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中国排球运动改革和发展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入,而排球运动由于改革滞后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中国排球运动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老桅(1988)通过对中国女排人才金字塔塔顶、塔身和塔基的客观现状分析指出,中国女排面临着后备力量的危机,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和科学化训练才是出路。 黄济湘(1995)通过对比曾夺得过世界女子排球冠军的国家的群众性排球运动开展情况,认为必须把群众性排球运动蓬勃开展起来,中国女排才能重振辉煌。 张少云等(1998)从排球运动的训练体制和组织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等方面,探讨了美国男排迅速崛起的经验和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排球运动职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和体制改革方面的建议。 钟秉枢(1998)通过对美国全国排球联赛(NVL)的运作、中国排球运动的“海南现象”和体操在中美两国的不同境遇以及排球运动中的商业运作和形象设计等方面的分析,阐释了更新观念、树立经营理念、注重形象设计和宣传对发展中国排球运动的重要作用。 翁飚(1999)过对竞技排球运动的弊端和当前面临的问题的分析,从修改规则、走职业化道路等角度提出了增强竞技排球运动的吸引力和振兴中国竞技排球运动的有益建议。 潘迎旭等(2000)通过调查和访谈对中国青年男排队伍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中国青年男排队伍稳定及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相应发展建议。 张克仁等(2001)通过对排球运动的产业化趋势及其难点与对策的分析,指出实行排球运动产业化是解决中国竞技排球运动发展中诸多问题的根本途径,并对中国竞技排球运动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毛武杨(2001)通过剖析中国排球竞赛市场以及专业运动队训练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家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的职能建设、排球运动员的注册和转会制度以及如何扶持和帮助排球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等提出了改革建议。 龚德贵(2001)通过对中国排球后备力量培养体制的利弊剖析指出,中国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

以上这些研究分别从群众普及基础、后备力量培养、规则修改、管理体制及其机制改革、职业化及市场化运作、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等角度研究和探讨了中国排球运动滑坡的原因和排球运动的改革、发展问题。但当前中国排球运动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推动和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理念为指导,对中国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整体、系统、综合的研究,才有助于切实推动和促进排球运动今后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而这恰恰是以往研究中所未涉及的。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与完善,在传统上一直是沿着三个主要的方向去揭示其内涵与实质。这三个主要方向已被国际公认为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和生态学方向。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经济学方向,是以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物资供需平衡等作为基本内容。该方向的一个集中点,是力图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该方向的研究尤以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1990~1998)和莱·布朗发表在《未来学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1996)为代表。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社会学方向,是以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作为基本内容。该方向的一个集中点,是力图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和基本手段。该方向的研究尤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1990~1998)及其衡量指标“人类发展指数”为代表。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生态学方向,是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等作为基本内容。该方向的一个集中点,是力图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合理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原则。该方向的研究尤以挪威原首相布伦特兰夫人(1992)和巴信尔(1990)等人的研究报告和演讲为代表。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在上述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之上,在世界上独立地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第四个方向——系统学方向。其突出的特色是以综合协同的观点,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将其“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逻辑自洽”作为中心,有序地演绎了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与三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建立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统一解释基础和定量的评判规则

上述四个方向的研究基本上反映了当今世界上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其各具特色的研究内容、着力点和研究思路为探索中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提供了丰富和有益的借鉴。

三、国内外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一)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始于1997年,近两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目前,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上。

1.可持续发展与体育的关联

可持续发展理念源于环境和生态学研究领域,那么体育存不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果存在,它与体育又有何关联?对此,中国体育理论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体育与可持续发展有密切联系的观点。王景连、赵崇珍(1997)在对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中指出,可持续发展与体育的关系交汇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持续发展这样一个交汇点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体育的必然选择和趋势,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独特的支撑作用 。谢琼桓(1999)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观,把追求经济增长看成人类唯一的活动,又把经济发展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和产值的提高,忽视、贬低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在内的其它活动。可持续发展观代替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观,意味着国际社会认可并要求执行整体、协调的发展观,发展不应是经济的单兵独进,而应当是经济、社会、环境、人和资源的综合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就为体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开辟了道路,给那些任意占用、毁坏体育场地,只顾建设高楼大厦不留体育活动空间,只重视智育不重视体育的行为和观念等发出了警告,同时为确立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李开元(2000)在其研究中指出,体育运动能提高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高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也是体育本质和民族素质提高的归宿。

与上述观点相反,李力研(2001)认为可持续发展在体育中并不凸出,干不干体育与能源、环境的耗尽并无直接关系,体育不可能主宰人类的“持续”与否。所谓“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几乎是一种神话般的未来指向,人活着它就存在,人死了它也就偃旗息鼓,这种问题问与不问、做与不做大体没有差别。

本研究认为,体育的发展虽然并不直接或者说很少与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发生联系,但体育的发展是在一定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背景下实现的,这“一定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背景”就构成了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制约条件。一定社会时期的体育要想发展,就不能超越其所处“环境”的承载能力。否则,体育的发展就难以持续。因此,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2.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原本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有其特定的涵义和所指。那么,当它被引入到体育领域时其涵义和特征又是什么呢?

谭华(2000)认为,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指体育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体育需求基础上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过程。一国范围内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时间上是指实现人类体育权利的代内平等和代际间平等,在空间上是指区域间体育发展机会的平等。全局性特征、持续性特征、协调性特征和公平性特征是可持续发展的体育应该具有的本质特征。 虞重干等(2000)认为,所谓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展当代竞技体育的同时,还应考虑不影响今后中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和把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纳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即中国竞技体育在筹划如何能夺取更多金牌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体育发展的经济指标、社会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因素。 陈均(2001)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指出,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人们能动地调控经济、社会和人力资源等要素组成的复合系统,使篮球职业化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的一种方式。 朱琪林(2001)认为,中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属于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范畴,也就是应该在满足不同人群对足球运动需求的基础上,保持足球运动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过程。 倪依克(2001)认为,所谓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充分利用和不损害资源持续性基础上,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中,尊重个人意愿,以增强人民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为目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医疗、康复、社交等多种需要。它强调社会体育发展是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和满足人多种需要的自愿原则,在“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中,促进人类社会朝着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方向良性发展。 梁栋(2002)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包括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和需求性四个主要原则。通过对影响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和需求性四项原则的主要因素的分析,该文指出,转型期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是:采用体教结合的组织形式和自筹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资金筹措方式,泛化培养目标,改善培养环境,加强培养单位的自身建设。

透过上述这些对不同范畴体育现象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涵义的表述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涵义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尚不能明确地说明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内在机理。另外,将全局性、持续性、协调性和公平性概括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的本质特征也似乎不妥,因为这“四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特征,反映不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与诸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等的本质区别。

3.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张继忠(2000)指出,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项目类因子、科教类因子、管理类因子、条件类因子和环境类因子 。王景连(1998)认为体育内部的不可持续因素主要是兴奋剂和假体育、伪科学。 虞重干(2000)在对有悖于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分析中指出:“金字塔”塔型比例失衡,高投入低产出造成的后备人才缺乏和教练员群体的“近亲繁殖”遗传等,是阻碍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群,必须予以改变。 谭华(2000)认为,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有效体育需求、可利用的体育资源、体育体制和结构、体育环境。 张春华(2000)在其研究中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归结为社会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科技因素。 李春雷(2001)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对影响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训练类因素、社会因素和人员因素是影响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上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数理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对不同范畴体育现象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都没有对这些因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规律做进一步的探讨。探讨和分析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将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综合调控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仅找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规律。

4.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张继忠(2000)通过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和国外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现状的分析指出,世界各国在推进竞技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既定战略和模式,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与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的道路。 陈均(2001)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对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做了限定,确定了制定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五个依据和六个基本原则,预测了2010年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总目标,给出了实现战略总目标的措施与对策。 李春雷(2001)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通过分析影响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制定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原则,并对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刘凤岩等(2003)在对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形势和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后指出,进一步推动群众性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强化各级运动队的训练工作、提高竞赛的效率和效益、加强后备力量培养、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充分依靠体育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国乒乓球运动持续发展的措施。

5.体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建立体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体育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然要求,但目前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虞重干等(2001)采用R型因子分析结合专业理论分析,建立了包括5项二级指标(科技道德教育类、体制规范类、经济竞技发展类、外部投入类和消除“近亲繁殖”的教练员培养制度类)和15项三级指标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刘志民等(2002)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多输入加权优序图”法(Multiple-input Weighted Precedence Chart)建立了包括4项二级指标(体育经济发展、体育社会发展、体育环境发展和体育资源发展)和41项三级指标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由于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人们在开发指标体系的概念模型的选择、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以及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等方面尚未取得明确的共识,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和继续努力。

(二)国外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

目前,关于介绍国外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资料和信息尚不多见。根据曹彧、董新光(2002)的研究,国外的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早于中国,于1990年即已经展开。从研究的侧重点来看,国外学者更为注重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涉及生存、生命与健康的大众体育活动和环境,但却没有从整体上对大众体育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的文献。在关于竞技体育如何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中,国外学者提出“用技术的和伦理的方式解决生态的和社会的问题”,在研究深度和高度上给人一针见血、高屋建瓴的感觉,这是我们的研究尚不能匹及的。

综合上述对国内外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和概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综观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下面的明显不足。

1.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念上的一次历史性进步。作为人类的一种全新发展观理念,可持续发展的要旨是什么?它对中国体育发展实践有何启示?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涵义是什么?这些都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中国的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还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明确回答,反映了体育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

2.缺乏结合体育实践所做的具体分析和深入探讨

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和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然而,由于不同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竞技水平、市场前景等各不相同,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现实道路也会有所不同。而当前中国的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尚缺乏结合体育发展实践所做的深入分析和探讨,这样就不易将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实践落到实处,对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进程也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从理论上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剖析进而将其合理地移植和引入到体育领域,并结合运动项目的具体情况对体育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做出理论解释和说明,应成为今后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努力的重点方向。 b9n7pBrchSEW/VKHQ2A6KfiGOLfnnwWY8RhPwadpUBEEMTgR5pJzNrZGRKgLihf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