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新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程与发展

就教育的实际而言,我们在东西方各古代教育中就可以找到内容类似体育的教育内容设置,如西周六艺教育中的乐、射、御,古希腊和古罗马教育中的游戏、格斗内容等等,但现代“体育”课程却是随着近代教育形成和发展的产物,而体育课程的设置又必然带来对体育师资的需求。体育(或体操)课程滥觞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欧洲,尔后随着资本主义的海外扩展而传播至世界各国,在清末随西方教育一起移植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在中国的勃兴是体育教师教育滥觞的直接动因,它是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变革的产物。世纪更替,很多国家都在策划或实施跨世纪的人才培养计划,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也面临着实施跨世纪的改革。在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走过“百岁”之际,回顾与反思一个世纪以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是我们深化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前提。

对当前体育教师教育的有效改革,有赖于我们对其发展脉络的把握和对其改革背景的深刻认识。20世纪中国体育教师教育几乎所有的特点、困境与尴尬,都可以归结到一点:被迫的现代化。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被迫进入了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之所以说是“被迫”的,是因为中华民族本来没有要汇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逼它进去的。就发展类型而言,我国走的是一条与发达国家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很不相同的后发外生型发展道路。这种后发型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与早发展型不同,后者推行先机械现代化一经济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的道路,而后发型却必须推行从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道路。这种后发型教育现代化的启动并非是自发的,也没有缓慢而漫长的自然生长过程,而是在外界巨大发展压力和政府的干预下强行起动,通过示范作用,学习先进经验,以跳跃的方式迅速发展。体育,在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文化基石的儒家伦理与政治哲学中被称为“技末之学”,这就决定了中国体育教师教育从其产生起就陷入教育发展需求与传统文化排斥的悖论当中,面临着比其它学科教师教育更严峻的挑战。只有充分地认识了体育教师教育后发外生型模式的特质,才有可能对当前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做出科学的决策。

综观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一百多年的发展,最鲜明的特征不外乎“依附”特征。前50年从西方以及日本移植包括体育在内的教育制度,形成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教育制度雏形,从“短期体操专修科”到“高等学校体育院系”,我国这半个世纪的体育教师教育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制度上都通过模仿而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依旧保持着一种依附性发展模式。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我国初步建立了适应工业化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制度,体育教师教育模式以学习和借鉴前苏联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的教师教育模式为主,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师教育虽然吸收了一部分老解放区和旧中国体育师资培养的经验,但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到各专业课程所采用的教学大纲、教材,都以照搬前苏联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仍然以依附发展作为主要策略。新中国成立之时,世界正处于冷战格局,形成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政治主权上的独立与自主,并不意味着经济、文化领域的自立,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不得不偏向苏联,在经济、文化乃至国家结构模式均以苏联为“镜子”进行改革.体育教师教育模式从此开始摈弃旧中国采用的美国体育教师教育模式,基本照搬了苏联以培养“专才”为核心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从专业设置、学制、培养目标、课程方案到课程所采用的教学大纲、教材,都以引进前苏联的为主。新中国建国初期对苏联体育教师教育模式的引进不同于解放前对美日的模仿,这不仅是因为近半个世纪的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教育环境的极大改观使体育教师教育被纳入到长期系统的发展规划当中。正如毛泽东在1960年6月一篇文稿中总结到:“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中国的路线。”这句话大致概括了当时新中国建国方针,即借鉴是暂时的,在各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必然趋势。1952年,以苏联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院系调整,建立了中央、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东北6所体育学院,开设“体育”专业。1954年,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开始招收新中国第一批体育专业研究生。60年代初,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高教60条》的精神,体育院系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并又重新讨论修订了学科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963年8月,教育部颁发《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草案)》。这次重新修订与编写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部分教材,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反映出我国在依附的基础上努力探索自己的体育教师教育发展道路,同时也体现出国家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特色化”的关注。然而,随后进入“文革”时期,许多高师和体育院校或停或并或撤,教学秩序被严重破坏,课程体系被彻底打乱,教学内容的政治化、实用化、任意化达到极点,己无现代意义上的体育高等教育可言。

中国的体育教师教育以改革促发展,在曲折中找出路,取得了显著成绩。文革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育院、系的体育(教育)专业得到恢复和改革,使体育教师教育的依附性特征得到根本改变,由单纯借鉴苏联转变为广泛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并逐步形成着自身的特色。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改革空间狭小,但原有体育教师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包括研究生教育。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1978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办好体育学院的意见》;1979年“扬州会议”;1980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本科(四年制)的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应该说,文革后的前几年,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的重点放在恢复和调整上,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完成。随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开放得到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师教育改革有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口径也进一步拓宽,教材得到更新。根据国家教委1991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和1992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的精神,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材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理、编审和更新,出版发行了一整套体育专业本、专科教材,使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材十分落后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我国自1993年起相继颁布了《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逐步形成了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体育教师教育开始具有了法律保障。1999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继续教育进入了崭新的全面推进阶段,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也由试点、实验阶段发展到实施阶段,这标志着我国“一体化”(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体育教师教育体制的确立。“十五”期间,随着各地积极推进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教师教育的资源配置渐趋合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大发展,高等师范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也得到了加强,过大的中等师范教育办学规模合理收缩,职前培养层次结构重心逐步上移,一批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各级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积极参与体育教师培训,培养培训相互衔接,取得可喜进展。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扩大了服务功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他高等学校开始参与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体育教师来源逐步多样化。同时,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面向21世纪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项目全面推进,培养专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建设有所突破,全面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各级体育教师进修院校以多种形式开展了以信息技术和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大规模地开展了国家、省、地三级骨干体育教师培训,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依据,各地加强了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设。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包括《园丁工程》在内的一系列教师教育的政策。这一系列的改革说明,我们并没有安于所处的依附性地位,始终存在着对自主发展和依附发展关系的困惑,并在繁杂的困惑中不断进行着艰难的抉择。每一次改革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次自主与依附、应然与实然、理论与实践、保守与进步的冲突与碰撞,每一次抉择的结果都是一次对既有观念和经验的超越。解放后的我国对体育教师教育主动探索性抉择比解放前被动适应性抉择取得的成果要大的多,正是这一系列不懈的抉择使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依附性色彩逐步褪去,“中国特色”初步显现。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的一段时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适应工业化中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更广泛地借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像日本、韩国等“类西方”国家的体育教师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在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上,全面探索社会主义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然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不同于“流水线”和“科学技术”的引进,能即时生产出同样的产品和产生可重复性的效应,其有可能会因“水土不服”而让“桔”结成“积”,也有可能在“进口”的过程中未剔除其糟粕或失落了其中的精髓,这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总结的地方。 QGPSxbqKcVxOmkhFTUrxNpRJ2JiAXWYOgYvhmId5ZlsihNpwCO0OOQN48Sb/IH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