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30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其中,有 2亿多农民进城打工或留居在城市。在这些城市农民工背后,是多达数千万的城市流动儿童,而这些儿童青少年怎样融入社会是个重大现实问题,也是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弱势儿童群体能否通过体育,增加他们与同辈群体的社会交往,进而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是体育理论工作者应给予关注的问题。赵溢洋博士较早提出并开展了体育促进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研究,并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立项。他在科研中倾向于体育的民间思想,倡导大众的体育民主权利,力主体育的社会公平,渴望解决体育的社会问题,体现了一个青年学者的社会责任感。
本论著是在赵溢洋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内容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门学科。作者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以较为独特的观点方法提出问题,选题明确且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综观全书,整体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数据资料翔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分析论证逻辑性强,结论合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赵溢洋博士借鉴了社会网络研究的经验,对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与社会融入的内在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中引入了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融入等社会学的研究概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阳光体育与城市融入测量的相关维度及其测量指标,为发展阳光体育与城市融入问题的实证研究夯实理论基础。接着,借鉴了社会网分析中经常被用到的“个人中心网”的研究路线,通过“提名生成”和“提名诠释”的途径来调查外来学生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生成的社会网络情况。然后,以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了外来学生群体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生成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外来学生城市融入的结构维度。进而,基于调查样本的客观数据,建构了阳光体育与外来学生群体城市融入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最后,依据社会学和行为学理论,围绕如何动员社会力量促进和维持外来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展开研究,其目的是希望利用阳光体育运动的正向功能来促进外来学生群体的城市融入。
如何发挥阳光体育的功能去促进外来学生的城市融入是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既体现了对外来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拓展了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引入社会网络研究,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外来学生体育群体的社会凝聚,社会适应,社会信任,社会规范与城市融入,这些都体现出该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建构的阳光体育与外来学生群体城市融入的结构方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与回答了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确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当然,该研究中也存在不足,例如,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对外来学生小群体的“整体社会网”进行研究,而研究外来学生小群体的生活世界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无疑也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外来学生群体与城市的社会距离,以及其自身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从而为我们研究解决外来学生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赵溢洋博士在课题研究中,查阅了大量中外文资料,走访调查了数十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历经社会调查艰辛,潜心研究,刻苦钻研,从一个全新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该研究成果不仅丰富和充实了体育社会学理论和知识,也能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我希望赵溢洋博士能够以本论著出版为新的起点,迎接新的挑战,在体育科研征程上扎实前行,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