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现代人的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或心身障碍。心身疾病是指一组躯体疾病或综合征,其发病、发展、预后、转归和防治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身疾病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身医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心理等因素和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是医学领域内研究心身相关的一个医学分支。

早在2000年前,我国《内经》中就记载了“喜怒不节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些论述都强调了情绪、心理状态的安定与平衡在保健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心身医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已承认了心理、社会等因素在某些躯体功能失调成为致病的动因;溃疡病可以由心理冲突诱发;不同的人格特征可以有不同的心身疾病;人际关系中有社交障碍的人易发生心身疾病,以及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是和躯体疾病有因果关系等。

二、确定心身疾病的标准

(一)心身疾病必须具有与躯体症状相关的体征;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是社会-心理因素或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

(三)心身疾病通常涉及到的是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四)同样强度、同样性质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对一般人只引起正常范围内的生理反应,而对心身疾病易患者则可引起病理生理反应;

(五)遗传和个性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如冠心病患者的人格特征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急躁易怒、急于求成等;

(六)有些病人可以提供较准确的社会-心理因素致病过程,大部分病人不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但能感到某种心理因素能加重自己的病情。

三、心身疾病的范围

早期提出的典型心身疾病有:消化性溃疡、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毒症、支气哮喘、冠心病等等。这些多为公认的。近年来范围有所扩大,几乎包括所有躯体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甚至癌症亦纳入心身疾病范畴内。按各器官和学科分类有:

1、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率不齐等。

2、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痉挛、精神性(心因性)厌食等。

3、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慢性胰腺炎等。

4、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肥胖症等。

5、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痉挛性斜颈、植物神经障碍等。

6、泌尿生殖系统:遗尿、阳萎、月经不调、经前紧张症等。

7、肌肉骨骼系统包括免疫机制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肌痛、颈臂综合症等。

8、皮肤科: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搔痒症等。

9、眼科:青光眼、弱视等。

10、耳鼻科:美尼尔氏综合症、口吃、咽部异物感等。

11、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等。

12、口腔科:舌痛、口炎、口臭等。

四、心身疾病的分布趋势

心身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较广,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略高于1/3为躯体疾病,不到1/3为神经官能症,其余1/3即为心身疾病。美国一个有1600名居民的社区中,曾患溃疡病者占居民总数中的7%,支气管哮喘者3%,高血压者8.6%,神经性胃病者6%,消化不良症状者8%。这个调查尚未包括冠心病和经前期紧张症等其他常见的心理生理疾病。

性别分布呈现女性一般高于男性。但有些病种如溃疡病、冠心病、支气管哮喘则以男性患病率为高,而甲状腺功能亢进仍以女性为多。

年龄分布方面,65岁以上的老人和15岁以下的少年患病率较低,青年人略高,患病率高峰为更年期。

总之,心身疾病的分布呈现为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工业化的社会高于工业不发达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还表明,近年来心身疾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五、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冠心病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心脏病。在工业社会中,冠心病已成为最常见的疾病及成人死亡的第一原因,是现代社会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噪声等因素,同大量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和不合理的膳食、环境污染等一样,都是冠心病的前因,而且也是重要的诱因。上世纪60年代初,弗里德曼和罗森曼(Friedman和Rosen man)提出A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en)或A型人格是冠心病的重要的危险因子,而且把A型人格同过去公认的高胆固醇、高血压和吸烟并列为心脏病的四大危险因子。A型人格主要特征为:进取心强、过分的抱负与雄心壮志、急躁易怒、行动匆忙、过分竞争性与好胜性、充满敌意等。与A型人格相反的为B型人格,表现为性情温和、安于现状、办事从容、竞争性低、无紧迫感、没有敌意、知足常乐。研究结果表明,A型特征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是B型的2倍,心脏病的复发率是B型的5倍还多。

(二)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这是最早确认的一种心理生理疾病。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而致病,而心理、行为和社会因素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外界及内在的不良刺激,引起剧烈的、长期的应激状态,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使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同时由于内分泌功能发生紊乱,引起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更加剧了血压的升高。多数研究认为,高血压病与病前性格有关,有人报道2/3的患者具有一定性格的特征。一般认为,容易激动、具有冲动性、求全责备、刻板主观者易患高血压病。这种性格很可能与遗传有关。各种引起精神紧张的情绪因素,特别是愤怒、恐惧、焦虑均使血压升高。社会因素对高血压病发展与预后也有关系,即社会心理压力的解除,会使血压明显下降。心理治疗在高血压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支持性心理治疗与抗高血压药物相结合的综合疗法,能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气功疗法及以松弛疗法为主的生物反馈治疗也有成效。

(三)消化性溃疡病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类最常见的疾病。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心理社会性紧张刺激与溃疡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强烈而持续的心身紧张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愤怒、抑郁、沮丧、痛苦等情绪体验,可以引起神经的兴奋,导致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原水平升高。如果这种升高持续存在,就可以损伤胃和十二指肠而发生溃疡。消化性溃疡病的人格特征表现为顺从依赖,过分自我克制、情绪不稳、内心矛盾重重等。由于他们惯于自我克制,使之在应激时情绪得不到宣泄,从而使迷走神经反射更为强烈,胃酸和胃蛋白酶原水平增高尤甚,故容易发生消化性溃疡。

(四)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

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是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的两个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紧张性头痛主要是额颞部和枕部出现的肌肉紧缩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头痛病之一。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头痛,疼痛多偏于一侧,发作时,常可累及头、面、颈等部位。头痛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不愉快的心情和情绪紧张。常常与情绪刺激有关,焦虑、紧张、愤怒以及疲乏时常可通过神经血管机制引起头部血管和肌肉强烈收缩而诱发头痛。此类人的个性特点表现为好强、固执、孤独、刻板、敏感、嫉妒。

(五)失眠

世界卫生组织将“睡得香”定为衡量人体健康的标准之一。近年来失眠症患者明显增加,以从事脑力劳动的30岁至50岁的中年人居多,其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失眠已成为继头痛之后神经科门诊的第二大疾病。中青年失眠者中,只有少部分人专门为睡眠问题看过医生。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失眠,偶尔一次或几次失眠并不可怕。如果失眠长达两周,或服用安眠药无效,就要去看医生了。在排除疾病因素以后,治疗失眠的第一步是纠正与不良睡眠习惯有关的行为,若不能奏效,可在专科医生建议下服用一些安全有效、产生依赖性较小的催眠药物等,有的还需采用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等方法。失眠是一种心身疾病,只有通过心理、躯体的综合治疗、自我调节,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六)癌症

癌症是由于机体内某种体细胞失去正常的调节控制,不断增殖,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分化障碍,并常侵犯邻近组织或转移到远离部位。致病因素:1/生物、理化和生理因素 2/心理因素。导致癌症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1)情绪因素。长期置于高度紧张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丧失(如失去亲人)和分离(如离婚)常常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2)个性特点。癌症患者大都具有孤独、沉默和压抑的个性特征,其人际交往模式具有顺从、无攻击性、自我贬低、谨慎、保守等特点。 ntrQprhm5GBDjnKWUL0fCTaYWWQ+fXBwyE5xgf0fH2YZcxOKUf3gI8IZD/oRV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