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外体育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比较

一、中外体育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
(一)课程设置突出社会适应性

体育学科研究生的课程结构主要是基于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设定的,其功能主要是为了实现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由于各国培养目标不同,课程结构也有所不同。

中国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选修课程、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构成。现行体育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研究方向由单一到多元,体现更大的包容性;2.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较明显的板块特征,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模块;3.非学位选修课程得到普遍重视;4.学科覆盖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等课程结构进一步细化。

美国高等学校专业形成的路线是“职业—课程—专业”。社会对应的职业需求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中首先不是以专业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课程设置非常关注教学策略、课程理论与设计、教学方法等热点问题。

日本体育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更贴近研究生专业应用能力,不同专业方向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目标定位明确,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可以分三种,其一是硕士课程,其二是博士课程,其三是专业学位课程。大部分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征,把培养高层次的、有综合视野的、有能力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英国的研究生课程采取学分制和模块式,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特点:1.课程设置因地制宜;2.专业划分清晰;3.重视跨学科和工具课程的设置;4.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5.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

俄罗斯体育大学研究生课程结构和中国基本类似,研究生的课程结构主要是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及论文。

我国的研究生基本上是以学位论文为核心进行培养的,所以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要求不高,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面过窄,不能满足和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另外,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继承苏联模式,强调按国民经济计划对人才进行培养。现在虽然计划经济发生了本质的变革,但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没有相应地发生根本性变革,或者说远远地落后于经济改革,导致培养的研究生理论基础不宽,工作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些缺陷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之际充分地暴露了出来。

(二)课程设置趋向于国际化

体育学科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以促进学术、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和协作,主要形式有交流办学经验、交流情报资料、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交流学者和互派留学生。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多变的国际环境,各国体育院校都努力使课程改革与国际教育接轨,开设一些世界上通用的课程,尤其是外语和计算机课程。为了给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各国都比较重视通才教育,表现在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达到基础课程的宽和深、专业的精、工具的通。在设置研究生的专业和课程结构时,注意纵横结合、专精结合,在广度的基础上,向纵深拓展,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建立指导与自学、基础与前沿、限定与开放、科研与创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二、中外体育研究生教学模式比较
(一)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中国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专业式为主,学徒式、协作式、教学式等多种模式并存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总体上采取的是阶段式的教学模式。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在早期借鉴德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以课程学习、社实践、论文撰写等组成的阶段式教学模式,在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方法。德国研究生教育模式开展较早,曾一度成为各国仿效的楷模。德国研究生没有课程学习的要求,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学生时间自由支配,教师一般根据需要采取讲座式、研讨班,强调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属于“觅食型”、“育才型”,教师授课往往是提纲挈领,讲授精髓,重点是指点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日本体育研究生主要教学模式包括:系统学习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英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学制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研究生学制的弹性化;2.研究生学制的多样化与灵活性;3.区分专业性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俄罗斯高等学校对体育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国外高等体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数以“开放型”或“非定向型”培养模式为主,培养学制安排上的“因国制宜”导致了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科与专业、不同类型的学校与学生,根据其不同的特征与需要规定修业年限,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等培养理念贯穿培养过程的始终。此外,还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关注体育领域的现实问题,从全球的视野和角度去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

中国体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通常是以教育方针为指导,按照规定、细则的要求来确定,然后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研究生培养标准和培养时间统一,没有深入细化人才的不同类型和标准,以统一的标准和时间,培养出了统一规格的人才。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和择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希望国家的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研究生的类型和培养标准,可适当缩短硕士学习时间,延长博士学习时间,真正实现弹性学制。

(二)学习方式的灵活性

美国研究生的学习形式有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研究生教育采取学分制,学生只要修满学分即可毕业,没有严格设定学习年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选课、实习和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均折合成相应学分加以量化。日本研究生教育形式多样化,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大量社会人员回归大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情况下,突破研究生教育全日制这一单一形式,实施夜校博士课程教育,经文部省批准,1989年开始启动夜校研究生教育课程。英国研究生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吸收半工半读或住处太远的学生。俄罗斯体育研究生培养形式以面授(脱产)为主,函授(不脱产)为辅。德国体育研究生学习主要由学生自选所需课程、听讲座、做实验、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等。它没有课程学习的要求,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学生时间自由支配。

中国的研究生培养采用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和在职研究生培养两种方式,体育学科研究生学习主要完成规定课程、听讲座、讨论课和做实验,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讨论较少,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很少参加各种研讨会、学术会议。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与社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与市场经济下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多元化人才需求不相协调。

三、中外体育研究生专业设置比较
(一)中国的学科基础和社会需求导向

目前,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专业设置是按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设置的,体育学为一级学科,按教育部规定设置,专业多以二级学科设置,分为四类: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中国体育类高校传统的研究生专业,大多是以体育类学科专业为基础,以学校自身优势为依据设置的。表面上看,这种专业的设置形式可以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从而搞好专业建设;但是,这种专业的选择,不完全是以社会对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从深层次看,会导致体育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不明确,培养计划的制定难以达到社会上相关职业的要求,更难符合学科的科学要求。并且,这样的专业选择会让一些涉及面较宽的专业,研究方向和研究界限不清,而另一些涉及面较小的专业,研究方向过窄,课程设置困难。所以,专业设置应以学科为基础,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

另外,在专业设置上还应以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人才为准绳,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方向应与社会需求对接,各研究方向既要保持自身特色,又要注重方向间的融合。对一些交叉学科,应鼓励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自主创新,探索专业建设新路。同时,专业的设置还要考虑专业的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体系,以使专业设置更符合社会需求。

(二)国外专业设置的多元化

国外的专业设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口径”专业,第二层次是中“口径”专业,第三层次是小“口径”专业。美国体育学科研究生专业设置主要在第二层次,甚至第一层次,一般不在第三层次上设专业,这样的专业设置的口径较大,专业设置比较灵活,专业方向领域较宽。日本体育学科研究生专业设置的特征是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比较注意把握社会需求的变化,并随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英国体育学科研究生专业设置近些年发生了一些变化,逐渐从学科设置向社会学科靠拢,显现出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的特点。目前,英国很多高校把体育科学、运动医学、运动科学等学科,放在体育、休闲、酒店管理和旅游学科门类之中,从管理学角度设置专业,使专业涉及的面更宽。俄罗斯体育学科研究生专业设置,在专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在第三层次上,口径较为窄小,一般都与具体的职业和产品对口,名称冠之以专业,在这种模式中,专业设置都非常具体,也很严格。德国体育学科研究生专业设置贴近社会现实,其中体育学科文凭包括“训练与表现”、“休闲与创造”、“预防与康复”、“经济与管理”、“传播与通信”等五个专业方向;硕士(欧洲学位项目)在2007年有适应性身体活动、运动心理学、欧洲视角的体育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学科门类数少,体育学科的地位高 [18]

纵观国外高校体育学科研究生专业设置可以发现,由于各国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以及对体育教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体育研究生的专业设置非常多样,并且各个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体育学科研究生专业设置呈多元化的现象。

四、中外体育研究生学制比较
(一)管理权限均衡化

国内外高校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各不相同,分别体现出中央集权制(中国、俄罗斯)、地方分权制(美国)和中央和地方合作制(英国、日本、德国)的特点,这些特点各有优劣。随着社会变革及其发展需要,中央集权制国家开始重视加强地方的管理权和学校的自主权,而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开始将涉及全国性利益的教育事业交由中央政府统筹规划管理,管理体制上了出现互补的趋势,即无论是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都在逐步趋向于均权化,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长,一方面加强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权,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地方教育部门的积极性,彼此取长补短,共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学制弹性化

中国体育学科研究硕士生、博士生的修业年限均为3年,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者的修业年限一般可到6年。美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采取完全学分制,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只要修满学分就能毕业,通常硕士学位可在2~3年内获得,博士生的修业年限平均达3~6年,而且还有进一步延长的趋势。日本硕士研究生的标准修业年限为2年,成绩优异者可缩短为1年;博士研究生的标准修业年限是3年。此外,日本还有5年一贯制的博士课程研究生,毕业后授予博士学位;如果在学期间成绩优异,修业年限可缩短为3年,提前毕业。英国硕士学位的修业年限为1~2年,一般为课程研究生;文科硕士生的修业年限为1年,但可以推迟1年毕业。博士生的修业年限为2~3年,全日制博士参加研究性课程的时间不得少于2年,而业余制博士要在2年以上。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制实行的是双轨制,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研究生教育。第一种途径是中学后经过5~6年的学习获得专业文凭后,通过考试进入研究生部学习;另一种途径是经过学士、硕士阶段(共6年)的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德国在学士学位基础上设硕士学位,硕士生修业年限为1~2年;博士生的修业年限一般在3年以上。

这些国家体育学科研究生在学制上具有明显的差距,实质上是学制弹性化的一种表现。研究生学位教育采取完全学分制,一般来说,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只要修满学分就能毕业,通常可在2~3年内获得硕士学位,而在职生的学习年限要长些;在3~6年可获得博士学位。制定弹性的研究生学制是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需要。

五、中外体育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

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的课程。目前,国内外体育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可分为两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中国必修课通常又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国外在必修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如此细化,但课程内容上与我国的必修课基本一样。另外,课程设置必须依据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设置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具体的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目标对培养对象提出的教育要求。中国体育学科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我国重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国外可能更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课程设置重视研究方法的学习,注重专业选修课程与专业研究结合,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我们在这方面进行比较时,主要是从研究生课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相关课程、前沿课程、科研课程5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公共课程

中国研究生教育普遍开设公共必修课,主要由政治理论课和外语课两部分内容构成,这部分课程国家有统一的要求,所以在各院校培养方案中所占学分均相同。国外研究生课程设置通常不设置公共课程,但是,体育学科的不同专业会有相当于公共课程的必修课,例如《体育科学论》、《健康科学论》、《现代社会与体育文化》等课程。另外,国外大学通常不为研究生设外国语课程,其外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学生自修完成。

(二)专业课程

中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较大;国外比较重视基础理论学习,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取向,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进行专业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的,这主要是考虑到没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效果就不佳,这样就可以既弥补了本科专业教育的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专业研究的理论问题。

(三)相关课程

国内外高校都比较重视相关课程的设置,开设了多门综合性或跨学科课程。目前,中国约有50余所高等院校可授予体育学科硕士学位。虽然体育院校是培养研究生的主体,在体育院校虽然在体育学科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没有综合性大学具有多学科的学术背景和教师队伍,受此客观条件的限制,体育院校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在授课水平上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课程设置的数量和水平二者缺一不可,它们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国外体育学科硕士生相关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综合性或跨学科课程设置的数量与水平,成为衡量一所研究生院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前沿课程

任何学科的前沿理论都是动态发展的,教科书上的知识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般通过学术讲座和讨论班的形式来实现学科前沿知识的传授。中国体育学科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在这方面与国外相比较为薄弱。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习惯探讨交流的方式,讨论课的形式很少采用,学术讲座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没有确定的课时数。国外则采用大量的讨论课形式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情况;国外有些学校还采用横向联合培养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其他学校有关教师的指导,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

(五)科研课程

中国体育学科硕士生课程设置中有关科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较缺乏,学生掌握科研基本方法主要从导师那里去学习,而不是在拥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再到实践中结合应用;国外体育学科硕士生教育比较注重科研方法方面的课程设置,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搞科研的积极性,让他们参加各种科研、学术活动,并强调科研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一般情况下论文或实习报告计入总学分,而且有的学校实习报告的学分比论文的还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其研究生教育重视培养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8] 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2005.

[9] 富学新、杨文轩、邓星华,美、英、俄、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启示,体育学刊,2007.

[10] 张男星,俄罗斯教师教育发展新动向,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

[11] 董静,美国研究生教育对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12] 毕研韬、刘孟巨,个性化的英国研究生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

[13] 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2005.

[14] 胡钦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比较,中国高教研究,2005.

[15] 王红梅,日本研究生教育及启示,高等农业教育,2006.

[16] 张建华,当代日本体育专业教育改革及启示,体育科学,1999.

[17] 龚建林、杨文轩、陈琦等,德国体育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启示,体育学刊,2007.

[18] 龚建林、杨文轩、陈琦等,德国体育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启示,体育学刊,2007. BuJqqdOevLpfzt0YKhMrpIyxftVHC4PKQ6UfWFgfDiafPOrD6t9wTRFh+Bw54wD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