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健身理论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发展,我国体育基础理论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渐显露,即现今的体育基础理论中没有对人体精心培育、锻炼养护的健身理论体系可以支撑和指导全民健身活动。以往我国的体育基础理论大多是以竞技运动为基点的理论体系,尽管其中不乏身体锻炼的原理和方法,但对身体建设、保健身心等健身的内容涉及甚少。关于全民健身的指导类书籍,很少重视健身理论的研究与论述,即使有少量内容涉及到健身理论,也大都重在阐释体育运动对身体各系统的作用上,更多的内容是介绍健身方法、手段。王剑生,张梯,李克等(1998年)在《全民健身体育指导》中仅对中国的全民健身法规和简单的健身常识作了介绍,即使健身常识部分也只是简单介绍了健康的概念,常用的健身方法,运动处方和健身简易的自我评价指标。王和平(1995年)在《全民健身运动指南》中仅仅把体质测量和健康检查,运动健身的方法,运动处方和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了介绍。研究者 (张江南,唐宏贵;1999年)结合在俄罗斯留学期间的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法,对俄罗斯人近年来在体育健身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发现:俄罗斯由原来的举国金牌体制,转变到注重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俄罗斯健身理论受到社会关注,竞技理论向健身领域渗透,健身手段日臻完善等。吴忠义 等(2000年)为了寻找构筑体育健身理论的坚实科学基础,将体育健身置于社会、经济、科学、教育发展的大系统中,探讨了各学科发展对体育健身活动的需要和支撑。杨丽华 等(2000年)从建立健身科学的理论体系出发,通过探讨“健身心理学”的构建问题,提出了健身科学必须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并依照各分支学科本身的客观存在、逻辑内涵予以科学建构的观点。吴忠义 (1999年)等从人体科学基础理论的视角,探讨健身练习手段、强度、负荷及方法的构建与选择之科学基础,揭示了用竞技运动科学理论指导体育健身实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并提出了以正常人体基础科学为生长点、建设体育健身科学理论体系的观点。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开展,特别是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健身理论基础的研究一定会得到重视。健身理论将会得到现代身心理论研究学科的大力支持。随着现代西方医学模式从还原论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上个世纪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大量心身疾病的直接推动下的心身医学的飞速发展,还有一些心身医学的相关学科——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免疫学等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身心相互作用的机制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些学科的出现与发展为健身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重视“调身、调心、调息”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健身理论拥有现代科学研究的支撑。正如匡调元(2004年)在《人体新系猜想——匡调元医论》中所讲的,他把中、西传统文化与中、西医学特色进行比较,认为,中方是高层次的,西方是深层次的,彼此不能取代,但可以结合,且应该结合,通过互补,同归于“一”。 /YRcpPic2LtVisHVbdsGxLCha2ipD5IHDWZtPE5oJVe085N///AUTrmZpb2Xgc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