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肌糖原与运动能力

糖是人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之一。在体内食物淀粉经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吸收入血构成血糖,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合成糖原储存。血糖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体内各组织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糖原储备,主要分布在肝脏和骨骼肌,分别称为肝糖原和肌糖原。人体内总量一般在500g左右,比脂肪少很多,但在运动时能量供应中占有重要位置。肌糖原分子以颗粒状分布在肌纤维I带附近,每分子糖原由300 ~ 500 个葡萄糖残基构成,分子直径平均为0. 05nm。与淀粉相比糖原分子中有较多的非还原性末端,从而使更多的葡萄糖残基分布在分子外侧,这种结构有利于磷酸化酶同时在较多末端催化降解糖原供能。肌糖原储备必须以水合状态存在,每克肌糖原储存时要结合约2. 7克水。脂肪储存不需要结合水,所以糖的储存效率比脂肪低,但是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肌糖原可接近排空,这时肌糖原利用过程中释放的结合水最高可达1000 ~ 1600ml,这对维持运动中水平衡,防止脱水引起的疲劳有积极的意义。

一、肌糖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一)有氧运动能力与肌糖原储量

在长时间(45 ~ 200分钟)大强度运动中,运动前肌糖原储量决定达到运动力竭的时间,直接影响耐力训练和比赛的运动能力。具有高水平肌糖原的运动员途中跑时能长时间保持令人满意的速度。亚极量强度运动中肌糖原消耗导致运动疲劳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肌糖原在肌细胞内分隔存在,当运动肌内糖原耗尽时,难以从非运动肌内得到补充。

(2)肌糖原含量低者,在完成相同负荷运动时,肌肉要较多地吸取血糖供能,可能引起低血糖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供应。

(3)肌糖原是脂肪氧化供能的代谢引物,缺糖将影响脂肪氧化供能的能力和供能量。

(4)肌糖原储量不足,脂肪酸供能比例增加,使运动能力下降。

在低强度运动中,如50%最大摄氧量强度,降低肌糖原储量并不一定伴随运动能力下降。

(二)无氧运动能力和肌糖原储量

在短时间或间歇性极量运动时,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糖原耗竭或者发生低血糖症。但是,肌糖原储量过低时,会抑制乳酸生成和降低无氧代谢能力。阿斯达兰德(Astand)等研究指出,当肌糖原大量消耗时,最大摄氧量只有正常状态的85%,肌乳酸浓度仅是正常糖储量时的25%。400 ~ 1500米跑的运动能力与乳酸生成量相关,在间歇跑时肌糖原供能尤其重要。因此,对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比赛前有足够的肌糖原储量是必要的。

总之,肌糖原储量对耐力运动和极量运动都是必要的能源。设法提高体内肌糖原储量,降低运动时肌糖原利用速率,加快运动后肌糖原恢复,并达到超量恢复,对耐力运动能力的提高尤其重要。

二、影响肌糖原储量的因素

人体骨骼肌中肌糖原的储量约为10 ~ 15克/千克湿肌,肌糖原储量与肌肉部位、肌纤维类型、运动训练水平及饮食有关。

对不同年龄组(3 ~ 18 岁、18 ~ 55 岁、55 ~ 75 岁)常人股四头肌糖原储量测定表明,不同个体同一部位肌糖原储量不相同,而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肌糖原储量都不同。股四头肌中糖原平均含量是每千克肌肉13. 9克,三角肌中只含9. 8克/千克肌肉。一般认为,快收缩肌纤维内糖原含量略高于慢收缩肌纤维。

在正常生理活动和不执行大运动负荷训练情况下,一天内肌糖原含量变化不大,一般范围是每千克肌肉10 ~ 15克,耐力运动员含量变化较高,可达40 ~ 50克。据报道,对14名男子(19 ~ 31岁)进行每周3次共8周的力量训练,肌糖原储量增加了45%。长时间耐力训练,可使糖原储量增加一倍。

正常糖原含量的肌肉对饮食糖的敏感性较低。例如,完全饥饿4天或低糖饮食一周,肌糖原储量下降缓慢,分别下降40%、30%。又如在不运动前提下,高糖饮食后肌糖原储量不增加;只有在预先经运动耗尽肌糖原的情况下、高糖饮食后才出现肌糖原储量明显提高。

骨骼肌中虽有较充足的糖原储备,但在静息状态下吸商为0. 7,表明骨骼肌基本燃料是脂肪酸。运动时,肌糖原分解迅速激活。运动中肌糖原利用的速率和数量由多种因素决定,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类型、训练水平、饮食和环境因素等。

(一)运动强度、持续时间与肌糖原利用

运动过程中肌糖原的消耗速率与运动强度正相关,即运动强度增大,肌糖原消耗速率相应增大。在90%~ 95%最大摄氧量以上强度运动时肌糖原消耗速率最大。但由于肌乳酸的快速增多,抑制糖酵解进行,所以,运动至力竭时,肌糖原消耗不到原储量的一半。

在65%~ 85%最大摄氧量强度(亚极量或亚极量下强度)长时间运动时,运动时间能维持45 ~ 200分钟,肌糖原利用速率相当高,糖原消耗量最大。肌糖原利用速度随运动时间的变化可分为三个时相。运动最初阶段,由于肌肉收缩的刺激、肾上腺素释放和局部氧储备下降,肌糖原分解迅速,糖酵解是这时供能代谢的主要过程。第二阶段,随运动时间延长,循环系统对运动负荷适应,糖原分解速率下降,保持稳态的有氧代谢。这阶段糖原分解速率随运动强度改变,如运动强度分别为25%、54%、78%最大摄氧量时,相应的糖原分解速率分别为0. 3、0. 8、1. 5毫摩尔/千克湿肌/分。最后阶段,随着糖原的利用,其储量相对减少,分解速率也大幅度下降,肌肉的补偿措施是提高血糖吸收和脂肪动用以30%最大摄氧量强度(低强度)运动时,肌内主要由脂肪酸氧化供能,很少利用肌糖原。

不同强度运动至力竭时,持续的时间不同,肌糖原消耗量相差很大。在接近或超过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糖原分解速率快,运动很快达到力竭,但肌糖原决不会耗尽。在中等强度(如75%最大摄氧量)运动至力竭时,肌糖原消耗最多,最终浓度为0. 1%,接近耗尽。

(二)训训水平

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肌肉氧化糖、脂肪酸的能力,主要表现在Ⅰ、Ⅱa型肌纤维。高训练水平的人,执行定量亚极量负荷运动时,脂肪酸氧化供能的比率较高,相应的肌糖原利用速率减慢。所以,运动时,增强脂肪酸氧化供能,对肌糖原的利用起节省作用。在进行大强度亚极量运动时,肌糖原分解速率相对比非训练者要快,保证了运动时产生较大的功率输出。

(三)肌纤维类型

运动时各类肌纤维内糖原的利用量不是均等的。在各种强度运动中,Ⅰ、Ⅱa型肌纤维内糖原均能利用,但相对比值随强度而异。在低于70%最大摄氧量强度长时间运动期间,Ⅰ型肌纤维内糖原下降最多,证明这类肌纤维最适宜中、低强度运动。在75%~ 90%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中,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首先募集Ⅱa型肌纤维,最后是Ⅱb型肌纤维。在最大强度肌收缩时,Ⅱb型肌纤维几乎全部募集,肌糖原迅速分解,下降量最多。

(四)饮食

在运动前30分钟或运动间歇,适量吃糖,可以减少肌糖原的消耗。此外,运动前升高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可以使运动时肌肉氧化脂肪酸的比例增大,减慢肌糖原的利用速率。

(五)环境温度的影响

环境的气温变化影响人体的代谢速率相对代谢底物的选择。热天运动使肌糖原分解供能增多,寒冷时人体利用脂肪供能增多。芬克(Fink)等研究指出:热天(气温41℃,湿度15%)与冷天(气温9℃,湿度55%)相比,同等运动情况下运动75分钟,前者Ⅱb利用的数量增加76%。这种热环境增加肌糖原供能的依赖性,与大量出汗导致肌肉血流量下降和体温升高有关。

(六)低氧分压的影响

在氧分压较低的高原进行运动时,供氧不足造成糖酵解供能的比例增多,肌糖原消耗加快,乳酸生成明显增多。在供氧成为主要代谢限制因素时,代谢合成等量ATP时,利用糖氧化比脂肪酸氧化时消耗的氧量要少,所以,在高原训练初期,运动时肌糖原利用增多。 EgTSkfPRXrf3ERhZ1xua1Bbn8TstolkhhEj3rszzN8v+kFKwEWVTNIlGbk0QGk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