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女子马拉松作为我国的潜优势项目,2006年周春秀以 2h19min51s的成绩创造了年度世界第二的好成绩;2007年以 2h20min38s创世界年度最好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春秀、朱晓琳分获赛会三、四名,实现了奥运会马拉松项目奖牌零的突破。2009年 8月柏林世锦赛我们取得了个人第一、第四名、第五名、第十三名和团体冠军的优异成绩。这说明我国该项目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但是我国马拉松项目训练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项目专项能力认识不清,各种专项性质的负荷安排不合理,不能准确的把握专项负荷对运动员身体的刺激程度,对训练后的恢复过程、恢复方法和手段难以评估。所以要真正实现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的突破,必须运用先进的训练监控理论和简便的操作方法,在控制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安排、提高专项训练手段的有效性上进行大胆创新。

对马拉松项目的训练实施科学化指导是运动训练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马拉松训练科学化进程的必然产物。马拉松训练生理生化监控理论研究状况既是科学化训练水平的反映,也是多学科研究成果作用于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果。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针对马拉松训练过程展开的研究和试验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对专项训练中具有规律性的控制原理与方法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仍需要从多视角并结合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研究。随着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机体在运动中表现出的各种现象认识的也越来越深刻,对其反映的客观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入,如在训练中通过加大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使运动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产生出了许多训练方法。如凯利舍夫提出在训练中将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采用大运动量刺激是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必要条件。库兹明提出比赛成绩取决于比赛期 90%以上强度的刺激次数。契内的研究也证明最佳运动成绩有赖于专项训练强度和量。田麦久先生早在 1975年就提出了在中长跑运动员的周训练计划结构中妥善地安排好有氧、无氧和复合代谢训练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学者也曾采用生理强度指标对中长跑训练的影响进行过定量研究。从生物化学角度对运动员承受负荷能力与机体恢复状况进行监控的研究,在最近 20多年取得了飞速发展,其中Rene Lacour对短跑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后提出:400m跑后的血乳酸可达26mmol/L,200m跑后血乳酸可达 20mmol/L,100m跑后血乳酸可达 14~16mmol/L。由于生化监控具有测量及时、方便等特点,所以它可以适时监控训练过程和机体恢复状况,从而为教练员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本书通过对参加 2000年至 2011年国内外大赛的中国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长期跟队服务与测试,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训练学等理论与方法,在深入了解女子马拉松项目的特征、训练规律和不同水平优秀运动员个体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潜优势马拉松项目的训练监控、过度训练、营养恢复、高原训练、合理化参赛方案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为教练员科学控制训练计划提供直接、直观的客观依据,帮助教练员掌握运动员适应状态控制的方法与思维,为训练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sG7CWhKPAH20+ku9uglGRJU4Z6YUHFUD/wrkVUwGiSwg918Svn/RJLCG4+k/4ru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