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促进中国足球运动健康发展的措施分析

北京体育大学 黄竹杭

中国足球经过10多年的职业化改革,足球整体水平没有提高,国际大赛成绩逐步下滑,市场从火爆到低迷。表明了中国足球发展的10多年,没有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足球运动发展的科学性受到了质疑。问题在哪里,发展的科学性如何体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的问题

(一)观众人数不断下降,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障碍

1994年4月17日,万宝路杯全国足球甲A联赛开始了第一轮比赛。“6个赛场观众踊跃,共有约15万人观看了首轮比赛,其中成都和延吉的主场观众都达到4 万人以上” ,昭示着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职业化伊始,我国足球顶级联赛球市异常火爆,1994 ~ 1996赛季主场观众人数持续上升,至1996 赛季主场观众场均人数达到历史最高(2. 43 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除了2003 赛季球市的反弹外,联赛整体球市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大致看来,我国足球顶级联赛主场场均观众人数的发展呈现如下的趋势:1994 ~1996赛季场均观众人数持续增长;1997 ~ 2002 赛季持续下降,尤以2001 ~ 2002 赛季下降最为显著;2003 赛季出现短暂的回升;2004 ~ 2006赛季又持续下降。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化以来我国足球顶级(甲A、中超)联赛场均人次图

足球职业化就是足球走向市场,市场决定着足球发展的动力。联赛带动着市场,大众对足球的关注程度、主场观众的人数,标志着足球市场的发展状况。市场的不断低迷,成为中国足球长期稳定发展的巨大障碍。

(二)国家队成绩下滑,中国足球发展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自1992年以来,我国男足国家队在世界和亚洲的年底排名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见表1),从职业化伊始,我国在亚洲排名第4名,到2006年排名第11名,2007年成为第8名。2006年第18届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小组赛中国队即被淘汰;在2007年亚洲杯分组中,中国队被分为第三档球队。而女足国家队在撰写了1999年第3届世界杯的辉煌后,也逐渐沦为二流球队。以上表明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在逐年下降,自职业化实行以来,中国足球全面发展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表1 历年中国国家队排名

二、造成中国足球不能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1994 ~ 1997赛季,联赛秩序混乱,球员职业素质问题显露,足球魅力被玷污

1997赛季球市开始下滑,这是由于我们的赛场出现了大量不协调的因素。球场秩序出现混乱,越来越多球员无视职业道德,球员在场上关心的不是如何踢好球,而是“关心”如何报复对手、如何不服从裁判判罚等。这种职业道德缺失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足球运动在观众心目中神圣的形象被严重破坏。表2列出的是1994 ~ 1996赛季期间出现的部分典型事件。

表2 1994 ~ 1996赛季期间出现的典型事件

(二)1998 ~2000赛季,球员场下生活糜烂,假球屡屡发生,足球声誉急剧下降

1994 ~ 1997赛季出现的赛场不协调事件,没有引起中国足球界的高度重视,球员职业道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到1998~ 2000赛季,又出现了“平安六君子事件”等,中国部分职业球员涣散的作风不时暴露在观众的眼球之下,这种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场外生活甚至被某些球员认为“是与国际接轨”。球迷们看不到球员场上精湛的球技,却屡屡接受球员们场外“龌龊”的事件,球迷不再认同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

此时,足球俱乐部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也开始进行假球操作。相继出现了隋波事件、渝沈之战等假球事件。随之带来的负面效应可想而知,广大球迷热爱足球的心在渐渐的停止跳动。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哀大莫过于心死”,中国足球一旦让球迷死了心,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表3 列出的是1998 ~2000赛季期间出现的部分典型事件。

表3 1998 ~ 2000赛季期间出现的典型事件

(三)2003 ~2006赛季出现的龚建平事件和罢赛事件,使比赛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2003年龚建平事件案发,中超元年,首轮比赛中便出现了罢赛,球迷期待的中超联赛,依然延续了往年的丑陋,球迷的热情再一次受到打击。表4 列出的是2003 ~ 2006 赛季期间出现的部分典型事件。

表4 2003 ~ 2006赛季期间出现的典型事件

球员们场上的血腥暴力,场下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裁判员道德天平的失衡,俱乐部为了短时效应所进行的暗箱操作等问题长期侵蚀着中国足球,使得联赛一步步走向衰落,直接导致了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下滑。

很显然,是足球人自己毁了自己的联赛。足球人要么不按章办事,要么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而不顾公众利益,要么不按照足球发展的规律办事。总之,足球人一次次的包庇、隐瞒使中国足球陷入了空前的公共关系危机,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或重大事故,就会面临强大的公众舆论压力和危机四伏的社会关系环境,这种公共关系危机的解决“需要以时间和行动来逐渐扭转”。

三、促进中国足球健康发展的措施分析

面对如此状况,中国足球如何发展,应该很好地研究并制定相应方案,同时狠抓落实,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本文提出解决中国足球问题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措施。

(一)近期发展措施

中国足球近期发展措施,就是要解决那些最直接的问题:假球、赌球,球员职业素质低下,俱乐部不规范管理等问题,把观众请回赛场。

1.加强道德教育,防范未然

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作为或不作为,其思想道德认知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加强学习和培训。通过定期培训或办知识讲座等形式,对球员、裁判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将所有的规定、法规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标准,以此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2)在足球界开展树新风活动。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导向,纠正足球界的丑陋行为。

2.促进行业立法,依法治体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行业立法开展研究。同时,加强培训工作,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首先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做到依法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使违法者受到相应的处罚。

3.加大惩罚力度,以罚促改

对于足球场内外发生的“丑陋”事件必须进行严厉惩罚。

(1)经济惩罚。足球场内外很多“丑陋”现象都是由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驱使所造成的。因此,经济上的处罚对于遏制这些现象会有一定的作用。经济处罚一定要加大力度,不能不痛不痒或隔靴搔痒,要增加他们犯错误的风险和成本。

(2)行政处罚。对于有暴力行为、糜烂行为、参与假球的球员或教练员实施严厉的行政处罚,取消他们数年甚至终身参加足球比赛的资格。打假球的比赛目的是保级或保名次,降级处罚才是对症下药。

(二)中期发展措施

中国足球的中期发展措施,就是要解决我国足球顶级联赛的发展问题。联赛要良性发展,必须抓联赛质量、提高联赛的观赏水平,并要保证联赛公平公正的进行,才能将流失的球迷重新吸引回来。

1.保持联赛制度和竞赛体系的稳定性

保持联赛制度和竞赛体系的稳定,是我国足球运动健康发展的基础。足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要遵循发展规律,顶级运动员的训练安排要围绕联赛进行,教练员在安排中长期训练计划时,要按照联赛的要求,考虑自身情况科学组织训练。联赛制度的稳定,有利于运动员长期科学的训练,也有利于俱乐部开展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实施,更有利于比赛的公平公正,从而提高联赛水平。

2.避免球队实力出现两极分化,提高联赛观赏水平

通过研究各年度中国足球联赛年鉴发现,除了最后一轮比赛外,最后几轮联赛球迷上座率极低,这是由于比赛丧失了悬念所致。因此,提高联赛的观赏性,就要努力促进球队实力均衡。

首先要研究科学有效的球员转会制度。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的转会制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说明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使得转会市场不规范,年度转会的结果没有按照管理者的初衷,体现各队实力的均衡发展,以及成为保护运动员、俱乐部等各方利益的手段,球员转会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其次是研究和完善外援的引进与使用规定。合理引进外援对提高联赛质量、吸引球迷重返球市的作用毋庸置疑。优秀的外援能够为中国足球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能够向广大青少年展现一流选手的风采,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足球训练中来。但是在外援引进过程中存在的程序不规范、标准不明确、合同不合理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外援引进与使用健康发展的瓶颈。学习国外经验,注重质量,合理使用,是外援引进的最终目的。

(三)长期发展措施

1.落实科学发展的战略措施

确定中国足球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基本思路,依此制定中国足球长远发展规划和发展步骤。要开展对中国足球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规划,设计可操作的实施步骤,使中国足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2.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世界足球强国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上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培养模式的宗旨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吸引最优秀的青少年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培养模式,是足球工作十分紧迫的任务。与此同时,制定青少年训练大纲,组织讲师团在各级青少年教练员中宣讲大纲并指导训练,使科学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3.建立各级教练员岗位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狠抓落实

教练员的执教水平,特别是执教青少年队伍的教练员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足球运动的整体水平。他们的执教能力是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基础,他们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是中国足球的未来。因此,尽快提高他们的执教能力,是中国足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严格培训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确立具体的实施方案,使这项工作形成制度,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切实提高教练员的培训质量。

其次在全国范围内确立教练员上岗标准,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把有真才实学的教练员留在青少年培养工作的第一线,使提高青少年培养工作的质量真正落到实处。

四、小 结

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从开始的轰轰烈烈,到今天的市场低迷、水平低下,说明10多年的职业化改革,没有走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足球之路。10 多年职业足球赛场内外出现的不协调因素,揭示了我们的足球发展之路不健康,需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脚踏实地开展艰苦的工作,以扭转当前的局面。

首先要开展研究。找出制约足球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完善各项法规,制定相应的阶段性发展规划、实施步骤和预期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使每一项工作都为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要狠抓落实。发展规划是否有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是否落到实处。抓落实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需要不懈的努力和足够的耐心。只有各项规划落到实处,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才有希望。

再次要加强监督,依法管理。加强监督就是要剔除不和谐因素,防患于未然,使发展过程少走弯路。依法管理就是要惩治害群之马,弘扬正气,造就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各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的保证。

最后是依靠中国足球人的共同的努力和不懈追求,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足球协会. 1996 ~ 1999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技术报告[M].内部资料.

[2]中国足球协会竞赛部. 2000年全国足球甲级队A组联赛技术调研报告[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93.

[3]编委会. 2001 ~ 2006中国足球联赛年鉴[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华奥星空。中国男子足球国家队历年年终世界排名情况一览[EB/OL]. http:// news. sports. cn/china/chinan/news,2007.

[5]杭州网。中国足球排名攀升却难改亚洲二流[EB/OL]. http://www. hangzhou. com. cn,2007.

[6 ]体育天地. 1994 年甲A联赛大事记[EB/OL ]. http://www. yetao. net,2007.

[7]中国网。甲A第二年大事:1995 球迷认识假球和黑哨[EB/OL]. http:// www. china. org. cn,2007.

[8 ]百度。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大记事[EB/OL ]. http://post. baidu. com,2007.

[9]南方网。甲A第七年大事:2000 平安“六君子”事件[EB/OL]. http:// www. southcn. com/sports,2007.

[10]新浪体育。国安开座谈会谈罢赛杨祖武拷问中国足球[EB/OL]. http:// sports. sina. com. cn,2007.

[11]中国新闻周刊。中国足球十月革命[EB/OL]. http://sports. sina. com. cn,2007.

[12]大洋网. 06 中超悲情人物[EB/OL]. http:// sports. 21cn. com,2007.

[13]雷森。足坛车祸回顾[EB/OL]. http:// www. news365. com. cn,2007.

[14]郭红莲。中国足球“黑哨”现象的人性成因[J].体育学刊,2006,13 (5):129 ~ 131.

[15]韩开成,王健。职业联赛中裁判“黑哨”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与制度防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 (2):155 ~ 157.

[16]段嘉元。对足球假球问题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4,30 (5):40 ~ 43.

[17]朱宁。日本足协“三位一体”强化体制中青少年培养模式[J].体育与科学,2002,23 (4):18 ~ 21.

[18]田立山。中外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对比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9]牟丰京。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增强核心竞争能力[J].新闻导刊,2006,(2):6 ~ 7.

[20]薛龙,张鲲。足球“黑哨”问题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 (3):27 ~ 28.

[21]赵豫。对司法介入“黑哨”问题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2,9 (5):23 ~ 25.

[22]周国均,王长蓥。足球“黑哨”问题之法律透析及其治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 (4):445 ~ 448.

[23]丁旭,晨光,李阳。从日本民族对世界先进文明的吸收看日本足球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6):58 ~ 59.

[24]徐金山,陈效科,卢申等。论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的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 (3):8 ~ 11.

[25]马樟生,朱国华,王伟耀。中国职业化足球发展环境与对策[J].体育科学,2001,21 (3):16 ~ 18.

[26]吴育华,杨顺元,叶家宝。中国、欧洲足球运动员转会制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 (9):19 ~ 22.

[27]韩勇,王蒲。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 (1):34 ~ 37.

[28]颜中杰,何志林,李晓旭。足球强国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8):26 ~ 27.

[29]花楷。转型期我国男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的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EIhOb88tucOOlzKlf23Jp0pJQYvyLT04U5kE3T8wzmF31NcXOxp6ezlBbnTWS84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