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极拳理论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

傅锺文

我国的武术起源很早,考究一下历史,真是源远流长;从有关资料来看,武功精深,艺术超群的名师,也是很多,不胜枚举的。单就杨式太极拳来讲,详细情况一时也谈不完,就我所知的,谈些体会罢。我生在爱好太极拳的永年城内南大街的家乡,自幼耳濡目染,很自然地也爱上了这一拳艺。

祖师杨禄禅公,是永年南关人,由于我县当时流行太极拳,从禄禅公学艺的人较多,被学者尊为杨式太极拳的开山祖师。

杨式太极拳,从外形上看,练习架式时是软绵绵的,所以在北方也称为“绵拳”。实际上其内涵的功力是不同一般,既要运劲似抽丝,绵绵不断。而又须达到“绵里裹针”的要求,发起“劲”来,真是气势磅礴,威武得很呐。

我认为要练好太极拳这门艺术,是必须下苦功的,功夫是扎扎实实地练出来的。既要认真地学,又须刻苦地练,前辈先师都是经过漫长岁月和坚韧卓越的毅力苦练出来的,功夫深了,造诣高了,到了一定的境界,升华为理论,于是先哲们也就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像王宗岳之《太极拳论》和杨公澄甫的《太极拳练习谈》等等,均是著名的文献,给后辈作出了楷范。使后学的人,有所遵循,少走弯路。

过去也有不少的有关太极拳著作,有些作者写得头头是道,可是谈来谈去,大多是文章上抄来抄去,实际功夫不深,真是有些夸夸其谈。本人也练得不够刻苦,所以只能谈些体会。

我认为太极拳的功夫,不是先有理论,而是前人长期实践,经过许多时间,很多名家,逐步积累了经验,然后加深理解,付诸实践,逐渐产生了一套丰富的论著。这是功夫的升华,亦是功夫的指南。譬如书法,早先是只练字,很少有文字讲写法的。后来王羲之等名家总结了执笔法和写字的要求,以后就出了许多书法名家,同时也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容。练太极拳也像书法艺术一样,架子要练得轻灵圆活、潇洒自然而端庄大方,精神既要饱满而有内涵,气势挺拔而忌萎靡不振。每一架式的连接,运行过程又要如书法之“藏头护尾”,运转圆润而有含蓄。但又须式式连贯,轻灵运转。要求开展与紧凑相结合,防止散乱,防止僵硬。须知“轻灵”不是浮飘,沉着不是呆板,务必使练一拳架,能运转自如,式式圆满,一气呵成。练之者有“心领神会”之概,观之者亦觉心情安和舒畅,所以太极拳确是能使人健康长寿的运动方法。

当前,从太极拳的发展形势来看,的确是前途光明的。但为了发扬光大这门武艺,定要把前辈经验挖掘出来,要把其中的深奥精义,实质所在,通过实践,再实践,提高技术的进步,使“绵裹里针”之艺术,开出更灿烂的花朵,结出更多的硕果来。因之,怎样把前人的理论又来为后人服务,研究其精神实质,推进太极拳的功夫,提高太极拳的艺术水平,实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 jJPjlMTYkfLeupqe6angiaH6trt2+PBryhzBrlYBdeIz+VHrfAJvzu93aNNNib6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