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实验五
下肢骨的观察

一、实验内容

观察下肢骨。

二、实验目的

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各骨形态特征和主要的表面结构,了解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

完整人体骨架、全套分离的下肢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下肢骨整体的观察

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认下肢骨,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下肢骨由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组成,左右对称,每侧 31 块,两侧共 62 块(图 3 -12)。现以一侧为例:

辨认每块下肢骨后,再在自己身上扪触辨认。

图3-12 下肢骨

(二)分离下肢骨的观察

1. 下肢带骨

即髋骨,属不规则骨。

位 置 :位于躯干下端的两侧。每侧髋骨都由髂骨、耻骨和坐骨三部分组成。幼年时它们借软骨连结在一起,成年后在髋臼处相互愈合成三块髋骨。

定位和区分左右侧 :扁宽骨板(髂骨翼)在上,有卵圆孔部分(闭孔)在下;深窝(髋臼)朝外;有耳形关节面部分朝后。

表面结构(图 3-13、图 3-14):

辨认髋骨 3 个部分,在深窝髋臼处作“Y”形划分,其上部为髂骨,前部为耻骨,后部为坐骨。

图3-13 髋骨内侧面(右)

图3-14 髋骨外侧面(右)

(1)髂 骨

位于髋骨的上部,可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

髂骨体——肥厚而不规则,位于髂骨的下部,构成髋臼的上半部。

髂骨翼——为髂骨上部宽扁的骨板。

髂骨翼上缘为髂嵴。

髂嵴的前端和后端稍突出为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它们的下方各有一个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

髂骨翼内面光滑凹陷,称为髂窝,它的下方有一条弧形线,称弓状线。髂骨翼内侧面后部粗糙不平,有粗糙的耳状关节面,称耳状面。耳状面后上方有一粗面,称髂粗隆。

髂骨翼的外面,称臀面,有前、下、后三条粗线,均为臀肌附着部。

(2)耻 骨

位于髋骨的前下部,可分为耻骨体、耻骨上支及耻骨下支。

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部,与髂骨体结合处的上面有粗糙隆起,称髂耻隆起。

耻骨上支——耻骨体伸向前、内下方的骨支。其上面有一条较锐的骨嵴,称耻骨梳,其前端的小结节,称耻骨结节。

耻骨下支——耻骨上支的末端以锐角转折移行为耻骨下支。

耻骨上、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椭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两侧联合面相接,构成耻骨联合。

(3)坐 骨

位于髋骨的后下部,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两部分。

坐骨体——位于髋臼后下方的粗大骨支。体后缘有尖形突起,称坐骨棘。坐骨棘下方的切迹,称坐骨小切迹。坐骨棘上方与髂后下棘之间的切迹,称坐骨大切迹。坐骨体下端后方的粗大隆起,称坐骨结节。

坐骨支——从坐骨结节向上、前内伸出的细骨板,其末端与耻骨下支结合。

髋臼——由髂、坐、耻三骨体合成。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髋臼窝。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称髋臼切迹。

耻骨上下支、坐骨支、坐骨体、髋臼下缘共同围成一孔,称闭孔。在活体上为闭孔膜封闭。

主要体表标志:

髂嵴全长——在髋骨上缘可触扪到髂嵴全长,其最高点约平第四腰椎。

髂前上棘——沿着髂嵴往前摸到突出部分,即为髂前上棘。

坐骨结节——在屈大腿时,在臀部容易摸到。

2.自由下肢骨

(1)大腿骨

即股骨,属长骨。

位 置 :位于大腿,是人体最长的骨。可分为一体两端。

定位和区分左右侧 :上端圆,圆球形结构朝向内;下端扁,后面有一个深窝。

表面结构(图 3-15):

图3-15 股骨(右)

上端——膨大呈圆球形结构,称股骨头。头的中央稍靠下侧有一个小窝,称为股骨头凹。股骨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股骨颈。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大转子,内下方的隆起,称小转子。大、小转子之间,在前面有转子间线,在后面有转子间嵴。大转子内侧面的深窝,称转子窝。

骨体——稍向前弓隆,上段呈圆柱形,中段呈三棱柱形,下段前后略扁。体后面有一纵行骨嵴,称为粗线。此线上端分叉,向上外延续于粗糙的臀肌粗隆,向上内则延续为股骨粗线。粗线下端也分为内、外两线,分别称为内侧唇和外侧唇。两唇间形成一个三角形平面,称为腘平面。在粗线中点附近,有开口朝下的滋养孔。

下端——有两个向后下方突出的膨大,分别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前方有一关节面,称髌面。两髁后面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两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上方的小突起,称收肌结节。

主要体表标志:

大转子——为髋部最外的骨点。用拇指摸到髂嵴最高处后,食指伸直垂直往下摸到的骨突即为大转子,当大腿旋转时,可摸出其在皮下转动。

内侧髁和外侧髁——在股骨下端,可摸到内外侧各有一向后突出的椭圆形骨突分别为内侧髁和外侧髁。

(2)膝盖骨

即髌骨,为人体最大籽骨。外形似板栗。

位 置 :位于股骨下端前面,股四头肌肌腱中。

定位和区分左右侧 :髌底朝上,髌尖朝下。前面粗糙,后面光滑有一纵行钝嵴,将此面分为内外两部,外侧部宽阔,内侧部狭窄。

表面结构 图 3-16): 前面粗糙而凸隆,有许多血管孔,后面光滑为关节面。底朝上,尖朝下,髌尖下部粗糙,有髌韧带附着。髌骨的内外二缘均薄锐,为股四头肌肌腱附着部。

图3-16 髌骨(右)

主要体表标志:

髌骨前面——在膝关节前方,可摸到髌骨的前面,松驰股四头肌,可使髌骨移动。

(3)小腿骨

包括胫骨和腓骨。共 2 块,均属长骨。

淤胫 骨

位 置 :位于小腿内侧。

定位和区分左右侧 :上端大、下端小。上端前面有粗糙隆起,下端内侧有一向下突起。

表面结构(图 3-17):

图3-17 胫骨、腓骨(右)

上端——膨大,内外两侧突出,称为内侧髁与外侧髁,内侧髁较大,外侧髁较突出,其后下方有一个小光滑关节面,称腓关节面。两髁上面均有凹陷的卵圆形关节面,称为上关节面。两上关节面之间,有粗糙小隆起,称髁间隆起。髁间隆起的前后各有一窝,称为髁间前窝和髁间后窝。胫骨上端与骨体相接处的前面,有三角形粗隆,称胫骨粗隆。

骨体——呈三棱柱形,有内、外、后 3个面,前、内、外 3 个缘。外侧缘尖锐,称骨间缘。体上、中 1 /3 交界处的附近,有开口向上的滋养孔。

下端——稍膨大。其内侧向下有一突起,称内踝。内踝的外侧面光滑,称内踝关节面。下端的下面有关节面,称下关节面。下端的外侧面有一切迹,称腓切迹。

主要体表标志:

内侧髁和外侧髁——胫骨上端内外侧的突起,在皮下可触摸到。

胫骨粗隆——胫骨上端前面的隆起,皮下可触摸到。

胫骨前缘——沿胫骨粗隆向下较锐的缘,在皮下可触摸到。

胫骨内侧面——在小腿内侧皮下可触摸到。

内踝——胫骨下端内侧隆凸易在皮下触摸到。

于腓 骨

位 置 :位于小腿外侧。

定位和区分左右侧 :上端略膨大,下端呈锥形,末端较尖。上端的内上方有一光滑的关节面,下端的后面有一条沟。

表面结构(图 3-17):

上端——上端肥大,称腓骨头。头的内上方有一光滑的关节面,称腓骨头关节面。头下方较细,称腓骨颈。

骨体——呈三棱柱形,有内、外、后三个面,前、内、外 3 个缘。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体内侧近中点处,有开口向上的滋养孔。

下端——呈锥形向下的尖突,称外踝。外踝的内侧面有微凹的三角形关节面,称外踝关节面。外踝的后缘有一沟,称外踝沟。

主要体表标志:

腓骨头——在小腿外侧上端皮下摸到的膨大部分。

外踝——腓骨下端外侧隆凸易在皮下摸到。

(4)足 骨

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3 部分,共 26 块(图 3-18)。除跗骨属短骨外,其它均属长骨。

①跗 骨

共 7 块,均属短骨。

位 置 :位于足的后半部。

定位和区分左右侧 :7 块跗骨,分近侧和远侧二列:近侧列由后向前为跟骨、距骨、足舟骨;远侧列由内向外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骰骨。

表面结构(图 3-18):

距骨——位于胫、腓骨与跟骨之间,可分为头、颈、体 3 部。前端呈圆形的部分,称距骨头。距骨体上面有前宽后窄的滑车形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体两侧的关节面,分别称为内踝关节面和外踝关节面。体下面的关节面,称距骨下关节面。距骨体向后发出的骨突,称距骨后突。介于头与体之间的狭细部分,称距骨颈。

跟骨——位于距骨的下方。根据跟骨上面有一骨沟,前面有关节面,内侧面有一较大的骨突等形态特点,可区分左、右跟骨。跟骨上面、前面均有关节面,称为前、中、后关节面和骰关节面。跟骨后端粗糙并稍隆起,称跟结节。跟骨内侧面的内突承托距骨,故称载距突。

足舟骨——介于距骨头与 3 块楔骨之间,呈舟形。

楔骨——共 3 块,位于足舟骨与第 1、2 及第三跖骨之间,呈楔形。

骰骨——位于足的外侧,呈不规则的立方形。

主要体表标志:

跟结节——跟骨后部皮下易触摸到。

载距突——在足后部内侧的突起,内踝下方皮下易触摸到。

跗骨背面——除跟骨与距骨外,皮下易触摸到足舟骨、三块楔骨和骰骨的背面。

②跖 骨

共 5 块,均属长骨。

位 置 :位于跗骨与趾骨之间。

定位和区分左右侧 :5 块跖骨由内侧向外侧,分别称为第 1~5 跖骨。每块跖骨均分为底(近侧端)、头(远侧端)、体(头与底之间的部分)。第一跖骨短而粗。

表面结构(图 3-18):

图3-18 趾骨、跖骨、跗骨(上面)

跖骨头——跖骨前端,称为小头,有凸隆的关节面与第一趾骨底相关节。

跖骨体——头与底之间部分。

跖骨底——跖骨后端略膨大,呈楔形,称为底。底的后面与跗骨相关节。第五跖骨底的外侧有一骨突起,称第五跖骨粗隆。

主要体表标志:

跖骨背面——足背部皮下易摸到跖骨背面。

第五跖骨粗隆——在第五跖骨底外侧的骨突起,在皮下易触摸到。

③趾 骨

共 14 块,均属长骨。

位 置 :位于足的趾部。

定位和区分左右侧 :除 趾分为近节和远节二节趾骨以外,其余 4 趾均分为近节、中节和远节 3 节趾骨。每节趾骨都分为体、底(近侧端)和头(远侧端)3 部分。近节趾骨底的后面有卵圆形凹陷的关节面,中节趾骨的底有 2 个凹陷的关节面,远节趾骨的远侧端下面粗糙,称甲粗隆。

表面结构(图 3-18):

近节趾骨——最长。底的后面有卵圆形凹陷的关节面。体扁细,上面凸隆,下面凹陷。头有滑车状的关节面。

中节趾骨——短小。底有 2 个凹陷的关节面,头有滑车形的关节面。

远节趾骨——最小。底较宽,前端下面粗糙,称甲粗隆。

主要体表标志:

趾骨背面——在足的趾骨背侧面皮下可触摸到。

五、实验练习题

(一)如何辨别左、右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它们各自有哪些主要结构?

(二)下肢骨有哪些主要体表标志?

(三)联系功能比较上、下肢骨的主要区别。 3PgsSi0zcy7KJozHDQBVytZaL+9vkL5HmoAAjsBQmyP6X+2cYXcxVwuALjHrdI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