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探讨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 杨东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体育迈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国家在资源配置和配套政策上给予有力保障的同时,对新时期的体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冬季项目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奥运争光”计划中与夏季项目相对应的另一条重要战线。应当看到,相对于夏季项目而言,我国冬季项目的整体发展滞后,存在明显差距。

2006年第20届冬奥会上,我国冰雪健儿继第19 届冬奥会后再次实现突破,取得了2金4银5铜的历史最好成绩,进而将冬季体育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前,把握机遇、加速发展、乘势而上是现实赋予我国冬季项目的光荣责任和历史使命。如何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力求站在项目发展的世界最前沿,从全局高度冷静分析形势、切实找准问题、做出战略抉择,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命题。

一、当前世界冬季项目的整体格局和发展趋势

纵观2006年都灵冬奥会,世界冰雪运动的整体格局和发展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冰雪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程度、公众关注程度空前提升,社会影响日益广泛。本届冬奥会共有80 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名运动员参赛,现场观众达150万人,电视观众涉及了近160个国家和地区的40 亿人,是有史以来赛事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一届冬奥会。

(二)项目深入发展,多极化特征明显。与盐湖城冬奥会相比,本届冬奥会获得奖牌的国家和地区由24个增加到26个,占参赛总数的32. 5%。其中获得10枚以上奖牌的由9个增加至11个;获得金牌的仍为18个,占参赛总数的22. 5%,但获得5 枚以上金牌的由5个增加至9个,获得10枚以上金牌的由3 个减少为1个,形成了多强鼎立的局面。

(三)部分项目为一些具备超一流水平的队伍所垄断。如俄罗斯在花样滑冰、韩国在短道速滑、德国在冬季两项、奥地利在高山滑雪上均夺得了该项目的大部分金牌,进一步巩固了其世界冰雪大国的地位。

(四)冬季项目整体技术水平提升迅速,特别是在一些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女子项目上其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除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冬季两项等体能类项目外,自由式滑雪、花样滑冰等难美项群的技巧类项目,其力量、体能和技术难度也日益呈现出了男性化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冬季竞技体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冬季项目伴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已走过了近50个春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和长足的进步,项目的总体实力和竞技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从1980年以来,参加的8次冬奥会中,共获得4枚金牌、16枚银牌和13枚铜牌,成绩呈现出了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从最近一次的都灵冬奥会来看,我国代表团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获得奖牌项目范围有所扩大,进入决赛的人数比以往有所增加。在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速度滑冰、花样滑冰4个项目的比赛中均获得奖牌,是获得奖牌项目最多的一届。雪上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韩晓鹏在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的比赛中,战胜众多强手获得了金牌。同时,部分落后项目的名次有所提升。在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和速滑长距离等相对落后的项目上,取得了冬奥会参赛史上的最好名次。当然,在辉煌成绩的背后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与世界冰雪运动强国存在的重大差距。

(一)优势项目少,缺乏核心竞争力,整体水平落后

都灵冬奥会我国共派出了9 支队伍共78 名运动员,参加了3大项9分项共51 个小项的比赛。但只是在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几个有限分项的个别小项上具备冲击奖牌和金牌的实力,取得金牌、奖牌和前8名的小项分别只有2个、9个和13个,分别只占冬奥会总小项数的2. 38%、10. 7%和15. 47%。由此也反映出我国冬季项目优势小项少、金牌和奖牌增长点不足、整体实力单薄的现实情况。同时,取得的11 枚奖牌大部分主要集中在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等新兴项目上,而高山滑雪、越野滑雪、速度滑冰中长距离、冰球等历史悠久、世界范围内开展普及、小项设置多(占冬奥会小项总数的40. 47%)、影响力较大、比赛中竞争也最为激烈的冬奥会基础性项目上,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存在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

(二)项目基础薄弱,队伍萎缩严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匮乏

2006 ~ 2007赛季全国冬季项目地市级注册单位共31个,其中吉林、黑龙江两省占23个。各项目注册运动员共计2,263人,一线教练员仅196 人。一、二、三线运动员总体分布比例约为1∶1. 3∶1. 5,项目的运动员、教练员梯队构架、后备力量都非常薄弱。基层体校、运动队萎缩日益严重,优势项目如短道的注册单位为13个,花样滑冰为7 个,潜优势项目如女子冰球、冬季两项等项目只有一个单位开展。这些状况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国家队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竞技水平会逐渐退化。目前优势项目青少年训练水平不高、世青赛成绩欠佳,队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日益严重。

(三)投入有限,基础设施紧缺,训练条件落后

冬季项目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龙江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中央到地方财政的投入都很有限,专业训练场地设施十分紧缺,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训练水平的提高。全国范围内可用于训练的标准冰场不足20 块,绝大部分条件简陋、设备老化,维护成本大,为保证队伍训练大多数不得不全天24个小时运转,但仍不能满足需要。雪上项目方面,我国的雪场尽管数量不少(2004 年统计为105家),但质量参差不齐,普遍存在自然条件差、雪期短和配套设施落后等问题,只有7座雪场配备了吊椅式索道,而真正具备专业训练条件的则更少。另外,由于资金紧缺,地方运动队的训练保障条件差、食宿标准低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四)训练体系、训练指导思想、管理模式较为陈旧

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只能长期将有限资源投放在一线,而忽视或难于进行二三线队伍建设造成了训练体系的脆弱,另外冬季项目运动员的成才期普遍较长,一般都在10 ~ 15 年以上,因此队伍极易出现青黄不接、后备梯队无法跟上。

在训练的指导思想上,冬季项目还没有一支在各个层次具有统一训练指导思想、有较高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因此青少年训练早期专项化现象比较严重;地方队在训练上简单模仿国家队的训练模式,这种形式上的盲目追求并没有真正按各个运动员年龄、层次所需要的技战术要求训练;整个教练员队伍对继承、发展、创新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具体的训练方法上,而未能上升至思想理念上,教练员在业务研讨、学习交流方面还没有形成良好制度和氛围。冬奥会中多次出现具备较强实力的重点小项与金牌失之交臂的现象,暴露出我们在备战、参赛工作的细节上、在深入认识项目的规律特点上、特别是在把握制胜的关键环节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另外,在管理模式上还有相当一部分环节没有理顺,“国家抓奥运、地方抓全运”的工作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地方体育部门对冬季项目重视程度、经费投入以及工作积极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新时期我国冬季项目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战略选择探讨

新时期我国冬季项目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可以确定为:以奥运争光计划为工作基点,以冬奥会竞技备战为工作主线,推动我国冬季体育的发展模式由单点突破型向集群赶超型转变,管理模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投入模式由单一政府投入型向多元复合投入型转变。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整合项目资源,切实加强奥运优势项目建设和合理布局,力争在一至两个奥运周期内,使冬季项目整体水平和发展规模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为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其发展方针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中心,兼顾四个协调”。“围绕一个中心”即:紧紧围绕奥运备战,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全面提升冬季项目整体竞技水平这一中心环节开展工作;“兼顾四个协调”即:1.使完成本周期奥运任务与项目的中长期发展相协调;2.优势项目与潜优势项目、一般项目的发展相协调;3.建设项目高水平国家队与高素质后备力量储备相协调;4.冰上项目与雪上项目发展相协调。

(一)坚持走集约化的精兵之路,科学合理地做好项目布局

纵观近几届冬奥会,世界冰雪强国,特别是位于金牌榜前列的国家,尽管具备很强的整体实力,但也都不是全线出击,而是有着各自的强项与弱项。他们正是通过适合本国国情的项目布局,在发展上有所倾斜与侧重,从而培育造就了自己一个或几个基础雄厚、人才济济的优势大项,并能够在这些项目的若干小项上形成集团冲锋、实现多点突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些有益的经验对我们下一阶段调整我国冬季项目的发展模式、处理好项目的点与面、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从综合国力到对竞技体育的总体投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同时,我国冬季项目的发展基础薄弱,又受地理、气候、区域经济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果面面俱到,平均着力,势必将很难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必须选准那些适合国情的项目作为突破口,重点投入、优先发展,集中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培养和造就具备超强实力的拳头项目,突出重点,缩短战线,走集约化内涵式的“精兵之路”。

“奥运战略”是一项以实现奥运会最好成绩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备持续、稳定的奥运金牌及奖牌争夺点和增长点。因此,在整体布局上,需要根据项目的实力和成绩进行层级划分和管理,统筹兼顾,制定相应的阶段性目标。

优势项目:重点承担奥运任务,要巩固和加强现有水平,进一步挖掘潜力、扩大优势,建立起层次完整、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和后备人才梯队,同时从政策上给予有力的保证,使其在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潜优势项目:以本周期或下一周期冬奥会为着眼点,进一步促进项目整体实力的提高,把握规律、精心布局、科学规划,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加以研究解决,力争将潜优势转化为项目夺牌争金的真正实力。

一般项目:以确立在亚洲区域内的领先地位为阶段性发展目标,认真总结和查找差距,力求在训练指导思想和方法手段上实现突破,寻找有效手段尽快提升竞技水平。

试点开展项目:要加强研究和论证,结合我国冬季项目发展实际,以世界先进水平为参照,以具备条件的有关省市为依托,进行选择性的开展。

(二)坚持实施举国体制,稳步推进“北冰(雪)南展”基本方略

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多年来包括冬季项目在内的我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基本经验。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冬季项目开展地域少,项目基础和人才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黑、吉两省,从地域上还谈不上“举国”,而仅仅只是“举区域”之力。但是冬季项目的场地器材,训练保障等基础投入大,对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两省来说,要全面支撑起我国冬季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显然不现实。从我国冬季项目开展的实际状况和开展单位的项目整体实力来看,已经由两强(吉、黑)并立的格局向单极化(黑)趋势发展,如继续发展将对冬季体育事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全面巩固吉、黑和解放军冬季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开展冬季项目地区和单位(包括解放军基地和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分别有选择、有侧重地发展冰雪项目,在提高有限资源使用效益的同时,要继续推进“北冰南展”的基本方略,通过多种政策手段引导南方省市开展冬季项目,实现冬季项目真正意义上的“举国体制”是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从政策层面来看,全运会是实现我国体育资源合理配置最直接、最有效的杠杆。目前,夏季奥运会包括的28个大项36个分项301个小项的所有项目中,我国共设立了28个大项36个分项297个小项的比赛项目,同时还增设了部分重点项目的24 个非奥运项目,因此能够有效调动三十多个省级政府及体育部门的力量,其良好的效果也在近两届夏季奥运会上充分体现。就冬季项目而言,我国开展的5大项11分项58小项的奥运会项目中只有1大项3分项20 小项被列入了全运会,比例甚至不如民族体育等非奥运会项目(全运会民族体育设项有2 大项——武术、速度赛马,3分项20 小项),真正能够调动的省份只有三、四个,远远不能体现倾举国之力备战冬奥会和“全运为奥运服务”的宗旨。

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北冰(雪)南展”,增加冬季项目在全运会上的设项非常迫切和必要。考虑到增项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全运会格局的影响,建议按以下方案进行全运会冬季项目设置:短道8项、花样4项、速滑6项、自由式滑雪2项、冬滑2项、单板滑雪2项、冰壶两项。这个方案涵盖了冬奥会备战的所有重点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如能实现,将对冬季项目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规律,寻找训练工作新的突破口

奥运会4年一个轮回,备战训练有很强的规律性和周期性,但面对一届新的奥运会,我们面临的是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对手、新的器材、新的技战术、新的训练方法手段,同时更有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竞技体育的残酷就在于4年的付出有可能毁于一旦,没有任何收获,从事项目的人数众多,但金牌只有一个,如果总是因循守旧,跟在别人后面,那么金牌将永远是羡慕难及。

1.要强调对项目规律的准确把握

对项目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实现项目训练工作突破的基础。项目的规律不是比赛现象的罗列,也不是比赛成功与失败的汇总,而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能够揭示运动项目构成要素之间这种联系的东西就是规律性的东西。

我国一些冬季项目从建国初期发展到现在,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是没有能够很好地从理论上加以系统总结。理论上的苍白导致实践上的盲从,往往认识上的差之毫厘,实践上就会谬以千里,结果只能是长期低水平循环,低水平竞争。回顾上周期的备战工作,自由式滑雪项目通过长年聘请外教、善于学习、勤于总结、吃透规律,走出的一条“以我为主、洋为中用”的成功之路,值得其他很多项目借鉴。

2.要优化训练管理体制

在项目的管理模式上,根据冬季项目备战的实际需要,从项目管理部门设置、职能分工、人员配备等方面入手,进一步理顺和优化项目的训练管理体制。就奥运备战的管理而言,其核心是对承担任务的各项目国家队和国家集训队的管理,这种管理不仅应该是结果管理,也应是过程管理。因此,运动队和项目的各级管理干部应该由后勤保障型向技术决策型转变。同时,坚持深化国家队队委会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体现,从2006周期冬季项目的整体备战实践来看,这一体制不失为一种好的管理方式,它的优越性在备战过程中日益显现,能够充分发挥和运用集体智慧,因此能够使我们的备战决策更科学、更贴近客观实际。另外,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要继续抓好队风建设,加强对运动员的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努力培养一支思想坚定、技术全面、能打硬仗的高水平队伍。

3.要使科研工作全方位介入训练过程

训练工作要实现从单纯的经验型研究分析和训练管理向经验与科学相结合型过渡,从而全面提升训练的科技含量。在科研工作整体组织的形式和内容上要有所创新,要提高起点,优化资源,引入竞争,建立起与训练实践紧密结合的体育科研课题管理体系。加强冬季项目与院校、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要在体能、技能、战术和心理以及营养、恢复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应用成果。同时,要完善科研工作人员跟队制度,从政策上、经费上给予有力保证,落实以重点项目国家(集训)队为主体的日常科技服务工作,注意运用科技手段对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体能和技术状态进行监测,通过分类、分析和对照,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把握训练强度和训练技、战术的攻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同时,通过各种形式为从事冬季项目科研医务服务的工作人员搭建交流平台,及时有效地促进冬奥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要建设和完善直接服务奥运备战的训练基地体系

有限的专业训练场地设施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冬季项目训练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2004 年以来,总局连续两年投入了共计6,500万元的场馆建设扶持专项资金,有效地缓解了冬季项目国家队备战冬奥会和二、三队伍日常训练场地紧张的矛盾,其训练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对于冬季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时期,项目扶持政策的重点要向冬季项目训练基地和后备人才基地转移,首先从宏观上以项目整体布局为依据完成冬季项目各类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工作。以总局基地管理有关文件为指导,制定出台《全国冬季项目训练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完善冬季项目基地分级评定和管理体系。对于一些直接服务于2010年冬奥会备战工作的建设项目,在科学论证和规划设计的基础上,由国家进行重点投入,并建立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切实保证重点队伍的训练需要。

(四)坚持“人才兴项”战略,打造支持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后备人才梯队

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在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训练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各种训练形式及其管理体制都有了新的变化,内涵也不断丰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我国冬季项目训练体制演进的方向性问题,需要重新进行认真审视。目前的三级训练体系应当进一步细分,可由原来的三级划分为五条线,即:一线为国家队;二线为省市级优秀运动队;三线为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学校、单项运动学校;四线为各类少儿体校、中学高水平试点校;五线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运动队。从任务上看,国家队和省市级运动队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集中进行系统专项训练,提高成绩,为国争光;各级各类体校要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立足于发现、培养、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看,各层次必须是同一个目标——奥运争光计划、同一个技术规格、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训练方法及手段,这样才能够体现训练的科学性。从而最终形成五条线相互支持、相互衔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保证成才数量和质量的高效训练体系。

通过一至两个周期的努力,在人才的数量上,各项目注册运动员总人数力争达到3,200 ~ 3,500人(现为2,263人),重点项目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在人才质量上,根据项目总体布局的标准建立起50 ~ 60个冬季项目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并制定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和管理办法,每年给予一定经费及器材投入,保证一、二线专业队的人才来源和质量;在人才结构上,一、二、三线运动员总体分布比例达到1∶2∶4 (现为1∶1. 3∶1. 5),使其逐步科学和合理。

我国冬季竞技体育事业承载着太多奋斗的艰辛与汗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近年来逐步摆脱了长期落后的局面,走上稳步提升的发展道路。面对未来,我们只有洞悉世界冰雪运动的发展趋势,紧紧把握项目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刻苦钻研、科学训练,才能在冬奥会上不断实现我国冬季竞技体育事业新的发展与突破。 gyZu3V8WGUhPEM7dwMiSpYnIdIj95lwvx3aLM1zK4Kv7nz2Z+gU2RI//LFNWNx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