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学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除了具有社会文化系统所具备的一般属性,如文化的整体性、阶级性、继承性等之外,还有其特有的属性。这些区别于社会一般文化的特殊属性,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的特征。

一、教育性与可塑性

(一)教育性

任何文化都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具有教育性。学校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在教育性上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学校体育文化的教育性是有意识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学校体育文化自从产生的那天起,便担负了教育校园主体的职能,这一点早就为不少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有识之士注意到了。所不同的是,古代教育家和有识之士使用的不是“学校体育文化”,而是广义的“学校体育环境”之类的概念。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深有感触地写到:“教育的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 事实上,不但学生主体由此受到教育,教职员工主体也不例外。

与此相应,学校体育文化的教育性体现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首先,学校在宏观的校园体育建筑与设施布局,微观的体育教育教学、体育课外活动,以及体育生活的物质环境安排与布置上,要“先入为主”,使之符合教育的规范性;其次,在多方面学科教学背景的安排和布置上,要按照个人生理发展、社会发展和体育教育规律提出适当目标,精心选择内容,科学运用有关途径、方法和手段,使之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确立,先进知识、技能的掌握,良好思想行为习惯的形成;再次,在各类校园主体、各方面校园群体组织和事务关系的安排与布置上,要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即通过建章立制,建立秩序,使学校的各色人等、各类组织和各种事务都在一定的规范之内,符合和促进学校教育职责的完成。

(二)可塑性

学校体育文化是与社会文化相互交融的产儿,它的创成、发展固然要受到社会的、历史的、民族的文化因素以及学校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它更易受到学校的职能、特定的学校体育文化主体、尤其是学校的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和行为方式的支配。学校的天职是培养人才,它必须按一定社会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进步的要求)来培养和教育学生。这一根本要求,决定了学校体育文化这一与学校教育相伴而生的亚文化必须具有较大的和较强的可塑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者是学校体育文化可塑性及其建设性的关键,学校教职员工的价值观、精神素养、道德风貌决定了学校体育文化的性质、水平和风格。在这里,学校体育文化已经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环境条件,而且同时也纳入了教育者的自觉行动行列并成为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因此,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一所学校,只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调动校园主体,尤其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积极性,倡导积极的生活信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就能根除原有文化形态下陈腐不健康的东西,塑造出新质态的学校体育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当时进步的北大新文化。任何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现状的悲观情绪,都是没有根据的。

当然,学校体育文化的可塑性并不是说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可以随心所欲——并不等于校园主体的行为如同捏泥娃娃一样不要任何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至少,它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要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要受教育规律和文化规律的制约,还要受校园主体素质的制约。

二、系统性与开放性

(一)系统性

一般的社会文化,往往是从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自发地、零碎地形成发展起来的。学校体育文化则不同,它是根据学校既定的体育教育目的,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精心地设计、严密地组织安排起来的。从而构成一个具有独立性且十分严密的系统。独立性为学校体育文化影响的系统性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正是这种独立性,使得学校体育文化自成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演化和继承的规律,以及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历史的渊源。如前所述,学校体育文化一经创成,便具有了自身独有的性格,在其演进过程中凝结为一个独特的结构系统,涵盖运动于其间的各种文化现象,并以鲜明的个性影响社会大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系统。学校体育文化的系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学校教育的职能所决定的,它不仅体现在其具有特定的文化创造的主体、环境,特定的文化创造方式与记录文化成果的手段,体现在它具有集合型的文化内容——学校体育文化是由智能型体育知识文化、素质型体育心理文化、情感型体育审美文化、协同型体育艺术文化、技术型体育物质文化、意识型体育观念文化建构而成的文化集合体上,而且还体现在它与社会文化或其他亚文化系统的交流过程中。

考察表明,学校体育文化在多数情形下是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并与之相一致的。学校体育文化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在形式上表现为与整个社会文化或同步或稍超前或稍落后,而稍超前和稍落后的情况较之于同步要多,尤其是以稍超前的情况为多,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性”——这主要是从学校体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比较中得出来的。当然,应当指出,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亚文化,学校体育文化的这种具有较强独立性的系统性是相对的,学校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一定时期的学校体育文化,总是吸纳历史或现实的社会大文化系统中的各种成果作为滋补营养,同时又将校园文化的成果或模式向社会文化系统中灌输。因此,就其存在状态而言,校园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动态开放系统,这是校园文化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二)开放性

校园不是与世隔绝的修道院,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学校体育文化一开始就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整合后以各种形式反映在学校的体育精神及体育物质生活中,从而形成学校特有的体育文化氛围、生活方式。学校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延伸和反映,与社会主流文化紧密联结,在其形成过程中必然地受到主流文化发展水平和样式的制约,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主流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体育文化。另一方面,学校体育文化也在不断地向校园以外的大千世界进行辐射,影响和干涉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主流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源泉。

校园是一个开放系统,学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思想交流的自由、新信息的共享,使学校体育文化在开放中形成特定的格局。学校体育文化的开放性,不仅是指它向校园以外的社会文化的开放、向各种亚文化系统的开放,而且是指向国外文化的开放。只有通过兼容并蓄各种先进的社会文化和外国文化,学校体育文化本身才能从中不断吸收养分,从而提高和发展自己。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国内外许许多多有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量地涌入学校,学校体育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就表现得格外明显。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无疑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在立足民族优秀体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学校体育文化的开放性一是表现在校园主体尤其是学生主体知识面的发展上,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再局限于课堂的狭小天地,而是从学校体育文化的“广阔天地”里汲取营养;二是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上。学校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高雅与普及多层次相结合的文化;三是表现在学校体育文化活动参与者的广泛性和开放性上。学校体育文化主体包括了校园内所有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年级的师生员工。随着经济和让会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文化的开放性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当然,学校体育文化的这种开放性不是毫无限制的“天马行空”,而应该根据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具体的培养目标,有选择、分层次地进行。那种与“社会化”相脱节的“全封闭式”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和管理者某种程度的“自我膨胀”的结果,是短视的、没有发展前途的。

三、示范性与时代性

(一)示范性

学校体育文化的示范性,是以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性为基础并由它决定的。正是这种选择性,使学校体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居高临下之势,使历史的文化和现实的文化展现在学校体育文化主体各种相互关联的文化活动之中,展现在整个社会大文化系统的核心部位,以及那些直接或间接地与学校体育文化发生关联的亚文化系统面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教育每个有意无意地参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与此同时,学校体育文化能够及时地反映和总结最新的体育文化成果,并创造出合乎逻辑和实验程序的最新文化成果——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以及进行文化创造活动应当遵循的法则和规范。也正是这种选择性,使得学校体育文化较多地继承了人类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而少与其中的糟粕有缘,从而对整个社会文化起着一种鲜明的示范和导航作用。

学校体育文化的示范性体现在它对学校体育文化主体、社会文化系统和其他亚文化系统的三重示范性上。对于学校体育文化主体——学校师生员工,学校体育文化呈现的是与时俱进的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为学校的“文化精英”塑造提供示范性;对于社会文化系统,学校体育文化呈现的是主流体育价值观所提倡的教育目标,从而为主流的意识形态摇旗呐喊;对于其他亚文化系统,学校体育文化呈现的是丰富多彩、层次多样的文化样式,从而为其他组织文化提供教育文化的个性示范和自主的消费选择。

(二)时代性

学校体育文化不是存在于真空里,它有与社会文化包括外来文化接触的优越条件。它的培育、塑造,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大气候的影响,必然要打上它所处的那个特定社会的烙印。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职能和学校体育文化主体中教育者主体较高的文化素质,决定了学校体育文化必然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校体育文化总是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主题演化着自己的主题和形态。学校体育文化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创新和发展两个方面。

言其创新,不仅是因为创新契合人类本性和现时代的呼唤,而且是因为校园具有独特的文化主体——师生员工、教师。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他们基础知识扎实,文化底蕴深厚,肩负着为人类塑造未来的使命。学生:心怀少年志,身系未来梦,代表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较少“传统”负担,身心发展正旺。校园内生存着这样一群文化素质较高或呈上升趋势的思想敏锐、锐意创新的校园人,凸显出学校体育文化这一亚文化的创新特质。作为社会文化的感变器,校园人是社会变化、文化创新的敏感器。实践证明,在现代社会任何一种思想创新无不以校园为征状。

言其发展,不仅是因为学校体育文化主体的创新特质,也是由学校组织的社会职能决定的。教育的未来性和学校功能的滞后性,决定了学校体育文化不仅要以新的姿态进行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并且常常以其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自校园发始的文化常常波及甚至影响社会文化的新一轮革命。学校体育文化的时代性和一定意义上的超前性,极大地激发了校园主体生命中潜在的超越性和创造性,成为社会文化前进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四、批判性与突变性

(一)批判性

批判性是学校体育文化特有的“性格”。它是通过学校体育文化的检释功能来实现的,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形成、发展和保持自身性格的内在机制。学校体育文化的批判本性,借助于校园文化的检释功能——检储和注释这样两个“筛子”,使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及其传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有意识的可控的文化发展过程。一方面,学校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特殊的社会组织机构,必然要提倡和灌输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排斥和批判有悖于其阶级意志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学校体育文化的自身建设,是在与批判甚至否定其异质文化的同时进行的,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方面,学校体育文化的批判性还表现在对那些与教育目的不十分吻合、影响学校体育文化主体健康发展的文化形式进行分析、比较、鉴别、选择,如对体育教师中的“创收风”和学生中的“恋爱风”等,就要明确提出要求,正确适当地处理,以免影响正常教学。

批判是一种精神,批判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它需要在厘清某种价值标准的前提下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而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级类的学校,其学校体育文化价值批判的性质和标准是大不相同的。在这里,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不容置疑的“客观标准”。批判性作为学校体育文化保持自身性格的内在要求,是学校体育文化教育性、示范性,以及其他有关属性得以存在并发挥功能的基础,一旦丧失批判选择的机制,学校体育文化就丧失了应有的个性和特有的光彩,其组织的群体影响力就会大大降低,所谓“学校体育文化”事实上已经不能称之为“学校体育文化”了。

随着人类实践领域的扩大和社会变革的加剧,当代社会中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信息呈现激增加速态势;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使校园主体的价值观异彩纷呈和变动不居。学校体育文化的批判性面临新的挑战,它不仅要适应新的时代,还要不断地进行价值标准上的平衡和协调、怎样实现学校体育文化的批判性,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复杂课题。

(二)突变性

就一般情形而言,社会文化是在生产力尤其是经济基础顽强的直接作用下,按照自身的内在顺序缓慢地演化的。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幻想社会文化在一朝一夕或十年八年里得到彻底的改观。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人们已经领略到在精神文化中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惯性。但学校体育文化的演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高等学校,是知识、人才和学术成果的汇集地,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相互较量的场所。在学校体育文化的组成要素中,除了物质文化以相对静止的形态存在以外,其余的文化形式则无不处于不断变换之中,在外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活跃的姿态。学校体育文化不仅受到社会大文化环境的间接影响,而且更直接地受到学校体育文化主体有机构成的直接影响。不仅社会政治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变化,甚至学校体育文化主体中管理者的不同观念、工作方式和管理方法也都能够促使学校体育文化完全改观。

学校体育文化的突变性不仅是由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更主要的是由学校体育文化及其主体的超越性决定的。首先,处于较高文化层次的教师主体,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一般多思想活跃,敢于变革,勇于开拓,能走在时代前列,起模范带头作用,从而领时代之潮流,开一代之新风;其次,教育的未来性与教育功能的滞后性是一对矛盾,培养人才的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功能的滞后性,而教育功能的滞后性,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文化的前瞻性、“跳跃性”和“超常规发展”;再次,学校体育文化主体大多数是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较少“传统”负担,身心发展正旺,敢想勇为,富于批判精神,而社会文化包括学校体育文化本身具有矛盾冲突,学校主体正处于这一矛盾冲突的前沿阵地。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史,特别是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学校体育文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中国共产党在登上政治舞台后的相当长时间里,虽然没能使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完全改观,却促使当时的几所学校的学校文化完全有别于封建军阀政客控制的学校文化。军阀政客控制下的校园内“死气沉沉”,只培养官僚和政客;而共产党创办或影响下的积极进步的学校,则培养了大批矢志不渝的革命志士。这前后两种校园文化就发生了质的“突变”。这种突变性不仅表现在校园精神上,而且伴随着校园文化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学校体育文化亦即此理。

学校体育文化的这种突变性,启发我们在建设具有时代体育精神的学校体育文化的时候,要善于捕捉时机、利用时机,促成积极的质变和飞跃。正如马克思把聚集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工人称之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革命力量”一样,现代社会里的学校把数以千计的青少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聚集在一起,他们也必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5f75uBqGUw9oSWrqHEdu4qI+rsy7vH/CYUQ3Vu1YX9NmmV+K69OvFW2spzbOFMk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