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开篇就提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希望学校、社会、家庭积极行动起来,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和孩子一起自觉锻炼身体,磨炼意志,让孩子快乐成长。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这显示了政府对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其意义已远不止增强体质,还有助于培养人的性格、品质、意志和能力,有助于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熏陶和人格塑造。作为文化形式和教育行为的学校体育,它的存在与发展应与时代同步,如何为其赋予新的内涵,如何在和谐社会条件下构建体育的价值取向,为整个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寻求理论和方法支持,是体育事业良性运行的迫切要求,也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体育是人们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丰富文化生活、追求身心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人的体力、智力、才能和审美等能力和谐发展的自主构建、改造和完善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运动的形式在人的成长关键期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它与德、智、美育等密不可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任务。
体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质与教育的本质无根本区别,所不同的是,体育更强调通过身体影响人的行为与情感,使人在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质得到增强,情感得到丰富,心灵得到陶冶。但体育的概念无论怎样表述,它作为教育的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就算跳出学校体育的圈子去构筑社会体育也无法改变体育的教育属性。教育是培育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体育也是为了人的存在而进行的教育活动。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多本质论、单本质论和身体活动论者只看到了人的生存问题对个体和社会构成的威胁,没有看到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所以体育变成了生存教育而不是存在教育。动物对幼崽进行攀爬、奔跑、飞翔、捕猎等行为技巧的指导,目的是让其生存而不具有社会功利的意向,也就不成其为体育。而人的举动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考虑了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所以才成其为“体育”。生存只是具体的方式,存在关系到存在本身的意义、价值和根据。体育本身如果失去其价值,人的体育活动就和动物的活动没有区别了,所以学校体育不应把体育看做简单的“身体运动”,不应只考虑“工具的人”也应考虑“目的的人”,不应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考虑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
学校体育是为了人的存在而进行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育人,应该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探索其教育真谛,回归其本位价值。学校体育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体育对于学生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在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学生通过不同项目的体育活动形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掌握活动技能,提高活动能力,有效提高机体功能水平,增强体质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外界的适应力。
学校体育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忘却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烦恼,宣泄情感减轻精神压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能够感受到友谊、赞美、激励、批评、挫折、自尊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有利于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减轻孤独感,改善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参加自己擅长的项目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学生可以增强对自己的健康、学习、生活和未来的信心,并有助于培养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
“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便是无德智也。”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写下这具有辩证法意义的名篇警句。体育是德智美育的重要基础。学校体育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公平、诚实、法则、纪律、合作、民主、竞争等,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校体育蕴含着丰富的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的内容,它可以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对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空间转换、形体感知等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体育可以塑造学生的健康体魄和形体外在美,培养高尚情操和良好气质的内在美,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运动中的形体美、力量美、节奏美、动作美都会给学生美的体验。
是否具备与他人、社会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学校体育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营造一个微缩的社会,有效塑造学生的行为方式,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及独立和果断处事的能力培养等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共同的体育运动人们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产生情感,对其中通过游戏和体育规则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规范往往乐于接受,从而创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和交往平台,这能有效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和文明人的过渡。同时,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相互比较学习和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及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从现实和发展意义上来讲,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也可以说,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对价值取向的分析和思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新时期包括体育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主要表现为肯定人在体育教育中的价值,关注人的身体和生命权利,尊重人的自主个性,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校体育中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让学生的身体生命权力得到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综上,学校体育的本质和其价值体现使得以人为本的体育观作为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成为可能。
长期以来,一方面人们习惯运用生物学观点判断学校体育的价值,只注重其增强体质的功能,“有体无育”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只注重短期效应,还未能摆脱工具主义的桎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学校体育价值的真正理解。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工具论”一度曾是我国体育价值取向的主导思想,即把体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工具,以工具来要求体育,以功能来代替价值,体育教育被看作简单的身体运动,人的情感体验、个性发展、创造性的培养等等皆被向之一隅。应该承认,增强体质的确是学校体育最首要的功能,体育为政治经济发展服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使然,但它们绝不应是唯一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人意识逐渐增强,更多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多元化的需求,简单粗放千遍一律的体育活动已不能满足人们追求身心和谐重塑自我的需求。受工具论制约的学校体育,没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上考虑,缺乏体育事业应有的远大理想。价值理念的落后与现实大众的需要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面对中国整个形势变革时,学校体育会表现出滞后反应或停步不前。
新时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为强身健体和参与竞技上,还应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境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人格的形成、稳定与提升中。现在许多高校都成立了以文化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载体的体育俱乐部,深受学生的喜爱,这是值得借鉴的方式。
人的自然需要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生物需要和生理需要。具体说,人的生理需要包括物质需要、生活需要、健康和安全需要。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生命力的旺盛、身体的强壮和健康是最为宝贵的。人的一生有众多的目标需要实现,事业、家庭、爱情、金钱等等,众多的目标施加于一个如此短暂而又脆弱的生命体,无疑是对生命最强有力的挑战。人只有具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延年益寿,才能有效地从事各项活动,也才能尽情地享受人生的欢愉,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人们从体育运动中获得强有力的免疫力从而充分利用自然赐予的生命。体育运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人类狂热追求科技而使生活自然恶质化的善意修正。马克思指出“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强调要注重个人的积极作用和个体差异,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主个性。作为完整的个体存在,人的生命的意义是生命的本质力求在克服一切障碍、创造属于人的世界中的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证。学校体育必须基于对学生生命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维护学生身体的发展权利,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和超越生命的本性,同时让学生体验到“生命在于运动”的力量,体验到对生命更高层次的享受。
马克思提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消除和克服人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精神劳动、物质劳动和生命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并使人的潜能和天资、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丰富和谐的发展。在生活中只有这种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所谓的“全人”。 在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中,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体魄、创新能力、探险精神、诚实守信、敢于挑战等等都是未来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也只有这种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强健的身体和充沛的体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现代人才观认为,体育能力和健康水平是衡量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准,一个健全的人不仅应是德智型的,还应是体能型的健康型的。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就要求学校体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育人为己任,发掘学生的潜力,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树立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习惯的培养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曾受到过广泛重视。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看作是导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他甚至认为: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一条规律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不仅能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得到愉快的体验,从终身体育角度看还将对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终身受益。这种价值取向大大拓展了学校体育培养人的内涵,即延展了学校体育的传递行为,将学生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之中,这是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对学生的终极人文价值关怀,所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也是学生终身幸福的坚实铺垫。就学校体育同社会体育的关系看,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能够切实促进体育的广泛普及和经常化,也是整个社会体育发展进步的一项奠基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们提出了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用的栋梁之材”的殷切希望。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今天,社会呼唤人文体育的兴起,而今天的体育现状还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体育尚缺乏时代的人文关怀,还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精神价值与享受的高层次需要。学校体育需要重新确立学生的地位和价值,让他们能够拥有体育享受体育,让创造力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紧密结合。学校应该始终围绕体育如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一主题,把以人为本作为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把体育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并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体育切实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并带动形成全社会珍视健康、热爱体育、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体育教育召唤以人为本回归到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的位置上来,克服障碍,明确努力方向,重建体育制度,崇尚人性尊严,保持体育文化的独立,为学校体育找寻自己的理想家园。
[1]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5月24日.
[2]新华网.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2011年3月5日.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乔梁.校园体育文化促进人的社会化[J] .体育文化导刊,2008(3).
[5]中国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中央政府门户网.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话.2011年4月24日.
一、简历
张宁生,男,汉族,宁夏中宁人,中共党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任西南石油学院副系主任,西安石油学院钻井信息中心主任、副院长。现任西安石油大学校长,兼任中国石油学会会员、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会员、国家多相流实验室学术委员。
二、主要成果与荣誉
张宁生同志先后主持和参加了30多项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其中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和油田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1999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铁人科技成就奖”铜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气田污水综合处理与防腐阻垢技术”项目荣获2007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含油污水回用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主要参与的体育活动
张宁生同志不仅自身重视体育锻炼,经常参与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而且作为校长,经常组织和带动全校师生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他曾在第四届交大“思源杯”领导干部网球邀请赛中作为交大一队队员获冠军,获第五届陕西高校“校长杯”网球比赛第七名,在陕西高校“校长杯”游泳比赛中曾获得第一、二、三名等名次。张宁生校长的表率作用给大学生们起到了非常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