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心电图检查

人体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心电图检查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它对心脏基本功能及其病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心电图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也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和发展过程和心房、心室的功能结构情况。在指导心脏手术进行及指示必要的药物处理上有参考价值。

常规使用的心电图导联方法有12种。标准导联:属双极导联,只能描记两电极间的电位差。电极连接方法是:第一导联(简称Ⅰ),右臂(-),左臂(+);第二导联(简称Ⅱ),右臂(-),左踝(+);第三导联(简称Ⅲ),左臂(-),左踝(+)。加压单极肢导联:将探查电极放在标准导联的任一肢体上,而将其余二肢体上的引导电极分别与5000欧姆电阻串联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这种导联记录出的心电图电压比单极肢体导联的电压增加50%左右,故名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根据探查电极放置的位置命名,如探查电极在右臂,即为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在左臂则为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在左腿则为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单极胸导联:将一个测量电极固定为零电位(中心电端法),把中心电端和心电描记器的负端相连,成为无关电极。另一个电极和描记器正端相连,作为探查电极,可放在胸壁的不同部位。分别构成6种单极胸导联,电极的位置是:V1在胸骨右缘第4 肋间;V2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V3在V2与V4连线的中点;V4在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V5在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V6在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用标准导联引出的心电图各波,由荷兰生理学家W.艾因特霍芬命名P,Q,R,S,T波,U波是以后发现命名的。

P波心脏的兴奋发源于窦房结,最先传至心房,故心电图各波中最先出现的是代表左右两心房兴奋过程的P波。P波形小而圆钝,在Ⅰ、Ⅱ、aVF、V4-V6 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正常人P波的宽度一般不超过0.12秒,电压(高度)不超过0.25毫伏。

P-R段是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P-R段由电活动经房室交界传向心室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极弱,在体表难于记录出。

P-R间期是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距离,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一般成人约为0.12~0.20秒,小儿稍短。超过0.22秒为房室传导时间延长。

QRS复合波代表两个心室兴奋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由窦房结发生的兴奋波经传导系统首先到达室间隔的左侧面,以后按一定路线和方向,并由内层向外层依次传播。随着心室各部位先后去极化形成多个瞬间综合心电向量,在额面的导联轴上的投影,便是心电图肢体导联的QRS复合波。典型的QRS复合波包括三个相连的波动。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继Q波后一个狭高向上的波为R波,与R波相连接的又一个向下的波为S波。由于这三个波紧密相连且总时间不超过0.11 秒,故合称QRS复合波。QRS复合波所占时间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时间,正常人在0.06~0.10秒之间。

ST段由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平线,反映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向下偏移不应超过0.05 毫伏,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1毫伏,在单极心前导联中V1、V2、V3中可达0.2~0.3毫伏;V4、V5导联中很少高于0.1毫伏。任何正常心前导联中,ST段下降不应低于0.05毫伏。偏高或降低超出上述范围,便属异常心电图。

T波是继QRS波群后的一个波幅较低而波宽较长的电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在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大多和QRS主波的方向一致,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T波的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T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毫伏尚属正常。T波与S-T段同样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Q-T间期的正常范围应为0.32~0.44s。

U波在T波后0.02~0.04秒出现宽而低的波,波高多在0.05毫伏以下,波宽约0.20秒。一般认为可能由心舒张时各部产生的负后电位形成,也有人认为是浦肯野氏纤维再极化的结果。血钾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强心药洋地黄等都会使U波加大。 fZoDf49OXyUAvhCRgAChA75XOJji367/o9v59OMhZ8Ddbrs/xKt7LZ014EFCSU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