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吴希林 魏 彬 孙 平 黄勇潮

北京体育大学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四日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为确保2008年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的全面突破,在科技奥运理念的指导下,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奥运专项”启动,其中《提高集体球类项目核心竞技能力的研究》将球类集体项目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提到了日程。排球,在我国三大球中第一个获得世界冠军的项目,如何续写辉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摆到了我们的面前。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管中心提出了我国女排获得奖牌、男排进8强、女子沙排进入4强、男子沙排进入16强的备战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男女排球奥运科技攻关》课题,重点对我国男女排球发展理论、核心竞技能力、训练方法手段、技战术打法、竞技状态监控、膳食营养、伤病防治、疲劳恢复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以力保2008年我国男女排球奥运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全面提炼与梳理我国排球运动发展成功经验,丰富我国竞技排球研究理论体系。

本课题从理论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的时空特点,构建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子模型,提炼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规律,以期为2008年奥运备战科学管理、科学训练与科学参赛提供参考资料。

1 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特征

1.1 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为了分析方便,把我国排球的发展划分成引进与提高阶段(1951-1966)、“文革”停滞阶段(1966-1972)、恢复提高阶段(1972-1978)、顶峰阶段(1978-1986)、下滑波动阶段(1986-2001)、改革追赶阶段(2001-2007)等阶段。各阶段国家队实力变化见图1-1。

图1-1 我国男女排整体运动水平发展变化

1.1.1 引进与提高阶段

195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篮、排球比赛大会上正式采用6人制排球比赛,并选拨队员成立了国家队。1953年中国排球协会成立。1954年1月11日国际排联接纳中国排协为正式会员,成为国际排球大家庭的一员;1956年我国男、女排球队首次参加第3届、第2届世锦赛便取得女子第6名,男子第9名的好成绩;1962年我国男、女排球队参加第5届、第4届世界锦标赛,结果男女均获得第9名的成绩;1966年我国男子排球队参加第6届世界锦标赛并获得第9名,也是此阶段我国排球队最后一次参加世界性大赛。在引进与提高阶段,我国排球起点低,但水平提高很快。

1.1.2 “文革”停滞阶段

受“文革”影响我国排球从1966年起停止训练与比赛,技术水平大大下降,后备人才缺乏,队伍老化,人才梯队出现断层,从训练中总结出的刻苦作风与“两严”优良传统遭到严重破坏,“三从一大原则”被认为是“法西斯”训练,对我国刚刚起步的排球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打击。

1.1.3 恢复提高阶段

文革停滞阶段后,我国排球运动水平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1974年女子排球在第7届世界锦标赛上获第14名,男子在第8届世界锦标赛上获第15名。我国从1972年开始恢复了排球的训练和比赛工作,建设了湖南郴州、福建漳州等训练基地,总结提炼了50、60年代取得的经验,在训练中坚持“三从一大原则”,发明了一系列快速进攻的技术与战术,在女排形成了超前的快速反击战术。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国男、女排在1977年的第3届、第2届世界杯赛上取得了男子第5名、女子第4名的良好成绩,紧接着在1978年世界锦标赛上,男子获第7名,女子获第6名。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在恢复发展阶段提高很快,国内开始出现强强对抗的格局,在技术、战术和作风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初步具备与世界强队抗衡的竞争实力,为80年代走向世界排坛顶峰奠定了基础。

1.1.4 顶峰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年在漳州召开了全国排球工作会议。修订了我国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提出:“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发扬我国各队的特长,向全攻全守型发展,坚持快速,发展高度,狠抓扣、拦、发三项得分技术,力争网上优势,以全面、快速、高度、变化、准确的打法,争取主动,夺取胜利。”

我国女排开创性地形成了符合我国特点和世界潮流的“快速反击”技战术风格,形成了一套高快结合,攻防兼备,全攻全守的技战术模式,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在1981年第3届世界杯赛上一举夺魁。之后,又夺得1982年第9届世界锦标赛冠军、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冠军、1985年第4届世界杯赛冠军、1986年第10届世界锦标赛冠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的女子排球队。

我国男排在1977年第3届世界杯赛和1978年9届世界锦标赛上表现出了很高的竞技水平,1979年12月获得亚洲锦标赛冠军并取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具备向世界排坛顶峰冲击的实力,但因我国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而未成行。在1981年第4届世界杯赛和1982年第10届世界锦标赛上分别获得第5名和第7名,在1984年的第23届奥运会上勉强打入前8,至1986年的第11届世界锦标赛我国男子排球滑到第12名,与世界男子排球正处于进步的局势形成反差。

在顶峰阶段我国男女排球运动水平表现出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女子更是形成较长时期的持续优势。

1.1.5 下滑波动阶段

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男女排先后陷入了低谷。男排接连失去洛杉矶奥运会、汉城奥运会和世界杯比赛的参赛资格,数届亚锦赛的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女排自1988年兵败汉城后,1992年奥运会和1994年世锦赛上又滑至第7名和第8名,甚至在1994年亚运会上输给韩国,失去了亚洲霸主的地位。

痛定思痛,中国排球开始了重振风采的步伐。1995年进行了排球赛制改革,1996年推出了第一届全国排球联赛。改革和排球职业化为我国排球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女排在1995年获得亚锦赛冠军和世界杯第3名,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勇夺亚军,年底的超霸6强赛又摘得冠军。男排也在1997年重夺亚锦赛冠军,并与女排一起双双获得1998年亚运会冠军,同年,女排获得第13届世界锦标赛亚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再次表现欠佳。

1.1.6 改革追赶阶段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为确保2008年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的全面突破,我国排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领导和男女排教练组成员在总结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改革体制,推出了很多新的举措。不久重新组建的中国女排迅速展现了强劲的势头,在新任主教练陈中和的率领下,中国女排状态全线飘红,2002年女排世锦赛获第4名,在2003年的世界杯上获得了惊人的11连胜,重夺阔别17年的世界冠军,再次激活了国人对女排和排球运动的热情。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更是一路凯歌,决赛中3:2力克强大的俄罗斯队,夺得整整20年未曾染指的奥运冠军,也为中国增添了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但雅典奥运会后中国女排正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竞争优势逐渐,在2006年的世界女排锦标赛中表现不佳,仅获第5名,实现2008年奥运会的夺魁目标任重而道远。中国男排一直没有反弹,现在从12强左右的位置滑到了16强以外,可以说跌倒了历史水平,但本届男排教练组成员雄心勃勃,锐意创新,狠抓“亮剑队魂”的球队文化建设,努力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在2008年奥运会上应该能交出比较满意答卷。

1.2 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发展的非均衡特征

从共时态视野出发,以国外排球发展为参照物或国内各区域排球发展互为参照物,在横向的对比中描述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发现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在空间维度上表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特点,具体表现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特征、与国际水平发展的不平衡特征和男女排球发展的不均衡特征。

1.2.1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1)排球项目布局的区域不平衡

我国排球运动在各地区的普及率极不平衡,项目布局区域失衡直接导致排球运动水平的区域差异(见表1-1),提高中、西部排球项目普及率,缩小排球项目布局的区域差异是我国排球运动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

表1-1 排球项目区域分布一览表

(2)全运会竞争格局的不平衡

排球项目布局的不均衡直接导致我国排球运动竞争实力的区域失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十届全运会排球奖牌分布进行区域统计,男女排球奖牌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各占全国总体的79%,西部地区奖牌次之,男子奖牌占全国总体的14%,女子占18%;中部地区奖牌最少,男子奖牌仅占全国总体的7%,女子仅占3%。男子奖牌区域分布的离散系数达215%,女子为225%,我国男女排球运动水平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见表1-2。

表1-2 男女排球全运会奖牌区域分布一览表

(3)各区域奥运会成绩的不平衡

雅典奥运会我国女子排球夺得了阔别20年的奥运冠,球队成员的组成来看,12名队员中11名来自于东部地区,占全队的92%,剩下1名来自西部地区,区域间队员来源极差离散系数达250%,同样反映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区域发展的严重失衡特征见表1-3。

表1-3 雅典奥运会我国女子排球队员区域来源一览表

1.2.2 与国际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从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始六人制排球。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排球随着世界排球的发展而呈现出自身的特征,通过典型国家排球运动发展轨迹比较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发展特征。

(1)我国女子排球与世界排球发展比较

在世界女子排球发展史上,前苏联、日本、古巴和中国的女子排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四个国家女子排球运动水平的发展情况见图1-2。

我国女子排球运动水平发展曲线和古巴在1974年以前均处于快速上升期,进入80年代后,我国女子领跑世界排坛,夺得五连冠,古巴则处于低潮,进入90年代,古巴女排异军突起,从1991年世界杯开始到2000年悉尼奥运,古巴女排垄断了女排三大赛的全部的世界冠军,成为女子排坛当之无愧的王者,这段时期恰恰是中国女子排球的低谷时期,当我国女排2003年、2004年再次夺冠时,“黑色橡胶”的威力大为减退,中国和古巴女子排球的发展相比,可以说起步均低,提高很快,轮流领跑。

图1-2 各国女子排球运动水平发展比较

我国和日本女子排球同属亚洲流派,日本女子排球在60年刮起了一阵“东洋魔女”之风,三次夺得冠军,而中国当时则处于起步时期,进入80年代我国女子水平超过日本,在其后的时期内我国女子排球下滑,2003年再次登上冠军宝座,可以说是在较高的水平波动,而日本在这段时期持续走低,我国和日本女子排球的发展相比可以说,起点差距大,交叉后我国持续走高。

前苏联女子排球属于欧洲高举高打的力量型打法,除了60年的日本、80年的中国和90年代的古巴能与之抗衡外,其他国家很难在较长时期打败她。除了80年代我国女排的辉煌时期外,前苏联女排的实力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2)我国男子排球与世界排球发展比较

在世界男子排球发展史上,前苏联、意大利男子排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各国排球发展情况见图1-3。

日本和我国男子排球同属于亚洲流派,日本在60年代具备世界冠军的水平,而我国当时处于起步阶段,70年末、80年代初,我国和日本男子排球持续走低,中国下滑的幅度更大。我国和日本男子排球可以说是,起步不同,但命运相同。

前苏联男排是欧洲高举高打力量型的代表,一直具备很高的水平,发展曲线始终高于我国排球的发展轨迹。

图1-3 各国男子排球运动水平发展比较

意大利男子排球的起点比我国更低,和我国一样,在70年代提高很快,进入80年代后意大利男子排球可以说世界很多球队的一个典型代表,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但中国男子排球恰恰相反,呈现持续走低的态势,与世界男排的发展形成巨大反差。

1.2.3 男女排球发展的不平衡特征

在50年代到70年中国女子排球大量吸收男子排球的技战术打法,逐渐形成快速反击的风格,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女子排球跟着男子排球走,在世界排坛处于并驾齐驱的地位,但进入80年代后,我国女子排球登顶排坛最高峰,夺得五连冠。而男子排球就开始下滑。80年代后期女子排球也开始下滑,但还是维持在较高的位置,从发展轨迹上来看,我国男子和女子排球的发展呈现先同步后分离的态势,后期发展极不平衡。我国女子竞技运动项目优于男子是普遍现象,排球运动的发展也没有逃离“阴盛阳衰”的不平衡特征。

我国女子排球属于快速多变型的打法,凭借攻守平衡的技战术,具备与高举高打型著称的欧美球队相抗衡,所谓的“以快制高”成我国女子排球取胜的法宝,虽然2003、2004年我国女子排球重新登顶世界排坛,但世界女子排球整体高大化的趋势使我国的快速多变无所适从,近年来所取得的微弱优势很快被欧美队伍所取代。我国男子排球在80年初基本具备与世界一流强队抗衡的能力,但之后正当世界男子快速发展的时候,我国男子排球却一直裹足不前,与世界女排形成巨大反差,与我国女子排球的发展轨迹也发生很大的偏移,在近20年来我国男子排球一直没有建树,在亚洲也无法占据有利的地位,与我国女子排球的发展失衡见图1-4。

图1-4 我国男女排球运动水平发展比较

2 我国排球发展影响因素

2.1 指标体系
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各级指标专家评定结果表明,删选后的指标对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发展的影响均很重要,由这些指标构成的体系基本上能反映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发展影响因素的全貌。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三个层次,详见表2-1。

表2-1 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发展影响因素指标删选结果

2.2 社会因素
2.2.1 社会政治因素
(1)政治需求与国家重视

50年代初为了满足政治上的需求,我国排球学习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技战术,水平提高很快;1964年,周总理亲自邀请日本女排来华比赛与训练,使中国排球学到了日本创新的技战术、顽强的作风和大运动量训练的理念,确定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对我国排球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文革”期间,国家忽视体育运动的发展,排球运动水平也急剧下降;1972年,在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三大球的训练与比赛工作得以恢复,排球水平恢复回升很快;80年代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女子排球实现了辉煌的“五连冠”,男子排球也具备了与世界强队抗衡的实力;90年代中期我国进行排球项目管理进行改革,开始走职业化道路,排球运动的发展基础得到加强,2001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国家对竞技体育更加重视,排球运动的发展有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女子排球重新登上世界排坛的顶峰。

(2)政治形势

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除了受到政治需求和国家重视的影响以外,各发展阶段的政治形势也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详见表2-2。

表2-2 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政治形势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国家政治形势对我国排球运动水平的发展影响巨大,集中表现在学习摸索阶段的快速提高、文革停滞阶段的迅速下降、恢复阶段的快速发展、顶峰阶段的辉煌和改革追赶阶段的回升。为更清晰地说明国家政治形势对排球运动水平发展的影响,请参考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发展曲线图2-1,政治形势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该阶段排球运动水平发展曲线的走势。

图2-1 政治形势的稳定性与排球运动水平发展关系

2.2.2 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制约排球场地器材设施的装备,以全国每年修建的排球房与排球场为例,1989年我国修建的排球房为4个,而1995年增加到101个;我国1989年修建的排球场为103个,而1995年增加到4127个,详见图2-2、2-3。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排球场地、器材等训练、比赛必需的条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对我国排球运动水平的发展与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2-2 1989-1995年我国排球房增长情况

图2-3 1989-1995年我国排球场增长情况

2.2.3 排球发展环境
(1)大众排球发展

在上世纪50年代,广东台山的大众排球发展很好,由于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排球的水平提高很快,台山的排球运动水平在全国曾经风靡一时,先后向国家、全国各省市、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40名,其中在国家男排队中,台山籍球员占半数以上。1956年,中国代表队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排球锦标赛,在12名队员中有8人来自台山。1958年,全国排球甲级联赛的12支男子排球队共有149名球员,有69名是台山籍的。因而有“无台不成排”和“中国排球半台山”的美誉,台山也被授予“中国排球之乡”的称号。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大众排球运动对于排球发展促进作用。

上世纪60年代后我国体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由大众体育优先向竞技体育优先转变,受奥运战略导向,我国排球工作重点向排球全线倾斜。大众排球和排球协调发展根本不能落实实处,现阶段,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学校排球的开展不够普及,群众性排球基础相当薄弱。目前,我国排球场地匮乏,群众性排球运动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与同属三大球的篮球与足球相比,群众基础有所逊色。

大众排球的发展有助于发挥我国人才资源的优势,为排球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后备人才,大众排球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职业化球市温度,为我国排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已成趋势的今天,体育项目的群众基础对项目的发展相当重要,群众基础广的项目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在市场化过程中能占据有利地位,在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构建一种良性的循环机制,无疑有助于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我国排球联赛已经进入了第11个年头,对赛制也进行了调整与改革,但球市仍然还是不温不火,这与我国排球的群众基础不无相关。

(2)排球职业化程度

职业排球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达与排球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自觉依靠价值规律,利用高水平排球比赛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业活动与文化活动,并使职业排球运动员获得可观收入,使职业排球的载体——排球俱乐部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体制。它是在排球劳务市场不断扩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体育集团化现象。职业排球的蓬勃发展,为扩大排球在社会上的影响,促进各国乃至全世界的排球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的排球竞赛观赏需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排球职业化己成为竟技排球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俱乐部的排球行为可比作如下商业活动模式:比赛水平高一观众多一收入多一运动员分红多一运动员努力训练一技术水平提高—比赛水平更高。如此循环,不断推动排球运动向高层次发展。职业化改革能增长排球运动项目自身发展的造血功能,能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等社会团体的资源来发展排球运动。我国排球联赛赞助情况见表2-3。我国男排2003-2004年获得的社会赞助见表12。自我国从1996年开始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已有11个年头,虽然存在职业化程度不高,球市低迷等问题,但通过职业联赛,在国内形成了强强对抗的竞争环境,对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发展与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国女子重新登上阔别20年的奥运奖台,国内联赛功不可灭。

表2-3 1996-2002我国排球联赛赞助情况(单位:万元)

国际排坛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上了职业化道路,最先开始职业化的有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苏联等国家水平提高很快。随后韩国、日本、美国、拉美等国家也先后建立了自己的职业化联赛。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进行排球职业化的国家,要想在世界排坛占据一席之地是相当困难的,如果能也是暂时性的。

(3)世界排球发展

虽然中国女排在上世纪80年代夺过“五连冠”和2003、2004年又重新站到了最高领奖台,男子排球也曾经达到过能与世界强队抗衡的水平,但历史的辉煌已掩盖不了我们远远落后于界排球运动飞速发展的事实。1982年阿根廷界锦标赛之后,除了前苏联仍处界前列,欧洲排球开始陷入危机,而美国、巴酉、阿根廷、古巴等美洲球队迅速崛起,当时许多人认为中国队和韩国队将大有潜力,但此后事实是美国、巴酉、阿根廷,古巴、前苏联等队一直走在世界排坛前列,瑞典、法国、意人利和荷兰等欧洲球队开始崛起,而中国及整个亚洲球队都裹足不前,中国女子近两年也出现滑坡,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如今,世界排球纷纷走向了职业化的道路,而且职业化程度较高,女子水平出现男子化的发展趋势,攻守平衡,运动员能力更加全面,最新高科技手段不断得到运用,训练理念更新,比赛不断更新,世界男女排球的竞技水平提高很快,而我国排球从职业化程度、训练理念、训练科学化、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均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国家,这些因素限制了我国排球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排坛的整体发展速度,即便能在一两次运动会上能取得好成绩,但不解决根本问题恐怕不能形成相对持久的优势。

(4)排球规则发展

排球规则修改的目的在于均衡攻防矛盾,使排球比赛更具观赏性,增加排球运动的魅力,排球球则的修改对排球技战术的创新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排球技术的提高又促进了规则的修改和补充。国际排联规则修改的内容、对技战术创新的影响与作用见表2-4。

表2-4 排球规则修改的内容、对技战术创新的影响与作用一览表

规则修改对我国排球运动竞技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怎样利用规则,把握技战术发展的趋势,主动适应新规则对增强球队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2.3 训练支撑因素
2.3.1 管理体制
(1)排球竞赛体制

排球竞赛体制是指排球运动竞赛管理的机构设置、责任、权力和利益划分及有关制度。排球赛制对排球竞技水平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建国初期到1995年,我国排球比赛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下形成的集中赛会制,尽管赛会制对中国排球的发展起到过的积极作用,然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赛会制日益表现出与社会环境的不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严重脱节中国排坛每况日下。

1996年,中国排协以赛制为突破口,首次推出了跨年度比赛的主客场联赛,当时男女各只有8支队伍参加比赛,采取的是“双主双客双循环”的赛制。1998年7月9日,中国排球协会先后下发了《中国排球协会排球俱乐部运动员转会暂行规定》、《中国排球协会关于发展排球俱乐部的意见》等文件。于是从1998年-1999赛季起,大力推进排球职业俱乐部的建立。同赛季,全国排球联赛获得广东维达职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冠名赞助,联赛经费大有改观。1999-2000赛季全国排球联赛由原来的男女各8支扩大到各12支,企业投资金额明显提高。2001-2002赛季,有3名运动员永久性转会,9名运动员临时性转会,从此有了运动员的流动现象。2004年对赛制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2005-2006步步高全国排球联赛实行了扩军,参赛队伍分别从原来的男女12支增加到16支。联赛冠名赞助金额得到了提升,俱乐部的建设与经营状况得到了改善。

我国排球赛制改革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在新赛制的导向下,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得到改善,一、二、三线队伍的建设得以巩固,后备人才数量数量与质量提升,国内出现了强强对抗的良好竞争格局,促使女子排球在2003、2004年短时间内重新登上世界排坛顶峰。

(2)排球项目管理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以及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迁决定了我国排球项目管理体制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体育事业的管理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一种由政府直接办体育的机制,其基本特征是政府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政府既是办体育的主体,也是管体育的主体。

1986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政府开始鼓励社会各行各业共同来办体育,我国纯政府管理型的体育管理体制也由此逐渐转变。

1993年国家体委制定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了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

1996年排球项目开始了国内职业化联赛,在赛制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标志着排球项目的管理体制开始向社会型管理转变。

1994年和1997年我国两次按“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改革了国家体委的管理机制,成立了20个项目管理中心。其中,排球项目发展的所有事务由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管理。项目协会制的改革是我国体育项目管理体制由政府型向社会型转变的一种过渡型体制。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改为“国家体育总局”。在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体育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中规定:“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国务院主管体育的直属机构”,在此推动下力争形成“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制定新时期奥运争光计划,以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为目标,全面部署竞技体育发展重点。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发展竞技体育的责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国家与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与作用,全面提高我国在国际体坛上的竞争实力。

我国排球项目管理制度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是同步的,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政府型管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混合型转变的过程。应该说,我国排球项目管理制度的转变为排球运动的发展创造了制度上的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整合社会资源,增强了排球项目自身的发展活力,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得到扩展,为我国排球竞技水平的提高打下一定基础。

(3)后备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体制是指体育人才培养系统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总称。在计划经济的三线训练体制下,国家用较少的投资培养出了一批批高水平运动员,在这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的排球运动水平提高很快。实现了我国排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对传统意义下的三线训练体制带来很大冲击。主要表现在:1)受“奥运战略”和“全运会金牌战略”的影响。很多省市把有限的体育资源配置到了经济、金牌设置多的项目上,造成排球项目在全国的设项率较低。2)忽视运动员文化学习,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退役后的工作压力大,造成后备人才萎缩。3)三线训练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国家负担重。

上世纪80年代前计划经济体制下三线训练体制运行良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系统较为健全,90年代初开始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线训练逐渐被打破,专业队伍减少49%,业余队伍减少32%,开设排球项目的业余体校数量减少63%,三线运动员在队人数减少58%,排球后备人才严重萎缩,详见表2-5。后备人才数量变化见图2-4。

表2-5 上世纪80年代前与90年代初我国排球发展变化情况

从较长时期的历史尺度上来看,排球后备人才的数量直接制约我国排球的国际竞争力,1956-2005年我国排球国家级健将运动员数量变化如图2-5所示。从曲线的轨迹来看,在1978年以前国家级健将人数较少,进入80年代,健将人数猛增,与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向对应,80年代后期,健将人数急剧下降进入波动阶段,排球国家级健将人数变化与我国排球运动水平的发展变化走势基本相同。对排球国家级健将数量和女排所取得世界性大赛名次进行等级相关分析,发现r为-0.556,sig.为0.001,表明健将人数与排球国际竞争力成中度以上的正相关。

图2-4 1986-2001年我国排球一线运动员在队人数变化

图2-5 1956-2005我国排球国家级健将数量变化

(4)国家队管理

从我国各项目国家运动队管理模式的历史演进来看,国家队管理先后实行过3种制度,从时间上划分,1985年前一般实行领队负责制,1985年后多数实行的是主(总)教练负责制,部分项目(如排球)从2001年开始实行队委会制度。3种管理模式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第一种强调领队的政治领导作用,第二种突出主教练业务上的全面指挥权,队委会领导下的分负责制更重视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人限度地整合全队资源。

国家队的管理模式为球队实力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在以政治挂帅的计划经济时代,领队负责制的国家队管理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领导中国排球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排坛的高峰;在1985年后的主教练负责管理模式下,因国家队主教练更换频繁,可以说没有充分发挥着一管理制度的优越性,2001排球国家队管理实行队委会制,通过队委会对队员进行队史教育,系统整合全队资源,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中国女排20年后荣登世界杯赛和奥运会冠军领奖台重要的制胜因素。

2.3.2 科技支撑
(1)排球理论研究

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发表的排球期刊学术论文变化情况如图2-6。从曲线变化轨迹来看,排球期刊学术论文发表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学者从1950年开始发表排球学术论文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965年发展到最高峰,从1966年“文革”开始论文数量出现下降到零点,1972年国内恢复训练和比赛后论文开始回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球学术论文进入快速增长期,在1981年女子排球首次获世界冠军后的1982年达到最高峰,在女排“五连冠”期间论文发表数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随着1987年国内排球水平下滑,排球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大幅度下降,1996年排球赛制进行改革以来,排球叙述论文数量回升,但比女排“五连冠”期间的论文数量明显要低。进一步对建国以来每年发表的排球学术论文与女排在世界性大赛中所获名次进行等级相关分析,发现r2为-0.816,表明排球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与女排竞争实力高度相关。

排球专著出版和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变化阶段性特征基本一致,不同的是,1951-1966年期间,学术论文是逐渐走高,而专著则是由低到高在到低的变化态势,1996年排球赛制改革后专著出版数量在较高的位置波动。其他阶段与学术论文发表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详见图2-7。进一步对建国以来排球专著出版数量与女排在世界性大赛中的所获名次进行等级相关分析,发现r2为-0.500,sig.为0.000,表明我国排球专著出版数量与排球运动水平的发展成中度相关关系。

排球理论成果与我国女排竞争力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但并不能说明理论研究大大促进了排球的运动水平,因相关关系不一定代表因果关系,即使是因果关系也还考察谁是因谁是果的问题。事实上,我们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理论成果的每次涨落均滞后于运动成绩的变化与赛制的改变等因素,因此说我国排球运动水平的发展带动了排球理论研究,而理论研究反过来对运动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2-6 1950-2004年我国学者发表的排球期刊学术论文变化情况

图2-7 1951-2004年我国排球专著出版数量变化

(2)科研攻关服务

日前,排球运动己从普通的娱乐活动发展成为具有比较独立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系统的学科。集生物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于一身。向着多学科结合、多领域开拓、多方法并用、实用性方向发展。

70年代末,美国女排就己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排球运动员的训练。90年代中期,意大利体育部同美国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排球统计软件Data volley,现在,美国、意大利己能利用计算机和耳机通讯系统联系起来。使计算机人员的临场统计数据能及时地通过耳机被教练员获取。加强了现场指挥的效率。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发展到了扣球、跳发球、球的飞行轨迹、发球的飘浮和旋转的原理等方而;系统论研究发展到了排球运动员的系统管理、程序优化教学、现代排球运动理论体系、排球运动员的最佳模式;应用生理、生化知识研究排球运动员的生理特征。另外,现代排球还必须依赖心理学、社会学、遗传学、情报学、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目前,世界排球强国逐渐走向了训练、比赛科学化道路。而我国排球训练科研意识还有待加强,在训练中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如高大队员的训练问题,体能问题,伤病问题等。我国排球训练在强调顽强拼搏精神的同时更应注重科技含量,讲求科研攻关服务与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服务的效率。

2.3.3 训练环境

国内多强对抗的局面是排球运动水平快速提高的基础。在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之前,全国女排专业队伍达30支,国内形成了多强对抗的竞争格局,排球运动水平提高很快。1995年,排球后备人才大大萎缩,全国女排专业队伍锐减为16支,国内缺乏训练、比赛的对抗环境,竞技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1996年进行赛制改革,全国男女各8支队伍参加比赛,1999年扩大到男女各12支,2005年在扩大到男女各16支队伍参赛,赛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专业队伍数量逐渐回升,在联赛制度的基础上国内又逐渐恢复了多强对抗的良好局面,为女排重新登上世界排坛顶峰打下了基础。

与世界排球强国之间的对抗与交流是了解别人和提高自己的有效手段。随着世界排球职业化、商业化的发展,各种性质的国际比赛逐渐增多。除了传统的奥运会排球比赛、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三大世界性大赛外,近年增加了世界男子排球联赛、女排大奖赛、女排精英赛等世界大赛。这些比赛也造就了一个很好国际对抗环境,对增加大赛经验,检验队伍水平、适应对手打法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4 核心因素
2.4.1 运动员

运动员是决定球队竞技水平高低的核心因素,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文化素质、作风精神和运动寿命对球队的影响很大。

(1)竞技能力

排球是技能主导类项目,队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制约球队整体竞技能力。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获得了阔别20年的奥运会冠军,从场上个人技术指标来看当之无愧,详见表2-6。

表2-6 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队员技术统计情况

在全面技术的基础上,队员独特的技术风格和突出的技术特长是保证球队获胜的基础。中国老女排队员突出的技术特长是“五连冠”的重要保证。从表2-7中部分队员的绰号和技术特点中可见一斑。

表2-7 部分老女排队员技术特点一览表

当然,除了技术、队员的战术意识、体能、运动智能和心理素质等竞技能力也对球队的整体竞技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

(2)文化素质

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排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对个人与全队整体竞技能力的提高相当关键。排球是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场上情况变化一瞬万变,要求队员有很高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预估能力等,随着世界排坛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排球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了运动员瞬间意识、智能与内在素质的对决,而运动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是达到这些要求的前提条件;再者,文化素质较高的运动员不仅能较快较好理解教练员的战术意图和训练方案的安排,而且对排球项目规律与特点也由较深刻的认识,对个人和全队竞技能力提高有积极意义。

运动员文化素质对排球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和其他运动项目一样,都来自于重训轻读的三线训练体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以三线训练体制为核心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很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造成后备人才培养严重萎缩,运动员选材面越来越狭窄,直接影响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再者,后备人才萎缩导致专业队伍减少,国内不能形成多强对抗的技术环境,不利于技战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与大赛经验的积累。

(3)作风精神

实践证明,除了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等外显的“硬”竞技能力外,一个球队的凝聚力、作风、精神等“软”竞技能力对球队竞技水平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我国排球国家队一贯重视团队文化的管理与建设。

1964年,日本女排访问中国,中国排球从日本女队教练大松博文的训练中学到了刻古顽强的作风,明确提出三从一大训练原则。1966年恢复运动队训练以后,建立了漳州、郴州等训练基地。在基地集训中对队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使这种刻苦顽强的精神得以强化,我国排球水平提高很快,当时排球界把这种精神叫做“草棚精神”。

1976年,袁伟民担任了女在排球主教练,强调国家队的思想作风建设,在“草棚精神”的基础上,强调队伍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1981年中国女排获得第3届世界杯赛冠军后正式形成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核心的“女排精神”,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女排获得了“五连冠”的辉煌成绩。

2005年周建安接任中国男排的主教练后,提出了塑造“亮剑”队魂的新思想,在挑选新队员时重点考虑队员的作风,周建安认为中国男排现在还比较薄弱,但在强队面前要具备这种亮剑精神。在“亮剑”队魂的鼓舞下,希望中国男排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2.4.2 教练员
(1)执教能力

排球教练的执教能力首先要求教练员具备科学选材能力,在经验的基础上应用遗传学、医学、生理学、生化、运动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身体发育、身体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机能、神经系统和心理特征等指标进行综合测定,科学地选拔人才。其次,现代排球要求教练员有科学训练的,排球教练员必须具有认识排球运动特征和规律、制定和执行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及负荷、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运动员竞技状态和训练效果诊断、适时调控计划、了解恢复手段和合理饮食营养等的能力。再次,现代排球要求教练员具备高超的排球比赛指挥能力。

指挥比赛的能力是现代优秀排球教练员必须掌握的技巧,反映排球教练员在比赛中通过暂停、换人以及信号联系等方法,对本队进行指挥和调度的水平,是排球教练员知识、经验以及智慧的综合反映。体现了排球教练员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指挥比赛能力将最大程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临场能力。它取于排球教练员收集对手信息、制定比赛作战方案、对比赛的驾御控制、调节运动员竞技状态、临场应变、合理利用规则、激励队员斗志的感召力等的能力。最后执教能力还表现在组织管理能力上,科学管理与组织能力是教练员必备的执教能力之一。

(2)科研意识

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依赖科技的进步。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新的科研成果要在运动训练中应用进而转化为比赛成绩的提高。专业科研人员主要是咨询和进行理论上的指导。主要工作和决策要依靠教练员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去运作实现。教练员是训练科学化的主体。所以排球教练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它决定了排球训练方法的先进程度和训练效果的有效程度。所以。一名优秀的排球教练员必需要有向科研成果要金牌、向先进技术要成绩、向科学的理论要方法的科技意识;要以敏锐的目光跟踪国内外排球训练理论、方法、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主动联系和争取体育科研机构和相关学科专家的合作与帮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语言文字表达、阅读分析资料、更新知识结构、合理运用他人研究成果和运用高科技等能力。

(3)创新能力

“创新则兴,守旧则哀”是贯穿整个排球运动发展史的客观规律。现代排球运动发更是展日新月异,没有创新就失去了生命力。创新精神是排球教练员工作的灵魂。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是向人类自身极限的一种挑战。若想突破旧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不可能有现成的、拿来就适用的经验和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排球教练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才能发挥创造性,在排球运动训练中探索出新的道路。教练员创新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设计能力、预见力、获得情报信急与分析能力及记忆力6个方而。其中想象设计能力是整个创新能力的关键,这也是优秀排球教练员区别一般教练员的显著特征。要获取胜利就必须对国内、外排球运动发展形势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排球运动发展中新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具体特点,准确把握我国排球发展的指导理念和正确思路,设计合理可行的技战术方案,进行开创性的训练工作。

(4)个人魅力

排球属于集体项目,球队的凝聚力、队员目标的一致性、良好的作风、主教练的权威性等因素对球队竞技能力提高相当关键。教练员个人修养与魅力是实现这些目标十分重要的因素。连道明等2006年专门进行了排球教练员个人修养与魅力的调查。发现91.3%的教练员认为,“个人修养和魅力”是现代排球教练员应具有的重要职业道德品质作为排球教练员,他与运动员朝夕相处,他的言行举止对运动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练员具有良好的作风和生活习惯,以身作则,严以律己,能给运动员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形象。排球教练员的个人修养和魅力能给运动员一种依赖感和信任感,使运动员在内心里佩服、尊重教练员,自觉服从教练员的管理,主动完成教练员布置的训练任务,这无疑对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有很人的帮助和作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排球教练员,必须要不断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教育和学习来锻炼、修养自我,陶冶情操,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2.4.3 训练思想与技术战术创新
(1)训练指导思想

表2-8 我国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演变一览表

(2)技术与战术创新

世界排球运动发展历史证明一个队的崛起往往伴随着新技术、新战术的出现。创新是排球运动发展的必然,也是排球运动历史发展的需要。国内外排球发展的历史证明了任何辉煌成绩的取得无不与创新相联系,没有创新体育竞赛也就失去了意义,排球运动发展的生机活力也将荡然无存。我国排球技战术创新情况见表2-9、图2-8。我国排球竞争实力与技战术创新数量成高度的正向相关关系。

表2-9 我国排球技战术创新一览表

图2-8 1955年-1990年我国排球技战术创新种类变化

3 我国排球运动发展规律

3.1 需求动力规律

只有契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事物才能得以长远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排成功缔造了“五连冠”神话,使世人对发展中的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女排精神”更是深深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鼓舞了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信心,对我国当时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建设起到了相关重要的作用,国家需要“女排精神”、民族需要“女排精神”、人民需要“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成为了一种榜样的力量,女排精神契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因为这种需求的刺激,我国排球运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五连冠”以后,全国各行各业兴起了排球热,各地纷纷建起了排球设施场地,排球运动在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中开展广泛,全国大部分体校与体育院系增设了排球项目与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排球专业人才,排球科研开始得到重视……,排球运动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体育训练体制受到各方面的冲击,由于文化教育的缺失,排球专业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专业训练排球后备人才急剧减少,时至90年代中期,我国在训排球运动员数量降到历史最低点,1996年我国开始实行联赛制度,对高水平排球人才的需求陡然增加,部分学校、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省优秀运动队等培养单位重新设立排球项目,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加强。正因为联赛的拉动作用,才造就了冯坤、杨昊等新一代女排队员,使阔别了20年的奥运会冠军梦想得以重温。

“需求”是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刺激社会对排球运动与排球人才的进一步需求是我国排球运动科学发展的关键。

3.2 竞争提高规律

竞争与提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竞争才能提高,一枝独秀无法进步,相反,提高的结果是加剧竞争,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证实竞争与提高的辩证关系。

上世纪50年代,国内强队少,国家队没有强对手,有没有机会参加国际比赛,影响了提高的速度。60年代,特别是学日本女排大松博文训练之后,国内强队增多,比赛也增多,国内初步形成竞争格局,因此也促进了“文革”前女排的大发展。80年代处,我国大部分省市拥有排球专业队,通过排球单项比赛、全运会比赛等全国性赛事,形成了“多强对抗的局面”,这种多边竞争局面十分有利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竞争格局也真正起到了“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效果,80年代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就是这种多强对抗的直接结果,当时男排也取得了世界杯第四名的历史最好水平。此后,排球后备人才严重匮乏,国内排坛“多强对抗”的局面不复存在,我国男女排在国际排坛上的竞争力一路下滑。直到1996年排球联赛制度改革,国内的对抗局面重新开始形成,经过8年的发展,女排重新拿到了阔别20年的奥运会冠军,2008年奥运会男排也突破性的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国内形成群雄并起与群芳竞逐的竞争格局,才能使球队与队员得到快速的提高,相反,水平提高了又会加剧队伍之间的竞争与对抗,这样无形中形成了一个以赛代练的训练环境,现代排球运动职业化发展的优势就在于此,能使整个国家的排球水平得以快速提高。

3.3 周期优势规律

从我国排球发展历史来看,一支球队一旦形成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将在一定的周期内保持与延续。1995年四川男排获得全国联赛冠军后,此后一举夺得了连续三个赛季的冠军,制造了我国排球历史上“四连冠”的神话,同样2001-2007年赛季中,上海男排重塑了四川男排的“四连冠”神话,1996-2001年赛季中,上海女排连续五度捧杯,成功实现了“五连冠”,之后,天津女排2002-2005连续三度夺冠,延续了“三连冠”的梦想。

从世界排球发展的历史来看,再次证实了这一点。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女子排球形成了高打强攻的进攻优势,这种东欧式打法整整称霸了一个时代,前苏联女排在1952、1956年第一、二届女排世锦赛上获得“两连冠”;60年代,日本女子排球在防守、发球、意志品质等方面另辟蹊径,逐渐形成了竞争优势,从此,日本女排获得了1962年第4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与1964年第18届奥运会两连冠。70年代,日本女子排球重整旗鼓,形成了“高快”结合打法特点,因而获得了1974年世锦赛、1976年奥运会、1977年世界杯赛的世界女排历史上首个“三连冠”;此后,前苏联女子排球很快结合了亚洲球队的优势与特点,在70年代中后期实现了继日本之后的第二个“三连冠”;80年代,中国女排空前地创造了“五连冠”,90年代古巴女排同样制造了继中国女排球之后的第二个“五连冠”;进入新世纪,中国女排再次获得了2003年世界杯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两连冠”。世界排球发展历史表明,一直球队一旦形成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将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与延续。

排球属于集体技战能项目,对球队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人才培养周期较长,球队整体打法与风格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但一旦形成竞争优势,很难在一、两年内轻易被对手击败,从国内外排坛发展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根据排球运动员的成才规律,怎样形成球队竞争优势,在尽量延续这种优势的同时,充分重视集体球队后备人才的梯队培养是一支球队长时间处于鼎盛时期的关键所在。

3.4 比赛制胜规律

为了男排早日冲出亚洲,女排保持在世界排坛的领先地位,我国于1989年7月召开了全国排球训练工作会议,根据目前世界排坛技战术发展趋势,根据排球规则的修改和对排球运动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总结近十几年来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排球队伍的具体情况和奋斗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提出新的技战术指导思想内容是“技术全面、突出特点、准确熟练、快速善变、发展高度、不断创新”。以推动和指导全国排球运动的迅速发展。其内涵是:1)技术全面:指运动员必须加强基本功和基本技术训练,全面掌握各种攻防技术战术,尤其是专位所需的全面技术,力求做到能攻善守,攻守兼备,使对方无懈可击。2)突出特点:要在技术全面基础上,有所专精,形成特长,掌握绝招,强化得分技术,拥有克敌致胜的武器。3)准确熟练:运动员对技战术的掌握与运用,必须重视在提高个人技术基础上的集体配合,加强个人技术的熟练性和战术协同的精确性,提高成功率,减少失误率,争取多得分,少失分。4)快速善变:快速指判断准确,行动迅速,完成技术节奏清楚,组织战术不失时机,攻守转换衔接及时。快速打法是我国的特长,今后应从加快速度,扩大范围,提高高度和灵活变化的方向去发展。善变指善于根据临场情况的发展变化,当机立断、随机应变,攻妙用兵,提高比赛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5)发展高度:发展高度要具备相应的身高,手高和弹跳高度,为掌握和运用高难技巧创造必要的前提同时要加强高大队员的训练,提高强攻能力,发展高空技术,夺取网上优势。

我国女子排球80年代取得大的“五连冠”及新世纪初获的“两连冠”的历史经验全面表现出了“技术全面、突出特点、准确熟练、快速善变、发展高度、不断创新”的风格与特点,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历史表明,只有坚持以上的战术指导思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5 创新制胜规律

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大胆革新,不断创造新的技术战术,力求走在世界强队的前面。技战术指导思想来源于运动与比赛的实践,但要反过来指导训练与比赛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排球运动的技战术指导思想就是随着世界排球运动发展趋势及规则的修改,结合我国排球运动员的特点在训练与比赛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现在的技战术指导思想。

中国女排的崛起是世界排球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主教练袁伟民洞悉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规律,同时对各项技术和比赛的各个环节都作了缜密的研究。从1976年重新建队之日就确定了中国女排的发展方向:在技术全面、细腻的基础上能高能快,高快结合,尽量减少各个环节的失误,同时在训练上坚持“三从一大”。这样,经过五年的刻苦训练,中国女排培养出郎平、张蓉芳、孙晋芳、周晓兰等一批世界水平的选手,同时在打法上能以“快”制约欧美强队的“高”,又能以“高”制约日本等亚洲强队的“快”。198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3届世界杯比赛中,过关斩将,举夺得世界冠军,此后又在1982年世界锦标赛,1989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连获冠军,从而实现了“三连冠”大业。之后,随着主教练袁伟民和一批老队员先后离队,中国女排实力相对减弱。在1985年夺取第四届世界杯冠军之后,郎平正式退役。面临古巴、苏联等队的严峻挑战,中国队团结奋斗争终于又在如履薄冰的危险形势下,于1986年获得第20届世锦赛冠军,接连五次获得世界大赛的冠军,这在世界女排运动史上是空前的,中国女排为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后中国排球运动缺乏创新,国家队运动水平随之下滑并长时间处于低谷。

2004年中国女子排球再次夺得阔别20年的奥运会冠军。分析人士认为有七个方面的创新与发展:1)队委会解放陈忠和。通过对女排几年来训练和管理工作认真总结,新一届国家女排组建后,排球中心主任徐利同志创造性地提出队委会负责制,并且亲自担任国家女排队委会负责人。建立队委会负责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对运动队的管理和思想作风建设,把教练员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于训练工作。从实际运行效果看,收效良好,并且逐渐被其他项目仿效。2)提高训练科技含量。为提高训练工作的科技含量,国家女排组建了三个科研攻关课题组,三个课题组分别是:国家女排训练监控、营养与疲劳恢复的研究(该课题由陈忠和亲自挂帅);中国女排及主要对手国技战术打法研究;中国女排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三项课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并且为中国女排进行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田径教练狂练体能。体能一直是制约中国女排再创辉煌的瓶颈,为此,国家女排聘请原国家田径队教练张武纪担任体能训练顾问,陈忠和大胆引入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收到了明显效果。本届世界杯中国女排的体能状况非常良好。4)老女排精神激励队员。国家女排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借此增强队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次组织队员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并积极投身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使队员们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新一届女排将继承和发扬老女排的精神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队里经常请老女排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先进事迹,使每一名队员铭记中国女排所走过的足迹,并且自觉地用老女排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本届中国女排在世界杯赛上的表现仿佛老女排重现赛场,女排精神又回来了。5)准军事化管理。国家女排刚刚组建,就提出对队伍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郴州集训时,进行了非常正规的军训,并且徐利同志和李全强同志全程参加,这为后来队伍的日常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平时训练和日常生活中,国家女排就像是一支战斗部队。6)科学制定参赛目标。本届世界杯,中国女排从各个环节都做了精心准备。由于俄罗斯队无缘世界杯,国家女排队委会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维持原定目标不变,即争取第一时间获得奥运会入场券。这一目标的制定为中国女排轻装上阵打好每一场比赛奠定了基础。在技战术方面,主力阵容增补了主攻手王丽娜和自由人张娜。这一调整使中国队的进攻更强,一传和防守更加稳固。快速多变的打法日趋成熟。中国女排在1981年首夺世界杯时,就是在日本的大阪,最后对阵的同样是日本队,时间是11月16日。历史就是这样惊人的相似,中国女排17年的夙愿就要实现了。7)七年打造金牌联赛。中国的女排联赛是仅次于意大利女排联赛的世界顶级联赛之一,相当于欧洲五大足球联赛中的英超。全国排球联赛是从1996年开始的,由步步高公司每年出资2000多万赞助的主客场赛制的联赛,对于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非常重要。本次夺冠的12名女排队员中的11人来自国内的甲级俱乐部,联赛的前3名构筑起了中国女排的脊梁。

纵观我国排球运动的兴衰,可以看出,只有不断地的创新才能走在世界排球的前面,创新成了我国排球制胜的基本规律。

4 结论与建议

4.1 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发展呈现明显的二大特征,一、阶段性特征。包括:引进与提高阶段,“文革”停滞阶段,恢复提高阶段,顶峰阶段,下滑波动阶段,改革追赶阶段。二、非均衡特征。包括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如排球项目布局的区域不平衡,全运会竞争格局的不平衡,各区域奥运会成绩的不平衡;与国际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如我国男子排球与世界排球发展不平衡,男女排球发展的不平衡特征。

4.2 我国排球运动包括社会、训练支撑及核心层次3个一级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发展因素、排球发展环境、训练方法理念、科技支撑因素、训练环境因素、运动员因素、教练员因素、管理体制因素8个二级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政治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等23个三级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均以一定形式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产生推动与阻碍作用,各种不同的助力与阻力最终合成合力决定着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在外部形式上表现出我国排球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

4.3 纵观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在充分考察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炼出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规律,包括需求动力规律、竞争提高规律、周期优势规律、比赛制胜规律和创新制胜规律。

4.4 通过对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议:首先要充分认识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特征,加强理论研究,解决实践中的存在的问题,正确预测现代排球的发展态势,实现我国排球运动的协调发展;其次,正确理解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充分发挥优势,为我国排球运动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再次,要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进一步发扬我国排球的技战术风格,创新排球管理、训练、比赛的体制与机制,遵循排球运动的发展规律。 ZRy87EPGWQtHvvg1zFjqVTRmG1bxBApbnjepcmN20UFSaK3tTRAtl2PoonxHJs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