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中国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要求让体育事业越来越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而中国现行体育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对现行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已是历史必然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明确指出,研究生经过系统学习和科研训练,其学位论文应该是“创造性成果”。这对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体育院校研究生的培养应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应立足于国内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成为厚基础、宽专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胜任将来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合格体育科研人才。

到目前为止,中国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基本上是学术型的,培养规格相对单一,多数学生按照研究方向进行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导致使知识面广度不够,社会适应性较差;在培养方法上,多数学校实行导师负责制,辅之以指导小组或副导师,这种指导方式对于培养学术型学生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培养中指导小组的作用较难充分发挥,从学生研究方向的确立、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和方法等,再从毕业论文选题、资料信息提供、写作指导到评阅答辩等,导师的作用非常大,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相对较窄,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客观上形成了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模式,不利于宽口径的培养要求。

在教学模式上,基本上延用了本科教学模式,上课一般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在学制上,一般为3年,其中一年半为学习时间,一年半为论文写作。从课程设置上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少,选修课更少,且深度和广度不够,既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跨学科听课率低,大多数学生以研究方向为主导选择课程。另外,学术论文大多是在导师研究的范围内由导师参考选定,这虽有利于学生的科研训练,但目前体育课题较少、多数导师没有申清到高一级课题,以及科研经费的不足等因素,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体育院校的研究生学习期间读书能力得到加强,一般都能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专业文献,并能写出几篇文献综述,但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对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体育院校研究生与国内和国外学校之间的联合培养较少,不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体育学科的最新动态,更难吸收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总之,体育院校对研究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产出。 HcMIzyfNYDwbcKwPFfb5DbBmIfxFjwWB3X84VlPema+iXM1e8qj/55j1RCGQ2ff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