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让体育精神回归人才培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高明章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人”的培养这个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上。高等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培养健康的人、合格的人、有本事的人。在这里,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相互协调与发展的良好状态。

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已不容置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尽管如此,在学校体育的实践中,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目前的情况上看,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更应立足于体育教育的深层文化内涵,即着眼于人的精神的拓展、着眼于人的潜能的开发,既要注重德育教育和智力教育的整合,又要注重体育技能教育与体育精神的教育,让体育精神回归人才的培养。

一、体育精神的概念

“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德志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志也。”体育教育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其他学科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和资源。只有努力挖掘体育教育的思想内涵,充分发挥体育精神的作用,把技术、体能、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才能真正地使体育的技术性功能和育人功能得以充分显现。

什么是体育精神?关于体育精神的研究,我国诸多学者对已经进行了全方位的认识,并从不同角度对体育精神的概念作了总结和论述。但是对体育精神没有过严格详尽的定义,其主要有四种:体育精神功能说,体育精神内容说,体育精神现象说和体育精神文化说。综合以上各种观点,可以对体育精神进行更为概括性的定义,即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是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品格意识。诚然,体育精神已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它是内化为人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因此,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高等教育理应把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教育的更高层次置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向。通过加强体育精神教育为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以争取精神世界的健康自由,教育引导学生成为一个高尚和有理想的人,这也是大学教育担当的责任和使命。

二、体育精神与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离不开知识积累和人格养成,知识积累和人格养成更离不开健康体魄和体育精神。体育本身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心理、意志品质及人格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是大学里其他知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这一点,也恰好是我们当前大学教育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一)体育精神与完整人格的塑造

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地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高校体育通过教学活动和比赛等渠道,培养学生学会用规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使学生能以客观、公正、公平的视角观察、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中合理制定自己的目标,在过程中以积极心态做最大的努力,正确对待活动和比赛中竞争,用体育精神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体育精神与品格意志锻炼

体育精神追求卓越,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体现的是一种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服从规则、遵守公共的秩序。实际上,这种精神也是人类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体育中的公平竞争会让学生们学会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勇于面对,毫不退缩。但凡各种运动,要想有效果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坚持,无论刮风下雨,或是酷暑严冬。这时候,锻炼的更是学生品格和意志。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体育活动作为一种运动形式,有它的活动规则、活动要求,青少年在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规范、约束自己行为,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相互尊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这也是体育活动具有的独特教育功能。

(三)体育精神与集体观念的培养

体育比赛中有许多集体项目,每个成员都想获得比赛的胜利,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依靠集体观念,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大学生善于合作的集体精神。实践证明,高校体育教育的群体性、竞争性特点不仅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与队友、同伴团结协作、相互关心、和谐相处、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而且,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够得以较好地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为直接、更为广泛。 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尊重生活伦理,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同伴、对待自己的群体。

(四)追求体育与人文理想的和谐统一

体育是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体育的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纵观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它既追求科学的进步,又追求人性与完美的人文理想的结合,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昭示着人文价值理念。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范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将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贴近文化生活,满足师生文化需求,尊重师生文化权利之上,从而提高师生的文化人格。

三、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让体育精神回归人才培养

体育教育具有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必须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特点,将体育精神渗透到每个体育教育活动中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成才。

(一)完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让体育精神回归人才培养,要从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入手,把体育教育的方向从单纯追求外在技能水平的掌握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地发展上来,将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作为体育教育的发展重点。高等教育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也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高校体育不仅应该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力和习惯,而且还应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志向和能力,使体育精神内化为一种习惯,内化为个人发展的恒久要求。为此,高校体育教育应从强化国民体质的长远效益出发,完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的观念,让体育精神受益终身。

(二)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让体育精神回归人才培养,要转变体育教育教学的观念,打破传统的以运动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育体制,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将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和意志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育的方法上可以多采用一些“启发式”“诱导式”和“互帮式”的教育方法,激活学生参与体育实践与创造活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精神需求。通过创造和谐、宽松的民主合作的学练与交流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建立有利于学生自觉、自愿、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环境, 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体育学习主体,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体意识。同时,要大胆剔除那些不切实际,不符合学生运动兴趣的教训内容,把学生欢迎,并且与他们生活和终身锻炼有作用的内容和项目“请进”体育课堂,教会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三)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丰富体育教育内容

让体育精神回归人才培养,需要改革我们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不能把体育仅仅作为健身的手段,而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和体育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因此,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教会学生有效地锻炼身体,培养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更应让学生理解体育的内在价值和文化精神。当前的教育教学中,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更多的依然停留在以竞技项目为主,强调运动内容自身的分类和体系,换言之,就是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化。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应率先突破教材内容,体育场地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把“体验运动乐趣,把握运动特点,学习创造健身方法”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学生灵活地创造地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愉快地享体育运动。特别是,随着当今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国际重大比赛的日益增多,观赏高水平体育竞赛已成为现代人,也是青年大学生们的重要生活内容和体育素质的表现方式。在这种形式下,学生的体育观赏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结语

体育精神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必须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充分挖掘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利用更多、更好、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养和熏陶,使学生在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同时自觉地接受体育精神的熏陶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更好地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李鹏.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1(3).

[3]王水泓,杨萍,许应荣. 论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人文精神重构[J].浙江体育科学,2010(6).

[4]王欣.转变体育教育思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

作者简介

一、简历

谢和平,男,汉族,湖南双峰人,中共党员,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现任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科协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校长、全国大学生网球协会名誉主席。

二、主要成果与荣誉

谢和平同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孙越崎能源大奖,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还荣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第十五届“杰出中国访问学人计划”表彰。

三、主要参与的体育活动

谢和平同志作为校长,对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与作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等方面有较深的认识。谢和平同志不仅非常重视学校的体育教育事业,并言传身教,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比赛,曾获得第十届(2005年)、第十二届(2007年)、第十四届(2009年)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高校“校长杯”网球赛3次冠军,2005~2008年连续4年获四川省高校“校长杯”网球巡回赛冠军,2005年荣获四川省高校“智博杯”网球赛冠军等。此外,谢和平同志还经常参与校田径运动会、环校长跑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2008年谢和平同志光荣地成为奥运会火炬手。 Bgf9fjhumipmUu7sm89Z2ldEADn95fNhZuYB9KLMilCR4QI6S3DDv5y5OQNhAdv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