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校教育要贯彻“素质教育”、“快乐体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健康观念正在使高校体育发生着变化。这种思想指导着我国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考核内容和方式上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现代社会对人的健康要求越来越高,且不说新行业、新工种,如高空作业、海底探险等对身体的特殊要求,就普通人而言,没有强健的体魄,在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高信息负荷的“压迫下”将会感到难以应付和适应。而且,现代社会对人的身体要求更侧重于神经活动高度的灵活性、心理的承受能力、对社会的适应性。大学体育对于培养现代人来说,其教育意义不仅是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而且在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特殊作用,只有这样才更好地体现出体育的真谛。
大学体育集中体现在体育课教学上,它在高校各门课程教学中是覆盖面最大、学生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程。目前,全国各大院校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不断涌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多目标的方向发展,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重视了终生体育项目,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颁布和“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素质教育进入了整体推进阶段。
素质教育通常指“基本素质教育”,即为人生做准备的公民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紧密结合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注重发挥人的智力潜能,发展个性心理素质。人的素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素质是人的智力、体质、品德和才能的综合表现,是体现人的身心发展水平、质量和功能的基本因素。这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与工作技能素质和自身心理素质。
现今,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流。其目的在于,将受教育者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应该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世界教育革新的共同趋势,是由飞快发展的社会要求所决定的。素质教育有三大特征。
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这一特征恰是相对“应试教育”缺乏人格教育而言的。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它应使每一位受教育者均能在其天赋的容许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此而言,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也体现了“受教育机会人人平等”的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全面发展人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正在从知识传授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转变。传统的高校体育偏重于竞技方面,无论是对教学内容和运动项目的选择,还是对教法、考试内容、考核标准等方面的要求,都偏重于对人体的生物潜能——运动素质的挖掘,不利于青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在教学中偏重于对知识传授、动作规范的追求,不重视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只重视对“乖”和“听话”品质的培养,束缚了青年人个性的形成,限制了思维的发展。
高校体育应当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多功能性,遵循素质教育的要点,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较强的体育锻炼能力、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个性。
高校体育不仅应注重增强学生体质的短期目标,而且还应注重学生对未来“发展”和“享受”长远目标的需求。注重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欣赏意识,主动参与、投身体育的意识,形成自主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高校体育还应当重视体育教育的全体性,让每个学生都学习体育、参与体育,消灭体育锻炼的死角。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人体育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特长。尤其对那些身体比较弱、体育锻炼兴趣不高、没有体育专长的学生,更要重视,从思想上启发他们,从制度上要求他们,从方法上帮助他们,使之全面提高体育素质和能力。
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进入课堂。强调体育教育的参与性、娱乐性,降低学习难度,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快乐。改变过去“千人一法”的教学模式,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体育正在把第三次教代会提出的“健康第一”作为其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正在从单纯的追求体制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转变为新的健康观指导下的体育教育。
高校体育逐渐把其教育的最终目的确定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人,要完成这一体育教育的育人宗旨,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意味着不生病、不虚弱,而且意味着身心及社会生活都处于完全健康的状态”。现代健康观的内涵已经明显扩大,即从生物学扩展到心理学、社会学的范围。一个健康的人应当是:
1. 体质良好 它包括健壮的体格、良好的体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人体的形态结构是良好的、生长发育是正常的、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是合适的、身体姿势是端正的。
2. 体能全面 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是走、跑、跳、投、攀、爬和身体素质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得到全面发展,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的机能协调发展。
3. 心理健康 健康的人应该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朝气蓬勃、道德高尚、奋发向上、行动迅速、思维敏捷、态度积极、兴趣广泛、心胸宽广、情绪良好。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健壮的体魄、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因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
1. 健壮的体魄 应体现为体质良好、体能全面、生长发育良好,有连续的工作能力和较快的恢复能力。
2. 高超的智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对人的智能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除了应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求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观测能力、动手能力。
3. 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与人交往越来越需要加强协作。农业经济时代可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已经把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谁也离不开谁。除了要求精力充沛、奋发向上、思维敏捷、情绪良好外,还要有追求之志、好奇之心、探险之勇,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
4. 高尚的道德情操 高尚的道德情操内涵十分丰富,而作为一个社会人,其人生态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协作精神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
随着终身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终身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终身体育也应运而生,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也受到高度重视。因此,大学体育围绕“终身体育”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并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在体育的培养规格和目标上,努力使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不断提高和完善,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以充沛的精力完成学习任务,走上社会后,能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具有较强的体育意识和基本的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方法,养成现代人文明体育的生活习惯,以使自己终身锻炼,终身受益。大学生理解能力强,要使学生正确理解体育科学的重要性,科学系统地传授体育和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原则、方法,为学生从事终生体育锻炼,适应现代化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年级要完成体育基础课,二年级以兴趣爱好进行选项,完成选项课。在体育项目安排上减少竞技项目,根据我国国情和本校的客观实际,充分把握现实的可能性、可行性。尽量安排一些保健上有特殊价值,不受场地、季节、年龄限制的,随时随地均可锻炼的,终身受益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太极拳、健美操、游泳等,使学生掌握1~2个运动项目的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项目的开设,内容的增多,选择锻炼的内容丰富多样,特别是新的休闲运动项目的开展越来越受学生的喜欢,为适应社会及个人的需求,大部分高校实施体育课选项制。
体育教学要为完成这一任务服务。为此,体育教学要在两个方面转向:
1.在目标的空间上,从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技能水平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上来,即打破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建立起合理的运动实践手段,全面完成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活动能力和锻炼习惯的统一协调的新教学体系。
2.在目标的时间上,通过体育教学不但要完成在校期间对学生生长发育、技能培养、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的能力和意识,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基础,即完成对现在和未来两个方面的培养任务。
在教学内容方面继续强调要打破以竞技运动项目(特别是以运动技术结构)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改变把“素材”当作教材的错误观。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全面结合体育文化的显性教材意义(健身和技能培养的功能)和潜性教材意义(对人的社会化,人格培养和情感的作用),许多新兴的项目(如旱冰、体育舞蹈、登山、攀岩、击剑等)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丰富提高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性,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一直是高校体育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正向多样化发展。教法的改进主要分三个方面:
1.改变过去只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的现象。采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原理、掌握技术和体验乐趣的新的教学方法。
2.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组织纪律性的呆板教学方法,课堂上不拘泥于形式上的整齐划一。
高校体育过去只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目前高校体育正在向全校园进行体育教育的方向发展。就是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把其列入整体体育教育的范畴。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养成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思想。同时改变体育教育总是体育教师的任务,调动其他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体育教育全园化。
高校体育的考试方式正在从过去只强调运动技能的好坏、运动素质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方式,改变为注重能力、参与、健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从单一的评价角度,转向全面的综合质量的评价,强化普及教育,淡化技术技能评定。
各种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在各个高校中方兴未艾,它以其更灵活的组织形式吸引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是高校学生今后课外锻炼的主要形式。
高校体育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课外活动相联系,重视体育教学与生活体育、社会体育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育教学的内容向社区体育活动内容靠拢。
2.非场地型的野外型活动日益受到重视。
3.自由表现类项目受到重视。
4.体育与现在未来生活的结合日益受到重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决定》还指出: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决定》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指导方针。高校体育应遵循这一指导方针,以终身体育为指导,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通过高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并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以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强的现代生产和生活。并应为发展和加强课余体育训练,开辟新的途径、探索新的经验,培养体育优秀人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后,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且成为世界体育的一大潮流。与此同时,中国体育的大气候也发生了变化:“一法两纲”(“一法”指《体育法》,“两纲”指《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成为中国迈向21世纪的体育策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真正成了中国体育的一翼,改变了竞技运动在学校占主导地位的状况。
当前,中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耐力素质和呼吸机能(肺活量)明显下降。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应立足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这是高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未来的社会,不单单是科学、文化、经济、技术等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健康体能的竞争。没有健康的体能,就无法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作和生活。今天的大学生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高校体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中心。真正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高校体育必须以终身体育为指导,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更主要的是强化高校体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意识,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健康是对社会的责任,只有终身健身,才能终身受益,也才能以健康的体魄迎接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健身的积极意义和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及长期性。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共接受体育教育14年,但大学二年级体育课结束后,仍有不少人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意识淡薄,不懂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且年级越高体育健身意识越淡薄。所以大学生的体质水平,一、二年级时与年级成正比,三、四年级时与年级成反比,充分说明,高校体育给学生的体质带来的只是短期效益。
面对新的形势,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体育课程结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必须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以适应高校培养素质人才的需求。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正在走向小康,根据中国的发展速度,到21世纪中叶,中国可达到世界中等发达程度。当前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尤其实行5天工作制以来,一年有120多天的休息日,余暇时间增多了,因此,在多方面需求增加的基础上,追求健康便成了人们的第一需求。
为适应这种形势,高校体育应培养学生终身会健身、会娱乐、会休息的终身体育观,并将余暇体育作为小康生活中恢复体力、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段。花钱“买健康”已成为21世纪中国人小康生活中的一种新时尚。
高校体育既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也是竞技运动的基础。为了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对高校体育课余训练,不是减弱而是要加强。但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显然不同,它是按照教育规律培养体育优秀人才的,体育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教练员。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位一体的课余训练科学体系,培养高水平人才,将成为竞技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世界,竞技运动水平和国民体质健康水平角逐的背后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能争得体育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夺得胜利。而高校体育在体育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又处于决定胜负的战略地位。高校体育具有发展体育科学技术的能力,这种功能又以新的体育科学技术为背景,新的的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同高校体育的发展是同步的。高校具有创新和更新科学技术的能力。高校人才荟萃、设备先进、资料齐全,能够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由技术型向科研型、创建型、复合型发展,更新知识,具有超前意识,这样才能争得体育科学技术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