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运动于1895年诞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霍利约克城(Holyoke,Massachusetts),1905年传入中国,是一项深受国人喜爱的现代体育项目。在传入中国的一百余年历史中,从解放前华南、华东、华北地区红红火火的学校排球活动、革命根据地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豪情的军民排球活动和20世纪50年代蓬勃开展的六人制排球普及活动,到20世纪60年代的在借鉴和学习中提高、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稳步走向世界和20世纪80年代的勇攀世界排球运动高峰,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全国排球职业联赛的隆重推出,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游戏性的娱乐体育项目到充满竞争的竞技体育项目再到市场化的职业体育项目”的演化过程,在竞技水平、群众普及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女排在1981~1986年期间连续获得五次世界大赛的冠军,创造了世界排球运动发展史上的奇迹,“女排精神”成为激励整个民族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然而,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中国排球运动却出现了专业性排球运动队伍规模不大、青少年后备人才队伍严重萎缩、学校排球运动开展不够普及、群众排球基础比较薄弱、排球运动的社会化程度不高、项目发展的经费不足、排球职业化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排球市场的开发尚需极大的努力、国家队水平不稳成绩滑坡 等一系列比较突出的问题,严重威胁着项目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怎样才能克服已经显现的危机并切实推动和促进中国排球运动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呢?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促进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延续为根本目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新世纪中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人类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历经了“经济增长观”、“社会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个渐进的、互相联系的阶段。可持续发展观是当前人类对于发展认识的最高阶段,它突破了“经济增长观”将“经济增长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惟一标志”的错误观念,深化了“社会发展观”将人类的“发展”局限在“经济、社会和人”这样一个小系统内的片面认识,认为发展是由“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这样一个更大的复合系统组成的,只有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发展才不至于使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已经渗透到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并成为人类立足今天、放眼未来努力追求的发展目标和指导发展实践的思想武器。中国政府早在1994年就率先制定并通过了全球第一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促进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进入新世纪之后,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形势和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十五”期间,“中国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保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在《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十一五”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不断深化体育改革,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创建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努力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客观上要求包括排球运动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共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排球运动要想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克服目前已经显现的危机,保持与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项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经济环境的外在要求和项目发展的内在需要,综合决定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排球运动在新世纪中的必然选择。
然而,可持续发展毕竟是一种原本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模式,有其特定的涵义和所指。因此,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合理地移植和引入到排球运动这样一个体育项目的发展实践中来,并用其具体指导中国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将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