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课程主要由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验证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而实验能力的培养对学习运动解剖学理论以及在今后工作中对运动解剖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运动解剖学的教学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沿用医学院校和前苏联体育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课教学时数较少,并且实验课内容上多结合临床实际,与体育运动实践结合较少。目前我国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落后于飞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过死,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且实验内容过分强调基本知识的巩固和验证,联系体育运动实践不够,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针对上述问题,本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尝试。结合运动解剖学学科的发展,力图改进传统的实验模式,对一些旧的实验内容进行筛选,并选用了一些新的实验内容,希望将以往的单向实验教学方式向学生自学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操作结合教师总结点评的双向式实验教学方式推进一步,以使开设的实验课程能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实验安排上努力结合体育运动实践,并且每一实验后均设计具有启发性、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练习题,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书是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康复保健专业本科学生编著的,在教材体系、突出体育专业特色、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的结合等方面,力求较现有教材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1.实用性。力求密切联系体育运动实际,力争通过对实验内容的筛选安排,达到既以基础理论解释运动实践中的现象,又以运动实践中的现象佐证理论的效果。同时通过实验提供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有益,而且对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有较高实用价值。
2.适应性。本书力求适应新的课程体系的要求,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选择实验内容,如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教练工作,本教材就针对此特点重点编写与人体运动特征密切相关的解剖学实验,且其内容突出解剖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而非机械地照搬医学院系的实验内容;适应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如在安排运动器官基本结构的演示观察后,着重强调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来观察讨论骨、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综合应用的能力;适应对培养人才层次的不同要求,本书既重视实践性、应用性实验的安排,同时又不忽视基本理论实验的安排,因而无论是师资型、科研型或指导型人才均能在此书中各取所需。
3.创新性。本书以人体运动为核心,创新性地将人体运动的执行、保障和调节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安排;增加与体育运动实践密切相关的运动解剖学应用技能的实验内容,如身体不同部位技术动作的运动解剖学分析、身体形态的测量实验、运动员不同体型特征的评价实验、身体成分的评价实验等,重点阐述人体形态结构与体育运动的相互影响,力求突破现有教材的框架体系,为建构新的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体系提供支持。
本书由刘晔主编,书稿的第一章至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实验二十五、实验二十六、实验二十七、实验二十八及实验三十五、实验三十六由刘晔撰写,第六章的实验二十九至实验三十四由徐刚撰写。
由于本书是由涉及运动解剖学微观、宏观及理论、应用等多层面知识的有关实验整合而成,涉及运动解剖学多个分支方向的知识,因此某些实验的安排、设计和编写可能不妥,甚至有错误之处,恳请使用本书的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