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选题的背景

20世纪 90年代末以来,许多农民举家迁徙城市。目前,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已超过 2亿,他们子女的总数有 7000多万,包括 1400多万随迁子女。 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或在家乡出生被带到城市或在城市出生且逐渐成长,他们尝试并且不得不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户籍和福利待遇。这些儿童青少年在城市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又不能完全算作农村孩子。他们在融入当地的生存环境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存在特殊的城市认同,并由此产生了城市融入问题。

2007年开始,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 [1] 。“阳光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无疑会建立起特定的人际关系,增加同辈群体之间的人际互动,表现出彼此是否融洽,是否相互信任,是否积极往来,等等。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外来学生群体”能否通过阳光体育中的社会交往,减少他们的社会排斥和社会距离、增加社会资本、社会认同和社会适应,从而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是我们感兴趣的议题。

阳光体育与“外来学生群体”城市融入的研究,需要交待两个层面的现实背景。第一个是外来学生所面临的“城市融入”问题,第二个是阳光体育在全国开展的现实情况。

1.1.1 外来学生群体面临城市融入问题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张文宏、雷开春在《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中认为,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包含着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经济融合四个因子。朱力(2002)认为 ,社会融合的经济、社会和心理或文化层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的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的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能使城市外来人口完全融入于城市社会。外来学生群体一边连着乡村,一边连着城市;一边连着梦想,一边连着现实;他们的身影遍布全国各级城市。外来学生群体生活在城市,却没有城市户籍,带来了许多“社会排斥”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产物,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

以外来学生的教育公平为例,尽管对于外来学生的义务教育有“两为主”的政策支持(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但在教育实践中外来学生很难得到真正的教育公平待遇。外来学生群体往往是难以融入公立学校,而打工子弟学校又问题多多。无论是在公立学校还是在打工子弟学校,外来学生群体能进得去的学校大多数分布在郊区和城乡结合部,因为多数农民工家庭住在这样的地区,孩子就近上学。而且各方面条件都一流的学校往往有很高的择校费,普通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难进入这样的学校。据上海市的调查,地处郊区和城乡结合部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比较差,仅早操和课间操比较正常,其他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不太好。 可见,无论是在公立学校还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外来学生群体的教育(包括体育教育)都存在着教育不公平。

除了教育公平问题以外,外来学生群体城市融入还面临着心理健康、文化认同、社会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社会制度上的,也有社会态度上的。外来学生群体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让漂泊的“蒲公英”都能拥有春天——外来流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吴小红,2006 )《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王开玉,2007 )等研究表明,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青少年面对陌生环境,普遍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外来学生群体缺乏城市认同——《融入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究》(许传新,2009 )《留守与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刘成斌,2008 )的研究表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同样面临一系列问题。社会排斥下流动子女的社会融入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处于一种被抛弃、被隔离和被边缘化的情感状况中,很难真正融入城市。

总之,对外来儿童青少年的歧视和排斥,会映射到儿童青少年的认知上,使他们产生自我和社会认知的游离,导致这一群体的边缘性再生产,使其感受着作为“外来人”的身份尴尬和充当边缘人的迷茫心态。解决外来学生城市融入的对策是加强他们的社会交往,增加他们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减少其与城市的社会距离。

1.1.2 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开展的现实情况

“阳光体育运动”是 2007年 4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简称。同年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并召开“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各中小学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课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每周不少于 4课时,小学三、四、五、六、初中每周锻炼不少于3课时,高中每周不少于 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体育锻炼,并列入教学计划。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广泛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学生们的体质状况得到改善,学校体育工作涌现出许多新经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共识初步形成了。各地以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群体体验到了体育运动的快乐与魅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形成。通过近几年扎实的工作,“每天锻炼一小时”已经深入人心,热爱体育、参加锻炼、崇尚运动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的时尚,成为许多校园的亮丽风景。团中央有关机构曾对 15所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活动带来的益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 93.56%的学生感觉现在的长跑能力比以前进步明显;有 91.95%的学生认为冬季长跑能够强健体魄;84.32%的学生认为冬季长跑能培养意志力;72%的学生认为冬季长跑能缓解压力,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 [2]

“城市有着不同于农村的文化特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外来学生群体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以“城里学生”为参照群体,要么“改变自我,融入城市社会”要么“在城市重建乡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模式”,全社会应采取措施使外来学生选择前一种模式,尽快完成在城市的适应过程,实现向市民的转变。我们相信,阳光体育会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外来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的社会交往情况究竟如何?外来学生群体的阳光体育运动将会给他们自身带来怎样的改变?是否可以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社会工作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外来学生群体的阳光体育运动以促进其城市融入?我们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的调查研究,从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及社会融入的角度对此做出相应的回答。这正是本研究课题得以形成的基本背景。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07-04/26/content_597516.htm.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5):117-141.

[2] 周济。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chsi.com.cn/jyzx/200910/20091023/36209324.html,2009-5-14. JzBxZPjN3+4hy8dIYYmgobJS+Zjr9MPL5I3Wt4zPzdtPUDOioQT3M/n7EA9YJDd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