出来的体质称为“膏粱之体”,将粗茶淡饭吃出来的体质称为“藜藿之体”。中医治疗疾病首先要区分“膏粱之体”和“藜藿之体”。

饮食养生要注意识别“膏粱之体”和“藜藿之体”

“膏粱之体,遇外感经病,宜用轻清解表,不得过用猛烈;若治内伤,宜用扫除之法,脏腑禀脆,峻攻固所不宜,而乱投滋补尤其误事。”

“藜藿之体,遇外感经病,发表宜重宜猛,若用轻清,因循贻误;内伤病,消导攻伐之品,极宜慎用,遇宜补者,投以补剂,其效尤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发生了改变,现代人不再像祖辈那样,日升而出,日落而归,在温饱线上挣扎,而是多坐(或躺)少动,膏粱厚味,因而,同样年龄的人,其体质有了本质的不同,不再像祖辈那样以虚证多见,而是本虚的基础上夹杂着膏粱厚味所造成的气滞痰阻血瘀的标实证,这使现代人在中老年时期,甚至在青年时期易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疾病。因此,“膏粱之体”的人,饮食养生应着重预防多脏腑的气滞痰阻和虚衰,辅以舒畅气机,清肝利胆;从而逐渐消脂润脏,预防痰阻血瘀的发生。

生活中一些“膏粱之体”者乱用药物、乱用滋补,使“禀脆”的脏腑不调,正是造成“身体健康却突发重病甚至英年早逝”现象的根源。

当今物质丰富,经济发达,“藜藿之体”却并不少见。长期减肥的厌食一族和部分素食者的体质都是“藜藿之体”。过量训练而营养供给不足的运动员也可能造成“藜藿之体”。“藜藿之体”身体虚弱,饮食养生应以扶正补虚,和中健脾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荣养五脏和适宜生理阶段的饮食养生原则为主。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由于体胖多病而改吃素又不懂吃素的原则,或减肥不得法者,误用消导攻伐之品,导致身体由于长期缺少某种甚至多种营养物质的供应,而造成恶果(发生疾病——质变)。因此,饮食的功效恰当,才能预防或纠正异常体质的发生。 S0MfFc5sXE2XaRlNObXEyG7IoeQ1RvPU0DVgYz9M4w2+rC8VxdUXjg/ZZ/YVwf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