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麦久 (2001)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对运动技术是这样定义的,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参加不同的体育项目活动,需完成不同的动作,即需要学习和掌握不同的技术。合理的、正确的运动技术须符合项目运动规则的要求,有利于运动员生理、心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每个运动项目的各种动作,都有着符合人体运动力学基本原理的标准技术及规范的技术要求;但对每名运动员来说,又必须依据个体的生理学特点,选择和掌握具有个人特征的运动技术,才能更有效地参与竞技运动。并且,运动技术具有与动作的不可分割性、不断发展的必然性、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以及个体差异性等四大特征。
梁慈民 (2001)认为,“竞技体育前沿技术的高绝招性特征,还蕴涵有更深的文化、民族、思维和心理层级的东西。前沿技术本身就意味着个性,意味着与众不同。无论是难美项群的前沿技术,还是同场对抗项群的前沿技术,都是由不同的主体来完成的。而不同的主体在完成同一动作技术的过程中,其手段、方法、途径及其所循的思维路线因人而异,因此会表现出浓厚的个人技术风格和特色。前沿技术与运动员的气质直接相关,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本身并不决定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但气质却使人的心理活动染上某种独特的色彩。……李宁整套动作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气派等等都非可仿套”。
刘智丽 (2000)在《从2001 年国际女子体操评分规则的变化特点看世界女子体操技术发展趋势》一文中分析说“新规则的最大突破是增加难度动作,降低了基础分,提高了加分因素分值;特殊连接加分条件的要求提高;进一步强调了编排的多样化要求并完善了技术评分;加大了艺术表现力的评判力度”。
左成 、肖光来 (2004)等认为,“新规则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难’与‘美’,这也是竞技体操发展的精髓。在创新的同时,还要加强个性化的难度动作和难度连接的训练。有些动作虽不属创新,但优秀运动员超常规格的完成,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技术动作精雕细刻体现在技术更先进、节奏更顺畅、动作更到位、姿态更优美,尽量减少扣分因素”。而且,“在竞技体操发展过程中,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追求艺术性,展现完美的表现力;另一类是追求难度,挖掘人体能力和极限。每一版本的规则在力求体现两者结合的同时,总有不同程度的侧重。但美是体操永恒的主题”。李思民 (2004)也认为体操技术发展总体趋势之一是动作的完美性,因为竞技体操是一项高层次高品位的体育运动,它以其美感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观众。
齐桂凤 (2001)在《对世界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现状及发展趋向的剖析》中谈到卡芭耶娃动作难度之绝,编排之绝,质量之绝,都充分展现了她的完美,体现了当代艺术体操发展的潮流。总结维特里琴科之所以能在强手如林中接二连三地摘金夺银,是因为她精湛的技术、完美的艺术和甜美潇洒的独特风格,特别是她超人的柔韧,高难度的动作和新巧难度的连接都体现出当代艺术体操发展的方向,领导着世界艺术体操的新潮流。因此,在编排分相等的情况下,技术的娴熟和稳定及完美无可挑剔的表演才是取胜的关键。并提到要重视运动员的艺术素养、表演能力,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精彩段的渲染气氛及全套动作的艺术效果这些方面的培养。
赵玉华,刁在箴 (2001)在《论规则的演变与艺术体操技术的发展》一文中提到,“项目的艺术优美性、技术价值的高难度化、完成动作的高质量是规则发展的总趋势。美中求难、难中充分体现美,加之动作准确无误地完成,是当今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类拔萃,取得优秀成绩的重要保证”。王连起老师 也谈到,“要在难度动作中去发展表现力,动作的力量与感觉的应用要与音乐和意境融合在一起,不要为了难度而难度”。因此,高难度的身体动作、完美的艺术表现力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基础,熟练、稳定地完成动作技术后面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艺术和体育共同追求的目标。
张林艳 (1995)认为,“对于武术运动而言,由于受到传统意象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对动作的认识过程中,往往将主体的情感和意愿融入动作之中,从而产生对动作功利与形质的超越,形成了‘形神兼备’的运动及审美特征。”花家涛 (2003)谈到,“武术训练中,运动员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倾注在单纯的动作熟练和掌握上,而对演练技巧、风格和身法等内在神韵则较少琢磨,他认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与其他难美竞技项目相比,不是以其难度动作和跳得高、跑得快、旋转的圈数多见长的,而是以其独一无二的通过运动员演练创设的战斗的意境美来显示其独特性的”。有时在武术套路表演的解说词对竞技武术套路的欣赏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武术套路是流动的画,套路解说是画中的诗。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既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也表现了武术套路和解说词相得益彰,套路的意,要诗来点睛,诗里的情景,通过形象具体的动作来刻画,从而达到“诗画交辉,意境丰满”的境界,以提高武术套路的审美层次。
在IDSF 规则中,体育舞蹈被认为是运用具有舞蹈语言功能的舞蹈组合表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风格的舞蹈。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裁判的评判是从技术和艺术表现,即舞蹈技巧和舞蹈风格两方面进行的综合评定,裁判通过对运动员比赛中基本节奏、身体线条、整体动作效果、艺术表现力、步法技巧中五个方面进行评判,从中我们了解到体育舞蹈技术发展的引导趋势,即既要符合舞蹈艺术的规律,又要遵循竞技性的原则,是外部技巧和内部表现的一种共同融合,是一种竞技性艺术。寇永俊,牛亚莉 (1998)在体育与艺术关系的分析中指出体育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和取材领域,同时,体育也要借助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总之,艺术渗入体育,给体育运动带来更大的吸引力,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艺术携手并进,在难美项目中,这种融合表现得更为突出。
人是物质与精神的集合体,虽然运动中静态的或者动态的各种动作可以用力学的知识加以描述,但是,当前的物理知识只能用来分析一些动作的外部呈现状态和成因,而难美运动技术中各种美妙绝伦的动作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令人心醉的神韵和美感,却只能从运动者心灵和技术的结合中创造出来,这是物理要素根本无法触及的境界。
因此,众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达成共识:难美项目运动技术的表现是难度和质量的统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
(1)探索技术形成中思维变化的规律
无论是毫厘之争的现代竞技运动,还是运动项目自身发展进程,都注定了难美项目技术内涵挖掘的无穷性;这种理性和感性融合的技术发展方向与艺术的最终表现是一致的,是一种逐渐超越了难度限制并朝着身心合一的方向发展。在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目中,运动者对运动技术完美的追求,不仅仅是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意义的完成,同时也是在寻求外部身体动作与内在思维活动完美匹配形式。可以说,难美项目的技术发展趋势使得研究的重点逐渐转移、聚焦到与运动技术匹配的内在思维活动规律的探索上。
(2)难美项目技术发展的艺术化追求
难美项目技术表现的最终成功体现在高难度条件下的完美完成,与一般的舞蹈形式不同。舞蹈作为娱人娱己的一种身体语言表达方式,传递了人类世界各种复杂的情感形式,而与运动技术相连的则是人类这些情感表达方式中最为超越的一种,寄托了人类追求自由与回归自然的最高理想,表现出矛盾尖锐对抗中自然表现出的一种平衡与和谐。因此,竞技运动是艺术追求中的惊险探索,是在钢丝上的表演,而难美运动技术的呈现是最难的艺术,它们是用身体做画笔、做音符,中国体操队的黄玉斌指导对此有着自己的体验和表达。
“双杠在他的身下成为一支画笔,恰到好处地绘出一个个线条,而他的身姿或收或缩,或准确涂出色块,或夸张地划出飞笔,这一切结束后,全场好像听完一段优美的音乐,嘎然而止后是一片火爆的掌声——那天力平的发挥令人叹为观止,我认为那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双杠上绝无仅有的经典之作。”
这段文字不仅仅是文学式的精彩描述,同时也生动地表现了体操等难美运动项目的艺术性特征,在这种特殊的艺术中,人们需要驾驭自己的身体去表达,用自然所赐的身躯演绎高难复杂的动作,从而去表达人类的自由思想和愿望。因此,用自由的身躯游刃有余地展现高难度的动作、展现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是难美类项目发展的永恒主题。于是,能达到人类最高理想、超越限制、展现自由的境界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这也是竞技体育倍受关注与震撼心灵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难美运动项目技术的发展最终也要走到艺术那条“进技于道”路上,去表现它内在的蕴涵和人自由的性灵。
(3)重视难美项目运动技术本质的呈现
“运动是人类为表现自我,体现自我,实现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特有的活动” ,即人对自由超越和创造是体育运动本质特征的表现。难美项目技术规律性和直观性体现了理性和感性融合,于是,运动展现了人类对身心和谐发展的追求。《现代人与体育》一书中论及体育给人以美感享受时这样描述:“这种美感以力量、节奏、均衡表现出……全部人体所能达到的自由形式和丰富内容;它具有……雕塑的沉稳、绘画的空灵以及书法的飘洒,但又有别于这些艺术门类,一切活跃的富有生命力的创造都在这里起步、表现,一切僵化、呆板、迟钝、麻木都与它无缘”。 这些精彩描绘生动地再现了运动技术本质中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4)多学科对难美项目运动技术内涵的关注
运动技术的传递是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而运动技术的形成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受到生理、心理和运动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运动技术内涵的揭示也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协作。同时,对技术内涵的揭示和表达也将影响着不同运动领域间的沟通和交流,这决定了难美项目技术的普及发展以及相关运动文化的推广传播。因此,对运动技术内涵的挖掘已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运动训练学、运动美学和运动心理学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当前,难美项目技术发展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一、研究唯数字化的倾向导致的重理性轻感性的研究思想;二、对影响技术形成变化的诸多无形要素认知不足;三、结合运动技术思维活动变化的研究不足。
这种对技术内涵揭示的不足往往会导致技术教学训练焦点的偏移,产生舍本逐末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限制因素较多,主要有自然规律的制约,科技工具研制的滞后以及竞技体育的异化等。目前对难美项目运动技术发展的研究来说,主要的探索空间有以下四个方面:
(1)探索运动技术的完美化和艺术化之路
随着竞技运动的快速发展和项目的逐渐成熟,对手之间实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对技术难度的追求终究会逼近极限,而根植于运动者内在意识中的技术内蕴的挖掘却是无法穷尽的,因此,动作的完美化和艺术化成为运动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开发空间。
(2)探索技术形成过程的多重无形支配要素
难美项目技术发展包括客观外在的呈现和主观真实的感受两个方面,对客观外在的呈现可以通过某些科学仪器进行测量,但在技术形成过程中,内在思想变化却是无法测量的,只能通过形象的方式感性地传递。这就导致了技术教学训练对可测的有形要素的关注有余,对技术中的无形要素揭示不足。因此,技术形成过程中重要无形要素的找寻是难美技术研究的另一重要切入点。
(3)探究运动技术思维变化的工具
提高运动者运动技术表现力的问题仍处在理论上重视与实践上无法有效操作的阶段,几乎所有研究技术发展的文献中都提到要提高技术表现的优美性和艺术性,但是通常所提供的解决办法多是一种笼统的概述,均无法真实呈现项目发展的本质特征。而这种技术表现的艺术性是由心向外,形神合一的整体表现,外部动作的呈现是可见可测的,其内在思维变化却缺乏有效的透视工具。因此,要寻找影响技术动作变化的各种无形支配要素,就必须把握运动技术思维变化的规律,因而首先就要找寻透视运动技术思维变化规律的工具。
(4)重视影响运动技术形成的各种非智力因素
目前的文献普遍注重对运动技术体系中理性方面的研究,对技术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直接影响,以及个体感性经验发展变化的研究始终不足。难美项目运动技术的发展表现出独特的意象性和情感性,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整体性和渗透式的。因此,重视技术的感性特征和人性化特征,重视直接影响难美技术形成中的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成为难美项目运动技术探索的又一重要空间。
当代的隐喻理论使隐喻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它使存在了两千年的修辞格——隐喻成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和方法论,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领域,使隐喻研究成为了跨学科的学问。尤其是在隐喻研究过程中赋予了它认知的功能,被称为继“归纳和演绎”后的第三种思维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逐渐突破了单一的修辞的分类和描写,走上了多学科、多角度研究的发展道路,成为横跨心理学、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多学科在内的多维性研究课题。西方隐喻研究逐渐完善:一种以隐喻研究为核心并广泛扩展渗透至多学科领域的“隐喻学”(metaphorology)逐渐成型,学术界甚至掀起了一股“隐喻热”(metaphormania),而“隐喻转向” (the metaphorical turn)的提法也随之出现。伴随着当代哲学运动中的语言学、解释学和修辞学的“三大转向”,特别是在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中,隐喻得到了愈来愈密集和热切的关注。我国古代哲人也早就认识到隐喻思维的价值,国内部分研究称之为“比兴思维”,而且早已自然渗透到各类艺术形式中,这种隐喻的方式不仅生动地描摹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过程,而且也随之揭示了所认识事物的自身规律。
束定芳(2000)认为现代隐喻学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对隐喻现象的描述,二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对隐喻的解释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和阐释学等角度进行,现代隐喻学已经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活动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活动领域感受的一种认知活动。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根据莱柯夫和约翰逊的观点,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舞蹈、体育都是人们认知活动的产物。绘画中的各种线条、形式、式样都表达了内心的思想和感情,将我们的希望、需求以及理想赋予实体的形式。因此,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perceptual)和形成概念(conceptualize)的工具,隐喻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或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语言中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它是我们探索、描写、理解和解释新情景的有力工具。
另外,隐喻与艺术的发展也有着深厚的渊源,《周易·系辞上》上曾提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艺术遵循着人类早期的隐喻思维和语言的模式,在需要直观形象、诗意想象、强烈情感的艺术活动领域,隐喻大放异彩,显示其独特的优势。隐喻以其具象性、想象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等特征,使它在本质上成为一种艺术思维 。隐喻还实现着人的感觉与外部世界的全面和顺畅的沟通,并在这种沟通中体验、感知着世界,与世界进行着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与对话 。可以说,隐喻的这种艺术特性还原了事物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总之,隐喻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创造和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而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作用。隐喻不能仅被当作一种语言工具,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它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工具的本质、意义和价值。隐喻思维蕴涵着某种超越外在现实世界的意向,体现了人类意识与精神活动的原始结构和方向。尤其是隐喻通过发现原来没有任何联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为人们了解某一事物提供了新的角度,它将深刻的哲理融于点滴的事物中,“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隐喻作为“不可言说中的言说”,在一事一物中喻尽无限。
但是,发源于认知语言学隐喻学理论,仅作为对语言现象和思维根源研究和解释的理论,缺失了运动训练领域极其重要的身体动作结合,仅从文字语言分析得出的理论是无法对以身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运动训练作指导的。要想真正对运动训练的实践起到指导意义,单纯的理论移植是无法完成的,只能吸收隐喻研究思想的内核,到运动训练的实践一线中去摸索一条真正属于本领域可以借鉴和参考的理论探索之路。
隐喻在许多学科尤其是运动领域的理论研究中仍处于空白阶段。但是,隐喻思维却早已渗透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中,尤其是在难美项目的技术发展体系和教学训练过程中。
从人类与大自然抗争时,隐喻思维就是人类与世界沟通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运动项目中,尤其是在技能类表现难美项目中,从动作名称的命名到技术要领的概括都浸透了隐喻思维的痕迹。体操中的鱼跃前滚翻、正掏反掏、燕式平衡、猫跳(后摆屈体腾越转体180°)等动作;艺术体操中的各种跳步,如鹿跳、结环跳、剪式跳、蝴蝶跳、羚羊跳等,器械动作中带的螺形与蛇形和身体的波浪、踹燕等动作。在体育舞蹈中隐喻内容体现得更为丰富,如恰恰舞和伦巴舞中的曲棍球步,正是由于女伴从直行到左转的运步路线形似曲棍球棒的形状而得名;桑巴舞中的影子位点滑步,也是由于男女选手反复用同脚向侧旁做点滑步共舞,像影子来回晃动而得名,还有浴巾步、盘旋步等;探戈舞中的“蟹行猫步”技术以及华尔兹舞中的“反身、倾斜、摆荡”的技术要领等。另外,还有对舞蹈风格的典型取喻,其中“狐步舞是模仿狐狸漫步行走的动作,恰恰舞是模仿企鹅姿势创编的舞蹈,而伦巴的舞蹈动作曾受雄鸡走路的启发,还有模仿西班牙斗牛士的斗牛舞”。 自然界这些动物的隐喻对难美项目技术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术项目中隐喻的使用更是不胜枚举,且大多是从自然和生活中获取灵感进行取喻。有研究者将太极拳比喻的研究分为拳、械姿势命名和拳理两类,提出了“要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相似之点,以喻体推导本体,再以实践证明它,使其理变为己有” 的重要思想。应该说,隐喻思维早已渗透在技术体系形成的各个环节中,成为影响难美项目技术发展的主导性概念之一。
运动隐喻理论的研究虽仍处于空白阶段,但体现隐喻思维的形式——比喻却以教学方法中语言法的一种形式出现,在教学中时常应用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隐喻的应用范围较广,涉及到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等多个项目。对其应用教学效果的调查显示(霍次军,1997) ,教师认为最重要也最常用的语言,以及学生最喜欢的语言都是比喻性的语言。在不同语言教学中,“术语+比喻性语言”要比仅使用术语学会的人数多一倍。一般来说,“教师在体操教学中讲解动作要领时,如果遇到动作技术较为复杂且欠生动时,可以选用在日常生活中较常接触或比较熟悉的动作或事物来比喻,则可起到形象易懂的作用,学生可以从比喻中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 。从一些具体的应用实例我们可以直接感受这种隐喻形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田径教学中,学习“小步跑”的动作时,可以用快速下楼梯的动作进行比喻;当讲解投掷标枪最后的用力姿势时,可用“一张拉弦待发的满弓”来比喻;将弯道跑教学比喻成“汽车转弯”产生向心力使学生明白弯道跑技术;跳高技术中的制动性踏跳,用“汽车在快速行驶时突然刹车后产生让人向上跳起的情形”来启发学生;在讲解蹲踞式起跑时,用压缩的弹簧做比喻等;在排球的扣球教学中,用“挺胸抬头,提肩抬肘,臂如甩鞭,全掌击球”提示发力的特征。在篮球的长传球教学中也有用“扔石子”或“鞭甩”之说。另外,也有形容技战术的比喻,如乒乓球中“声东击西”的战术隐喻等;体操中,在教技巧侧手翻动作时,可用“地上一条线、空中一个面”两句话来概括动作要领;在教双杠支撑摆动动作时,可形象地描述为“以肩为轴、钟摆式的摆动”;在讲解头手倒立动作要领时,可把头、手支撑点的位置比喻为“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在教技巧动作中的鱼跃前滚翻时,可以把动作要领编成“两脚蹬地身腾空,好似兔子向前蹦,两臂撑垫伸变屈,低头团身快滚动”的顺口溜。采用此类语言进行讲解,既突出技术动作的要领,语言又生动形象,便于学生领会。
研究表明:比喻法的应用具有直观形象、趣味性的特点,而且它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理解、牢固记忆技术要领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一些动作概念具体形象化,采用一个贴切的比喻常常能够把复杂不容易理解的技术动作讲解得清清楚楚,尤其对于初次建立运动概念的学习者效果更加突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证实隐喻不仅仅限于一种修辞方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型,目前所运用的各种比喻形式都是隐喻性思维的具体应用形式。由此可知,在运动教学实践中,隐喻思维已得到无意识的应用并得到了验证,并且这些效果的取得均是基于专项运动技术与隐喻的巧妙结合而获得的。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中,隐喻思想早有其渊源,《礼记·学记》有“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衡量教师的标准就是能否“善喻”。孔子承认隐喻在其宣扬仁道中的重要作用,“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先秦诸子在其著作中,不乏称之为妙笔生花的隐喻,其中以《孟子》、《庄子》的隐喻既多又妙,有的已经成为中国经典文化的一部分,流传千古。中国这种传统文化就是充满着“喻”和“象”的文化,中国文字就是“象形”与“借喻”的文字,具有鲜明的“指物性”,如果把“喻”与“象”从中抽取掉,中国文化不仅不再有魅力和生命力,而且将所剩无几。如果要寻找中国文化的共同范式,那么“喻”(象)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维范式,它不仅为儒、佛、道所共有,也为文学、哲学和教育所同具。这种“喻”、“象”式的思维也就是隐喻思维的核心所在。同样以中国哲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类运动项目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对于武术运动而言,由于受到传统的意象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对动作的认识过程中,往往将主体的情感与意愿融入到动作之中……” 无论是在描写武术的典故作品中,武术各派武籍秘传中,还是在久已流传口诀要领中,隐喻思维的渗透无处不在。
武术的发展源于人对自然的精神和生命力的尊重和崇拜,人们从事物百态中汲取精华,加以丰富的体验和联想,创造出了中国灿烂的传统运动文化。象形拳中取意的有武松脱铐拳、燕青拳、醉八仙等,象形的有猴拳、蛇拳、螳螂拳等,都是通过模仿人物或动物的体态,反映人物的性格,突出动物的特征,并融入技击的精髓,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神韵。在《吴越春秋》越女论技法中也有体现隐喻思维的描述 。
又如长拳运动善于“以形喻势”,在形意及太极拳拳术中,也常常借用自然界的宏观景象对动作内在的精神与气势作象征性的比喻,其目的都是为了跨越动作理性化的范围,从而体现动作的精神、节奏及风格。
“金鸡独立”形容动作仿佛如行走中的金鸡听到动静后突然伫立时的神情,那一刹那间极静、纹丝不动,动作干脆利落而又敏捷,充满生机。此时,主体对动作的认识已超出套路的固有方式与内容,深入到把握动作的内在神韵。
另外,还有将武术套路的一些技法形象描摹为“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步赛粘”,“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等。
这些都是隐喻思想的经典闪现,正是由于这些隐喻形式的大量存在,使得中国的武术运动充满了绵延不断的活力,同时,也为中国传统运动文化增加了丰富的内涵。
隐喻研究虽然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多维性研究课题,隐喻思维也早已渗透在教学训练、技术发展和运动文化的各环节中,但是,在体育学领域中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一直未能开始,当前运动领域隐喻的应用还处于自发的无意识状态,因而,目前运动隐喻的理论研究仍处于尝试探索和理论构建的阶段,在一些重要层面需要首先展开。
第一、从认识层面分析。隐喻作为技术形成、发展和传播的重要认知工具尚未被揭示。隐喻理论是多学科、多维性的研究课题,作为现代认知方式的转向,它的理论在相关艺术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隐喻能够反映出运动技术形成过程中意识与动作之间的互动特征,因此,隐喻作为技术形成、发展和传播的重要认知工具应受到密切关注。但实际上由于缺乏运动技术隐喻价值的研究和揭示,使得实践者认识不到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能主动去探索技术形成中隐喻的现象与应用规律,故而在相对较少文献资料中,也没有一篇真正是运动隐喻理论与应用的研究,还有些相关资料也仅仅是作为教学语言的一种修饰性补充,并未真正发掘出隐喻对技术形成的特殊意义,运动技术隐喻的功能和价值也始终未被认识,它依旧躲藏在教学方法的一个角落。
第二、在实践应用层面。相关理论研究的空白导致实践中没有理论可以参照,隐喻虽早已渗透到运动实践中的各个层面,作为表达抽象事物和情状的主要方式,成为运动文化传递中的重要部分。但是,隐喻仍然是自发的经验式地自然生成,没有相关成型的理论出现,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导致了实践应用始终缺乏有效的指导,而那些有价值的经典应用个案也随着教师队伍的更迭而湮没。可以说,缺乏理论确证和有效理论引导的应用将会是被动的、零散的、低效的,而且也会流失大量宝贵资源。
总之,运动隐喻研究的有待展开的层面主要集中在对运动技术隐喻工具意义和价值的揭示、运动教学训练实践中隐喻应用规律的探索以及专项隐喻应用理论的构建上。
运动隐喻理论空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外部研究环境来看,由于受科学主义的影响,过分强调理性而忽视感性、过分强调单元而忽视整体、过分强调有形而忽视无形,从而限制了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隐喻研究的展开。第二,从主体的认识方面来看,习惯性的思维定势使我们忽略了隐喻的存在、更缺乏对有价值的运动技术隐喻研究与挖掘,主观认识的不足阻碍了运动隐喻理论的发展,造成理论指导与运动实践的脱节,同时也流失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资源。第三,从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看,由于难美项目的规律性、直观性和意象性特征,分析其运动技术整体表现,尤其是运动者内在意识的变化是当前物理仪器无法呈现的。正是基于以上诸多原因,使得运动隐喻的研究始终处于待开发状态。
在众多的隐喻研究中,与运动隐喻最为接近的当属艺术领域,艺术领域隐喻内容异常丰富,而且隐喻多出现在技法篇章中,其喻体涉及自然万物和生活现象,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技术的真实面貌。这些艺术类的相关学科中,其技法隐喻昭示出的思维变化规律与运动领域是极其相似的,而且这种隐喻性的思维对运动技术的表达也具有特殊作用。同时,在相关艺术门类隐喻应用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包括修辞语言学在内的各门类隐喻的使用都与专业技术形式有着紧密的结合,尽管不同领域隐喻借用的喻体相同,但是具体到各个专业,却有其特定的涵义。这就给了运动隐喻理论研究的两点重要启示,第一,要进行运动隐喻理论的研究,就一定不能脱离专业领域,这样才具有指导意义;第二,不同门类多用相同事物和现象去说明和揭示的问题,则反映人类思维共通性和不同领域同一规律性的存在。由此可见,相关艺术门类与体育中的难美项目都是隐喻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库,也是隐喻理论研究的重要生长点。
通常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多是从动作外部形态要素的模仿开始,是一种理性分析和学习的程序,但是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并非仅仅是完全理性的过程,运动要达到使自身臻于完善的目标,丰富运动者在技术形成中的感性体认也是尤为关键的,而隐喻是这种感性认识获得的主要引导形式。为了揭示运动技术的真正内涵,更有效地挖掘运动技术隐喻超越修辞功能的价值,于是,选择合适的研究环境、合理的理论依托以及典型的研究领域就更为重要。
第一,从研究文化基础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喻”、“象”性为运动隐喻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从本质上讲,“隐喻”乃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运动文化会传承下较多的有代表性的经典隐喻,这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充分的营养。
第二,从学科发展来说,与运动技术感性传递相关的学科有美学、认知语言学、艺术类学科和运动训练学等,隐喻理论是从认知语言学中生发出来的,它使运动技术理念的感性传递有了载体和工具,因而,隐喻也自然成为运动技术理念传递的重要依托理论。
第三,从研究领域来看,难美项群是运动隐喻研究资料的重要产地,也是今后研究成果的重要的应用领域。难美项群拥有着众多不同类型的技术动作,并且是以完美完成各种技术动作为目标,难美项目运动技术形成的过程也是运动者身心合一的发展过程,从隐喻中昭示运动技术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因此,难美项群是运动隐喻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如何建立难美项群运动隐喻的素材库也成为运动隐喻研究的任务之一。
综上所述,运动隐喻的研究正处于尝试探索和理论构建的初级阶段,研究开始的重点是能否选择充分体现其隐喻特征的研究领域,能否有机地选择和依托相关的理论,以及能否选择有利于其研究发展的传统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