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学校文化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则是育人的重要组织。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既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同时又具有本身的个性。它作为一种有别于整体文化和其他文化现象的组织文化,从文化学这一新的角度向人们进一步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新课题和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当然,学校文化也就成了理论研究者所关注的新问题、新热点。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两类: 第一,广义定义类。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第二,狭义定义类。概括之,有“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有“校风”说,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有“文化艺术活动厅”说,认为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有“教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学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

学校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学校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学校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学校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学校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文化是常新的,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当代学校文化建设进入了网络环境,应运而生的各种网络社团,学校文化宣传站从软件上提升了学校文化的内涵。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

学校文化不仅有着自己独立的结构体系,而且还有着自己本身的特征。这些特征既与一般文化相对应,又与社会其他区域文化相区别,同时规范着学校文化的性质、结构和内容。一般说来,学校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客观性和自主性

文化是人创造的,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但是,人创造文化的原动力却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而是人的客观需要。反过来,人们在接受一定的文化影响时,也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即无论人们是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都必然要受到一定文化的熏陶。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同样也具备这一客观性质。但又由于学校是人类传播文明、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学校内的一切活动基本上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这就使学校文化的有意识成份大大增加了,成为一个比较自主的文化系统,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校园人的意志建构和选择其影响的文化系统。正是由于这种自主性,大大增加了学校文化的可控性,人们可以通过学校内的舆论宣传、纪律约束、教育灌输等手段把学校文化控制在“为我所用”的范围内。

学校文化的这一特征说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学校文化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了学校,就必定有学校文化。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和承认这一点,学校文化总是以它独持的形式对身在其中的校园人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同时,校园人也并不是学校文化消极的适应者,而是其积极能动的享用者,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构建着自身所处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重塑着自身的人格,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二)系统性和层次性

学校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概念,它不是一些简单的要素的组合,而是由诸多结构、内容、功能组合成的特殊而复杂的社会文化系统。它包罗了学校文化生活中物质的、精神的所有较为稳定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大文化系统在学校中的折射和反映,师生无不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作用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而构成了学校生活的丰富、多样,对学校师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从学校文化的具体承受者来看,又具有层次性。首先,中小学校与高等院校就处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水平,这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的具体目标所决定的。其次,学校文化的主体在家庭出身、年龄性别、民族地区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不同类型的家庭在政治地位、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不同,青少年在物质享受、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标准等方面当然也就有所不同。特别是不同的学历、年龄及经历,导致他们在思想深度、个性风格、文化涵养等方面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再次,从学校文化的内容和结构考察,由于学校文化是主体网络状结构的文化,是不同层次文化互相融合的复合体,它同样具有层次性。最后,正如我们前面对学校文化的分析,学校文化本身存在着精神层、制度层、物化层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虽然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作用于校园,但其作用的水平也是具有不同的层次性的。

(三)发散性和聚焦性

我们知道,文化本身是发散的、开放的,文化无所不在、无处没有,它对人的影响也是无孔不入的,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但是,由于文字和符号的存在,使各种不同文化有着很强的交融性,即一种文化有时也很容易被另一种文化所理解,甚至被接受。文化的这种发散性,使一个人可以接受来自不同方面以及各种类型的文化的影响。学校文化一方面也具备这种发散的性质,另一方面,有形或无形的围墙在某种程度上把学校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既定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社会种种繁杂文化的影响;或长或短的学校历史形成了强弱不同的文化防线,抵御着外来文化的侵袭……所有这一切,相对净化了校园,集中了文化的影响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对校园人的成长有着深刻影响的因素而存在着。在此,学校文化本身虽然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但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和相对社会其他文化现象的视野来考察学校文化,则学校文化又显得比较单纯。学校内一切文化现象都是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而展开的,为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服务。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犹如一个轴心,学校文化紧紧围绕这个轴心运转,这就是学校文化的聚焦性。

(四)地域性和选择性

人是一定文化、一定社会的产物,不同的文化、社会环境中的人都只能选择该文化、社会状态作为其生长的“母体”。学校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学校地域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学校文化具有遗传、积淀处于某一地域的学校风格的性质。通常我们认为,北方的大学学校政治文化生活大于经济生活,而南方的大学学校经济文化生活大于政治生活,这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北方多为政治中心,而南方多为经济中心所致。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格局,对学校文化产生着强烈的辐射作用。与此同时,学校文化还是超地域性的,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空间内,文化从它伴随着学校产生之日起,就带有强烈的选择性——人们精心地选择人类文化的精华以及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培植那些适宜于在学校这块土壤上成长的文化形态;同时也精心地选择学校中那些有益于其自身发展的文化因素充实进来,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体文化形态。作为一定文化形态下生活着的校园人,一方面虽不可避免地受着这种被经过选择加工过的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由于他们生活的阶段性和时间的有限性,也很可能同时选择其他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学校文化的选择性不仅表现为文化自身的选择,还表现为文化主体的选择。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校文化无论是从自身的建设,还是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来看,都摆脱不了一定社会的制约,同时又有着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学校文化的选择性既可以使学校文化色彩斑斓,使校园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从而极大地活跃他们的思维,促使其全面发展;又很容易在吸入新鲜空气时,带来苍蝇、蚊子、灰尘,污染学校空气,加之青少年学生的理性思维还未达到能够准确把握现实的程度,因此,就难免在选择文化影响时,良莠不分,甚至误入歧途。

(五)超前性和持久性

学校是知识密集、思想荟萃的文化群体,以师生为主体的学校文化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整个社会大文化系统中最先进的部分之一。这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精神的生产必然是指向未知领域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校园人的思想往往是未来型和超前型的,这与他们从事于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关。因此,就总体而言,学校文化总是最接近前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超前于社会现实,并对社会现实常常采取批判态度的,以极大热情把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推向前进的。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既接受着传统知识的教育,但又不安于传统知识的简单继承,总是渴求着新的知识,关心着事物的未来,所有这些便促使学校文化的发展必然指向未来和超前于现实。如商品、市场意识、竞争心理、效率观念和创新思维等先进文化,都首先在学校中得以流行,被广大青少年学生所接受,成为一种思潮波及到全社会,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驱动力。当然,超前性的学校文化不仅对校园人产生着积极的正效应——使他们不安现状,勇于进取,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社会发展的促进者;同时也对他们产生着消极的负效应——使他们不谙世事、脱离现实、急躁冒进,甚至把虚幻的理想当作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在挫折与失败中又极易陷入绝望与沉沦,从而失去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尽管我们说学校文化有超前于社会现实的性质,然而我们又不能否认这一超前性必然依赖于学校传统,植根于传统知识之中,更确切地说,是植根于传统知识的深层结构之中、又给予重构的结果。如果青少年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以及心理品质,他们是不可能超前于社会现实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这样一来便构成了学校文化对校园人产生影响的另一特性——相对持久性。这不仅表现在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上具有长效性,而且还表现在它影响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走向社会后的发展方向,甚至在他们一生中都带着一定学校文化所打下的深深的烙印。在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中成长的青少年,当他们进入社会后,能不断巩固自己已形成的良好品质,面对悬殊的文化环境差异和文化层次距离时,不会产生异化作用,反而会从反面强化已形成的良好品质、行为方式。正如英国学者所说:“在牛津大学,我们不是培养绵羊,而是培养具有高度负责精神的人,这些人今后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学校文化的功能

(一)提升素质

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三)造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造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LWY8nAohtk7EIn3ZCluyypCqgJTR/sr10Kjl2jafHRSONqDGSd85r8gv445aRfQ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