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意识障碍

意识是指人对客观环境和自身的认识能力。前者称环境意识,后者为自我意识。意识活动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共同实现的。皮层下活动是大脑皮层活动的动力源泉,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冲动传导对维持大脑皮层活动或觉醒状态有重要作用;同时,大脑皮层又不断的调节或控制皮层下的活动。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因此,意识障碍不是某种单一的心理机能障碍,而是各种心理过程同时受累,不能根据单一心理过程障碍来判断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脑功能抑制引起,脑功能抑制的程度与致病因素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关,也与意识障碍的程度密切相关。

一、环境意识障碍

临床上将环境意识障碍分为三类:

(一)以意识水平障碍为主的意识障碍

以精神活动的普遍抑制为特征。表现为感觉阈值增高,感知觉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理解困难,记忆力差,回答问题缓慢、简单且不准确,情感迟钝,动作减少,定向障碍等。

1.嗜睡状态

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在安静环境下常处于睡眠状态,较强刺激能唤醒,并能进行简短的交谈或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刺激一旦消失又入睡。

2.意识混浊状态:意识模糊,对外界反应迟钝,强刺激方能引起反应。常有理解、定向障碍

以致对问题理解与应答常有错误。吞咽反射、角膜反应与对光反应存在,可出现吸吮、强握、舔唇等原始动作。

3.昏睡状态

意识水平降低程度较上述二者深,对呼叫或推动已不能引起反应。针刺或压眶上缘等强刺激也只能引起无意识的发声或防御反射。角膜与睫毛反射较弱,对光反应存在,深反射亢进,可有肢体震颤或不自主动作。

4.昏迷状态

意识完全丧失,对任何刺激都不产生反应。防御、吞咽与角膜等反射及对光反应消失,可引出病理反射。

(二)以意识范围缩小为主的意识障碍

正常人在某一时间内也只能意识到作用于他的诸多事物中的某些事物。即意识活动有一定的范围界限。当意识范围狭窄时,在一定时间内仅有少数事物、表象或概念处于意识中心,其余在正常时能意识到的事物则不为患者所感知。意识范围缩小如同视野缩小形成的“管窥”一样,并具有复杂精神机制的抑制、简单精神机制的保存及行为的自动化等特征。

1.意识朦胧状态

患者的意识活动集中于较窄而孤立的范围之内,只对范围内的体验能够感知。表面上看,尚能保持接近正常的行为,自动完成习惯性动作;自理简单生活,回答简单问题,甚至能完成某些连续的行动,但对外界感知不清晰、联想抑制、理解判断能力缺乏,不能适应周围环境。还可出现定向障碍、片断幻觉、错觉,表情茫然,焦虑、恐惧等情感体验,冲动或攻击行为。朦胧状态以反复发作为特征,常突然发生、持续数分至数日后突然终止。事后多有遗忘。常见于癫痫与癔症,也见于反应性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感染、中毒及躯体疾病。

2.漫游性自动症

漫游性自动症是意识朦胧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以不具有幻觉、妄想和情绪改变为特征。患者在意识障碍中可进行无目的、无意义的、与当时处境不相适应的动作。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暂,突然终止,事后遗忘,临床上较多见的有二类:

(1)梦游症。又称睡行症。患者多在入睡后1~2小时突然起床,但并未觉醒,做些简单而无目的的动作,持续数分至数十分钟后突然入睡。翌晨醒来,完全遗忘。见于癫痫或癔症。

(2)昼游症。旧称神游症。多发生于白天或于晨起时突然发作,患者无目的的外出漫游或外地旅行,持续数小时至一日或更长时间,突然清醒,事后有部分遗忘。见于癫痫,也见于癔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等。

(三)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在正常状态下,由于新的印象不断地充实意识内容,使其内容不仅复杂,且经常改变。病理性意识内容改变常呈一过性,预后一般良好,其特征是在精神活动抑制的背景上,出现兴奋性症状。也可出现幻觉、片断妄想、恐惧情绪、躁动不安等。

1.谵妄状态

指在意识水平降低的背景上出现丰富、形象、生动的错觉与幻想觉,以幻视居多,言语性幻听少见。伴有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兴奋不安,思维不连贯,喃喃自语。定向不良,对周围环境不能正确辨认。昼轻夜重,持续数小时或数日不等,意识恢复的可有部分遗忘或完全遗忘。见于感染、中毒、脑外伤及躯体疾病。

2.精神错乱状态

指表现与谵妄状态相似,但病情较严重。以精神活动不协调,无法理解为特征。可出现片断性的幻觉、思维极不连贯,感知综合障碍,焦虑、恐惧、严重不协调性运动兴奋,定向力与自知力丧失。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周至数月,愈后有遗忘。见于严重的感染中毒性疾病。

3.梦样状态

指伴有意识水平降低的一种梦境样体验,其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片断,并与富有情感色彩的幻想交织在一起。常出现丰富的假性幻视和幻听,以及恐惧、忧郁或淡漠等相应的情感变化,致使患者沉倾于幻觉和幻想之中,与周围环境缺乏或丧失联系。反应迟钝,定向错误,以思维不连贯和内心体验比较丰富为特征。事后有部分回忆和批判能力。见于心因性精神障碍、癫痫、精神分裂症及感染中毒性疾病。睡眠剥夺、过度疲劳,服用致幻剂时也可引起梦样状态。

二、自我意识障碍

Jaspers认为自我意识内涵包括:①存在意识:人对自己的存在能有一个现实的、确切无误的体会;②能动性意识: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是受本人的支配和控制;③同一性意识:意识到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内是同一个人;④统一性意识;意识到自己在同一时间内是单一的人;⑤界限意识:意识到自己与其它人或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并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不同个体。当上述内涵中的1项或几项出现错误时,即发生自我意识障碍,常见的有:

1.人格解体

是指对自我和周围现实的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对自己的精神活动和躯体的存在产生不正确认识或丧失真实感或现实感。例如认为自己的灵魂脱离躯体而存在,或身体两侧不属于同一机体等,见于精神分裂症。

2.双重人格

是统一性意识障碍的表现。患者在同一时间内表现为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格,例如患者一方面以甲的身份、语调、行为出现,而另一方面以乙的身份出现。多见于癔症,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3.交替人格

是同一性意识障碍的表现。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内表现为两种不完全不同的人格,在不同时间内交替出现。多见于癔症,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三、定向障碍

指患者对时间、地点、周围人物及自身的认识发生障碍。①时间定向:年、月、日、时刻等;②地点定向:当时所在地点;③人物定向:对周围人物的识别及与本人的关系等;④自我定向;自己的姓名、年龄、职业等。定向障碍见于意识障碍及智力障碍患者。正常人也可出现短暂的定向障碍,特别是新迁地址或旅途中可出现持续约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定向障碍。

四、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认识与判断能力。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自知力丧失,有的患者在患病初期尚有自知力,随病情加重逐渐丧失。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后患者的自知力恢复,并能对患病期间的精神异常表现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认识。因此,自知力检查对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本章主要观点: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又包括三种成分: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思维等成分。

2.感觉是在事物的直接影响下,脑对于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在事物直接影响下,脑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3.记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4.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其特征在于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特征在于间接性和概括性。

6.情绪情感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其情感反应。

7.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需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正常人由于上述的生理心理原因可出现各种感知障碍,甚至出现明显的感知错误。感知发生异常变化或明显失常时,统称为感知障碍。感知障碍主要包括错觉、幻觉和知觉综合障碍等。感知障碍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可引起惊恐、拒食、出走、自杀或伤人等。

10.常见注意障碍有:注意增强、注意涣散、注意减退、注意转移。

11.常见记忆障碍有:遗忘、记忆错误、记忆增强、记忆减退。

12.思维障碍分为思维过程障碍、思维形式障碍与思维内容障碍。

13.常见的情感障碍包括:①心境障碍或病理优势情感:焦虑、恐惧、抑郁、欣快。②情感反应性异常:指对客观刺激发生情感反应的速度、强度与持久性方面的异常,如易激惹性、情感暴发、情感脆弱、病理性激情等。③情感统一性异常:指情感体验的矛盾性、与刺激的不协调、倒错以及情感淡漠等。

14.常见意志障碍有: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或缺乏。

15.行为障碍是各种心理过程障碍的结果,可由各种原因产生。通常按其表现分为精神运动性抑制与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类。

16.智力障碍分两大类:精神发育迟滞、痴呆综合征。

17.意识障碍包括:环境意识障碍、自我意识障碍、定向障碍、自知力障碍。

思考题:

1.心理过程包括哪几部分?

2.什么是感觉和知觉?感知障碍主要包括什么?

3.什么是记忆?常见记忆障碍是什么?

4.什么是思维?思维障碍有那些类型?

5.什么是情绪情感?常见的情感障碍包括什么?

6.什么是意志?常见意志障碍有什么?

7.智力障碍分哪两大类?

8.意识障碍包括几种类型? cJfQ1QCK4ZUnzQn8ebeagJiVDMq8rhfjDgRBC1vxYSRovEFntHq2867No1MYiU2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