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源流及发展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名福魁,生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逝世于 1872年。杨禄禅自幼爱好武术,习练洪拳,一身拳脚功夫。当时河南陈家沟人在广府西街开设“太和堂”中药铺。一日杨禄禅走在药铺门前,见一恶棍正与掌柜争执,并向掌柜举手打去。不料,掌柜用手轻轻一拨,即使恶棍摔出门外,跌倒在街心,杨禄禅看得真切,感到此技高超,心中十分仰慕,决心学到此法。事后便向太和堂掌柜寻求老师。掌柜见禄禅诚实好学,便引荐到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曾三下陈家沟,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寒暑不辍,朝夕苦练,艺成归里,设场授拳。当时在永年称此拳为绵拳。后经杨禄禅精心摹练,取各拳法之长,以王宗岳拳论为准则,创出了独具风格的杨式太极拳法系列以及太极刀、剑、枪、太极大杆等。由此杨禄禅也开始闻名乡里,功夫无人可比。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 1842年),杨禄禅应同乡武汝清邀请到北京授拳,先在一富豪张某家教拳。因武功盖世,受到王公大臣们的邀请,教授王孙公子,学习太极拳。因而不断有人慕名而来,与杨禄禅比试,但都败在他的手下。久之,在京城“杨无敌”的名字日渐传开,慕名拜师学拳者日渐增多。瑞王府总管王兰亭拜杨禄禅为师,并引荐到瑞王府教拳。一天,大学士、书法家、光绪皇帝老师翁同和观看杨禄禅与人比武时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亲书对联一副相赠:“手捧太极震寰宇,身怀绝技压群英。”杨禄禅在王府授拳时留一分支,现称为府内杨式太极拳。

杨禄禅次子班侯、三子健侯相继进京助父教拳。杨氏父子在京有“拳击雄县刘”“雷打万斤力”等等武功轶事。班侯功夫甚好,因性格暴烈,一般人跟他学不了。健侯性情温和,德高望重,他的拳术刚柔相济,出神入化,刀、枪、剑、杆各种器械无不精通,从学者甚多。杨禄禅父子在京授拳,收弟子全佑。后全佑之子吴鉴泉所传太极拳称为吴式太极拳。

杨健侯有三子,次子兆元早逝,长子少侯,三子澄甫,两兄弟随父在京教拳。少侯功夫、性格似其二伯父。杨澄甫秉性温和,有其父遗风。后离京南下,到武汉、南京、广州、沪杭等地,桃李满天下。杨式太极拳从杨禄禅到杨澄甫,经过三代人研习,最后由杨澄甫定型,并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等名著,使杨式太极拳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喜爱。杨澄甫宗师传承弟子甚多。

杨澄甫,名兆清,生于 1883年,逝世于 1936年,生有四子,长子杨振铭,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四子杨振国,均继承父艺,授徒传拳,在国内外也是赫赫有名。

杨家亲族主要传人有赵斌、傅钟文、傅宗元(傅钟文胞弟)三位先师。他们自幼跟随杨澄甫先师学艺,并辗转南北授拳。

两位傅老师跟随杨澄甫先师时间最长,至杨澄甫先师去世。杨澄甫先师逝世于上海。傅宗元与其兄傅钟文共同护送杨师之灵柩返乡,路过南京时,连同杨师少侯之灵柩,一道运至永年广府南关,后安葬于闫门寨祖茔,兄弟二人仍回上海授拳。杨式太极拳在他们这一代人的发展下,更加广泛地走向世界。

傅宗元老师生于 1913年,逝世于 1984年。1929年赴上海与其兄傅钟文一直追随杨澄甫学拳、传拳,得杨师真传,拳、剑、刀、枪无不精通。1944年傅钟文在上海成立“永年太极拳社”,傅宗元任学术组教练,并主持日常社务工作。在此期间很多太极高手到拳社切磋技艺时,只要能和傅师过过招,便会感到十分荣幸,一般拳师名手都难以与其匹敌。傅宗元与其兄傅钟文在上海授拳时,他们的功夫被称为“永年二傅”。

1966年春,从上海回归故里,从此开始在家乡传授杨澄甫定型架,也是在故乡传播的第一人。在此期间广府有几位名师,也经常找傅师切磋,质疑问难,事后便个个称赞。在广府,傅师弟子甚多,现多已成为太极拳名师,为发展太极拳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氏太极拳不但发展了吴氏太极拳和国家规定竞赛套路,也是武氏太极拳始源。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畬著作序文曰:“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姓陈,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武氏太极拳始于杨氏,丰富于赵堡,发展于武禹襄。 sT8s7rVE/GZvqjwBNve9GWrnv6i3bwCJNtQJzK93L9uqT+EYSKpKV+F1NHgzazD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