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和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的需要,各高校近年来以“阳光体育”“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果。从阳光体育为视角研究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对构建相应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推进高校阳光体育的开展,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工作、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认真组织实施。
(2)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3)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开足上好体育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4)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
(5)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学校尤其是广大体育教师要认真做好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工作,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开展此项运动的意义,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围绕“健康第一”的理念,使他们养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从阳光体育的视觉来看,学校体育的目标、原则和方向,就在于使学生真正参加到体育活动当中来,保持一种持续的、独立的体育能力和行为,使他们终身受益。基于阳光体育的体育教育视点,学校体育不仅要注重近期教学效益,更应关注长远发展目标。
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它是以人为主体、用以表示事物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作用和意义的概念。课程价值就是指课程为满足主体一定需要而以相应方式表现出来的某种属性、作用和意义,它是指在某种价值观的支配下,人们对课程有意识的选择与取舍,是人们在制订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运作的灵魂和方向,不同的历史时期,课程的主流价值取向各不相同。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课程价值取向分为三种类型:社会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知识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个人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在当前时代的推动下,三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
学校体育教学历来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随着阳光体育工程在全国深入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成为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主要平台。面对新的形势,如何结合阳光体育工程,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德智体美”中“体”目标的中介,应追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体兴趣和需要的满足,以及人的自我实现的达成,实现较强的个人倾向的稳固的价值取向。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高校体育课程也应着眼于人的终身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应按照国务院、教育部颁发的各种文件精神,对大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制订切实实际的教学计划是十分重要的。体育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培育学生机体和强化智力的作用,是一项复杂的教育过程,贯彻教育原则,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面对不同体质和运动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各得其所,各有所获;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潜在的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尊重学生体育项目学习的选择权和追求运动目标,提高健康水平的学习权,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唯其此,才体现出体育教学的人本宗旨。
高校体育课程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创新力和个性发展,构建全面、综合、发展的课程结构模式。
学分制教学管理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和自觉性,给学生提供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发展空间,可以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完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学习任务,调动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实现体育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教学大纲和项目内容按照《指导纲要》规定设计,以选项制或选项俱乐部制进行教学,学生以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组合上课。努力开发学生运动能力,不断提高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开发创新适合不同学生梯级的课件结构,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课程设置要体现主体的差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较多的共同性,但又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有生理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不仅有兴趣、爱好方面的,也有体育特长方面的。体育课程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学过程应促进每一位参与者的个性发展,课程结构必须具备选择性,以适应个性差异。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资源要不断更新,不断扩充,加快知识更新。现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和教育目的与规律多元化,缺乏针对性、现代化和实践性的特点,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课程的创新价值应当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功能,课程内容能够体现最新知识和最新内容。高校要组织编写和使用体现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高质量体育课程教材,拓展体育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求。
课程实施是保证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实施过程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自主管理和自主检查机制,保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设施、教材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位,促成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建立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质发展档案,通过跟踪监控,建立教学过程与结果评价、学生的运动体验等课程综合评价体系。开发量化指标比值评定软件,用进步幅度客观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定性评价主要记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态度、自我表现、展示能力等综合指标,以及参与课外活动的具体记录、体育活动中的能力角色等。摒弃对学生的统一指标和统一评价标准的模式,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体现人性化教育过程和评价体系,让学生真正体验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愉悦、成功的感觉,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兴趣。
[1]罗尧成,李利平.发达国家大学课程结构改革:背景、动向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2]虞丽娟.国际视野下我国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一、简历
刘晓君,女,汉族,山西省新绛人,中共党员,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8年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1年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审计处处长;2003年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2009年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
刘晓君教授现兼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二、主要成果与荣誉
刘晓君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工程经济与管理、技术经济学、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建筑经济学、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刘晓君教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陕西省高教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励,曾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陕西省第二届优秀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陕西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标兵”、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员、陕西省 “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三、主要参与的体育活动
刘晓君教授十分重视学校的体育教育及体育教改工作,非常关心学校体育师资的队伍建设及体育设施建设。自担任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的主任以来,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测试与身心健康,建立了相应的规范的管理制度。此外,刘晓君同志还担任校健美操协会会长,并坚持每天锻练一小时,积极参加乒乓球等体育运动,为师生员工起到了带头与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