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心理调控方法与原理

一、心理调控

心理健康是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心理健康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立性,成熟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

个体心理健康是一个身体、心理、行为与环境持续保持平衡的状态。身体是指人体的结构机能状态;心理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状态;行为是指受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外在身体活动;环境是指人生存与发展所处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

多维综合平衡状态是指身体与心理的平衡;身心与自身行为的平衡;身心与环境的平衡;自身行为与环境的平衡;心理诸结构成分间的协调一致。

在心理健康这一多维综合平衡中,首先表现为身与心的平衡。即人身体的生理机能状态与心理过程、心理状态的平衡。人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活动状况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应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身与心的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根本。当身与心的平衡得到不断维持的同时,身心与自身行为的平衡、身心与环境的平衡也同时处于动态维持之中。所谓身心与自身行为的平衡是指这两个方面处于良好的协调之中,身心可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调控自身的行为,而自身的行为也能为身心提供信息与动力,促进身心的发展。所谓身心与环境的平衡就是指人的身心积极地去适应环境,能动地去改造环境,并接受环境对自身的影响。环境可以影响身心发展的方向与进程。身心与自身行为的平衡和身心与环境的平衡的良好维持最终体现在自身行为与环境的平衡上。这一平衡是心理健康的外部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个体自身行为与周围环境是否相适应,相协调。

心理健康多维平衡中的几种平衡模式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使心理健康处在综合动态平衡中。这也使我们理解,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很困难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千差万别的,但典型的表现形态从理论上可划分为四类:

1.平衡状态——(1)形成条件:从小培养出良好的人格,心理适应能力很强,环境相对稳定,身体和智力正常。认知、情感、意志三过程正常。(2)主观感受:精力充沛、积极乐观、情绪稳定、睡眠良好;自控能力、应变能力强,即使有心理波动,也能及时自我调整;对于平常事物能经常保持兴趣,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观念和幽默感,有幸福感。(3)行为表现: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好,行为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紧张状态——(1)形成原因:心理自控能力较差,心理发展不成熟,环境波动较大。

(2)主观感受:心理不平衡、心理紧张、焦虑、精神压抑;虽然也想保持心理的平衡,但是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3)行为表现:人际关系很差,孤独、消沉、疲惫。

3.失调状态——(1)形成原因:人格发展过程中存在障碍;环境变化及压力过大;身心调控能力极差;神经系统功能上存在障碍。

(2)主观感受:一般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能理解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评价标准;对别人无责任感;意识清醒,认识能力较完善。

(3)行为表现:儿童期开始显露;情感淡漠或冷酷无情;行为变异,缺乏自知力,不能感觉自己有缺点,不能吸取教训,不能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无责任感,自以为是。

4.分离状态——(1)形成条件:大脑出现器质性病变;大脑功能紊乱。

(2)主观感受:感觉头昏、头痛;敏感,认为别人都在议论自己,讽刺、陷害自己;认为自己犯了大错,犯了罪。

(3)行为表现:性格和气质改变,难以与他人相处;日常行为逆向发展,对周围的事淡漠;无原因地发呆,自言自语,暗自笑,无故流泪;无目的地东游西荡,或者经常吐唾沫,挤眉弄眼;记忆力明显减退。

综上所述,所谓心理健康水平就是人使自己的身、心、行为与环境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能力。这种能力强,能较轻松地使这一综合平衡得到维持,则可认为心理健康;反之,如果这种能力较差,竭尽全力只能勉强维持这一综合平衡,则可认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如果这种能力很差,使综合平衡失调或遭到严重破坏,则可认为心理不健康。

如果人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就需要通过心理调控的方法进行及时调整,使心理健康回归最佳状态。

二、心理调控的具体方法

(一)音乐对心理的影响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美妙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增加生活乐趣,有益心身健康。当美妙动听的音乐传入大脑后,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性,改善情绪,消除紧张。人的脑电波运动,心脏搏动以及自主神经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奏,当一定频率的音乐节奏与人体内部各器官的振动节奏相一致时,就能使身体发生共振,产生心理的快感。音乐能影响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评价,影响人的世界观。优秀的音乐有利于改善和协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可锻炼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启发和丰富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调整和改善人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引导人认识人生的真谛。国内外研究表明,病人倾听温馨舒缓的音乐,能缓和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促使情绪镇静,减轻压力反应,达到宣泄情感、放松身心的效果。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道,节奏鲜明的音乐能振奋人的情绪,旋律优美、悠扬的乐曲能使人安静、轻松愉快。音乐不仅能使人听着舒服,而且还能治病。科学家通过最新研究发现音乐可用于心血管病患者治疗。这项研究是由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卢西亚诺-波尔纳迪教授和其同事完成的,他将这项最新成果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协会会刊上。卢西亚诺-波尔纳迪教授研究发现,音乐能影响一个人的血压,因此音乐可以被用来治疗心脏病患者和中风患者。科研人员发现,通过改变音乐的节奏和声音大小,音乐对一个人的血压和心率会产生不同影响。快节奏音乐能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而节奏较慢的音乐能降血压、减慢心率。改变音乐音量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科研人员通过快节奏音乐、慢节奏音乐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人的心血管系统,最终达到有助病人康复的效果。

(二)语言暗示对心理的影响

通过言语,人能接受暗示和进行自我暗示,通过代表外部环境和体内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言语来调节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巴甫洛夫曾把词语称为“包罗万象”的刺激物,并以它为人类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巴甫洛夫学说认为:自我暗示训练就是通过语词,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来调节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从而调节人体内部过程,如调节人的心境、情绪、意志和信心,改变内脏活动,提高和降低体温,加速和减缓新陈代谢过程等。医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培养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心态,这种情绪变化进而可通过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自我心理暗示也被称为自我想象的方法。医学心理学家利用积极自我暗示或自我想象来治疗严重的疾患。

积极的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是对某种事物有力的、积极的叙述,这是使一种我们正在想象的事物坚定和持久的表达方式。进行肯定的练习,能让我们开始用一些更积极的思想和概念来替代我们过去陈旧的、否定性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技巧,一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的技巧。

(三)诗歌对心理的影响

诗歌是人生的感悟,是生活体验的升华。读诗能够潜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观念,活跃思想,调节心境,陶冶情操;能使人们在吸收前人知识经验的同时,使自我的世界观也不断成熟、不断完善,从而增加了抵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免疫力。据报载,国外医学家研究认为,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联想,能够排除病人的烦恼和忧虑心理,并减轻病痛。德国的一些医院已开办病人图书馆,请那些慢性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及心理疾病的患者阅读不同感情色彩的书籍报刊,以此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使病人的康复时间大大缩短。在美国,早就有诗歌治疗全国协会和其他创造性艺术(表达性)治疗协会,共同组成艺术治疗协会全国联盟。也有专业的诗歌治疗期刊(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在意大利的一些药店,甚至把诗歌装进药盒里出售。近年在中国,有关诗歌疗法的文字也开始见诸于报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利用诗歌的“药效”来治疗心理疾病。

(四)表象回忆对心理的影响

表象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积极的表象回忆可以使人集中注意、稳定情绪、增强记忆力、增强自信心和意志控制力,从而调节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现代运动心理学认为:表象回忆训练是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许多实验结果表明,表象练习可控制心率、呼吸、血压、皮温、皮肤电等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下的生理活动。

(五)呼吸练习对心理的影响

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深呼吸能使人波动的情绪稳定下来。情绪紧张时,常有呼吸短促现象,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使情绪的兴奋性下降。情绪低沉时,可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

呼吸的过程是压缩或扩充肺的容量来实现呼出或吸入外部空气。呼吸的作用是通过肺的毛细血管把人体血液中的二氧化排出到空气中和把空气中的氧气溶入血液进入人体。人体血液中氧气的含量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也影响到它们的活动能力。隔膜式呼吸,而不是我们平常的胸式呼吸(浅式呼吸),可以平衡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是支配着内脏和血管的活动,影响心律、血压、不自主呼吸和消化等生理功能。

交感神经系统(SNS)激活对压力的反应和不规则呼吸,SNS对自我保护极为重要,不规则呼吸是对压力的反应的一个正常部分。SNS对危险状态做出反应。副交感神经系统则产生松弛反应,引起深度的腹式呼吸。SNS执行保持机体平衡的功能。

有意识地进行隔膜式呼吸至少有如下好处:缓解压力和紧张、积储能量和提高忍耐力、增强情绪控制力、预防和治愈生理疾病、缓解疼痛、增进精神集中和运动表现、促进心理精神的转变。

(六)肢体运动(太极拳动作)对心理的影响

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愈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会相应放松。这样,可以利用不同速度、强度、幅度、方向和节奏的动作练习调节、控制人的情绪状态。

(七)穴位按摩对心理的影响

穴位是人体血脉之气输注的部位,它散布在一定的经脉循环通路上。穴位按摩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种祛病强身的独特方法。现代医学研究已证明:按摩可调整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头面部施行有节奏的轻柔手法时,可使受试者的脑电图出现α波增强的变化,这表明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趋向同步化,从而起到很好的镇静作用,以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状态。 0CFjVFPut2Q7rDArbqVYy+Fm56ElxtWFbtOvPz+nRFbUEljVrv4xGgCdSpSApbE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