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姬嘉
一个女人的体育人生

姬嘉, 原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曾担任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中国射箭协会副主席、中国摔跤协会副主席、中国马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和中国奥委会常委。

1977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毕业后在西藏自治区体委业务处担任干事,曾任业务处副处长、群体处副处长;1986年破格提拔为西藏自治区体委副主任;1992年任西藏自治区体委党组副书记;1993年任西藏自治区体委主任,后任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任至2007年。曾作为唯一一名(除澳门香港外)省市自治区的行政官员代表参加了莫斯科第29届奥运会申办工作。

1977年,从北京体育学院毕业后的姬嘉,走进了体委机关的大门。从此,她用了30年的时间去参与西藏体育渐兴的发展:

1977年毕业后在西藏体委业务处担任干事;1978年任业务处、群体处副处长;1986年破格提拔为西藏体委副主任;1988年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培训一年后,于1992年任西藏体委党组副书记;1993年元月提拔为西藏体委主任,后任西藏体育局局长,任至2007年。曾担任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中国射箭协会副主席、中国摔跤协会副主席、中国马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和中国奥委会常委。曾作为唯一一名(除澳门香港外)省市自治区的行政官员代表参加了莫斯科第29届申奥。

每当谈起西藏体育的发展,姬嘉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西藏自治区体育工作者在被称为‘运动禁区’的世界屋脊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使西藏体育逐渐步入健康、科学的发展道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登山探险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今天西藏的江孜达玛节、林芝贡布节、珠峰文化节,都是形成西藏大体育文化中的品牌节目。它们的前身都是赛马、射箭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可否认,骑马、射箭、登山是高原人的骄傲。西藏的体育发展就是这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脚步。汉城奥运会时有个多吉秋云,亚特兰大时又有个丹真,倪国彬的射箭在全国也曾雄霸一时。西藏的体育发展就是这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脚步。从第一届到第九届全国运动会,西藏人都来了,但每次都给自己设立目标。八运会时的成绩还只得了28分,刚刚结束的九运会上已增长到62分。

“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回报你一片灿烂”,这似乎也是西藏体育人的信条。1999年应该是西藏体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已经举办了5届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终于到了第六届要在西藏拉萨开分会场了。“终于到了西藏人露脸的时候了”,姬嘉跟她的同事们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他们看来,这个机会实在是来之不易,这是西藏第一次走向申办的前台。

“很多人都担心高原缺氧会影响比赛成绩,可是我们用我们的努力最终打动了组织者”,回忆起那段申办的岁月,姬嘉至今都历历在目。为了这次盛会,拉萨早在3年前就开始了筹备工作。无论是在基础设置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是在大型活动、体育赛事宣传报道等方面协调运作、科学管理,可以说,姬嘉与她的团队们需要事无巨细,所有的事情都得考虑周全。为了成功举办这次盛会,西藏体育系统调配了公安、医院、印刷、食宿等2500名的工作人员齐聚“日光城”拉萨。可以说,这次民运会分赛场的举办对西藏民族体育的挖掘和发展起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作用。

那一年的春夏之交,西藏登山队的队员们从珠穆朗玛峰峰顶采回了火种,献给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召开。当年8月18日,民运会如期举行。在拉萨的分会场,马术、摔跤、射箭、打陀螺等比赛顺利进行着,大家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在这届运动会上,西藏拿了13块金牌,金牌、奖牌总数名列全国第一。成功的喜悦久违了!8月23日当晚,当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拉萨分赛场在《吉祥之夜》欢快、激昂的旋律中徐徐落下帷幕时,姬嘉跟她的团队们激动地抱在了一起。所有西藏体育人用热情奉献了上个世纪末的一场民族团结的盛会、体育比赛的盛会、传统文化的盛会。因为在姬嘉他们看来,由北京和拉萨分头举办主、分赛场民运会,使56个民族能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和天安门广场上,可以更好地展示民族政策和改革开放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体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手挽手奔向新世纪的豪情壮志,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运动会本身。同样,这场盛会同样也创造了西藏体育史和西藏大型活动史上许多项之“最”:参加项目最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最多,参加演出的演员(包括专业演员和业余演员)最多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东道主西藏队在分赛场中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共获得9金7银5铜的好成绩,这也是西藏历届民运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回忆起当时的日日夜夜,姬嘉此时依然记忆犹新,“当时前来观摩的安徽、山西、天津代表团的同志们都激动地跟我说:‘这真是一次民族交流,民族团结的融洽盛会。’”

2004年9月12日,西藏高原圣城拉萨迎来了“2004年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这是马拉松比赛第一次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举办。“记得在创办第一届西藏半程马拉松赛时,很多人都对它心生恐惧。由于西藏高原的独特地理位置,人们担心,这样的比赛除了当地藏人还有谁敢参加呢,比赛能组织起来吗?”姬嘉回忆道,“在我们坚定执著地开拓下,雪域高原的神秘和极限马拉松的魅力终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勇敢的人们,比赛得以成功创办。2000多名选手完成了第一次挑战自然和人类极限的创举,也翻开了高原体育史上的新篇章。”头顶碧空如洗的蓝天,在‘世界脊梁’奔跑,凝视雄壮的布达拉宫,掠过猎猎舞动的五彩经幡,与虔诚朝拜的信徒擦身而过……这次比赛成为西藏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如今,西藏马拉松对于长跑爱好者已经不再陌生,在成功举办5届后,比赛也越来越受到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国选手的关注。

可在姬嘉看来,西藏马拉松的意义当然远不只这些。随着青藏铁路的全面通车,中国内地与藏区的联系将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人会将关注的目光和参与的脚步转向西藏这片神奇的高原圣土。而西藏国际马拉松赛事正好以此为契机,挖掘并利用西藏独有的地理资源,培育和发展西藏体育产业,从而带动了体育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与开发。“我们有意将喜马拉雅山地区打造成马拉松运动的‘名片’”,姬嘉说,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城市马拉松、珠峰大本营马拉松、山间穿越马拉松等不同形式的挑战赛。同时加强与邻国尼泊尔、印度等国的赛事交流,除高原马拉松比赛之外,拉萨—加德满都汽车拉力赛、第三极圣湖高尔夫比赛等,“这些赛事的举办极大地提升西藏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将吸引海内外更多的体育爱好者来到西藏,参与更多的体育旅游运动。西藏今后必将会通过举办这样的国际赛事而走向世界。”

西藏体育事业是怎样前行着的,姬嘉也就是怎样用自己的岁月感受着这条道路的。从1993年机构改革后,由体委主任改称体育局长,姬嘉局长的称呼一叫就叫了19年;从1977年进西藏体委搞业务算起,姬嘉已经在这条战线上摸爬滚打近35年了;如果从更远的从前,1964年,西藏日喀则的一个初三女生进田径队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的比赛训练时开始,当年的女生至今已经历了48年的体育生涯。

当年,这个初三女生进了西藏田径队的理由很简单,为了去北京见毛主席。以为进了北京就会看见毛主席的愿望当然难以实现。没有见到毛主席,却永远地放弃了她喜爱的歌唱和扬琴。转眼,1986年,当时姬嘉是西藏体委群体处副处长,机关进行机构改革。通过民意测验姬嘉被破格提为体委副主任,成为1986年全国体育系统唯一正式任命的女主任。从此姬嘉成为了在体育岗位上一位重要的女领导干部。

2008年,一辈子的奥运心愿

“我现在总是想,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能有我们的藏族运动员站在竞技体育的领奖台上。到时我可能已不在这个位置上了,所以我总对年轻干部说,你们一定要把这个任务完成。我干了一辈子体育,到头还是想为体育事业做点什么,这也是我一辈子的心愿。对于一个女干部来说,成长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也应该为更多的妇女做出点什么。”这是姬嘉在2002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段话。

姬嘉的奥运情结多少也来自于2001年7月的莫斯科申奥行动。当时,她作为惟一一位特邀的地方代表参加了中国申奥代表团。至今她还记得团里每个人的渴望、激动和不安。她记得,当凤凰卫视的记者采访她,问她关于中国申奥国外达赖集团的藏族分裂分子的态度时,她侃侃而谈,化解了代表团最担心的话题。她记得,北京市市长刘淇的英语台词中有一句,“北京人为了迎接奥运都在学习英语,你们看我这市长的英语学得怎么样?”这是专家给支的一个高招。她记得,当萨马兰奇宣读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时,代表团成员欢呼、跳跃、拥作一团。那一天,她坐在第一排,那一刻,关于体育的骄傲,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全都涌上心头。

正如在场外静静地等待萨马兰奇最后的裁决,2008年的到来同样需要一段等待。姬嘉说,当时西藏体育系统打报告向有关部门“请战”,西藏登山队员将再上珠峰传递奥运史上不曾有过如此壮美的圣火。为了实现西藏运动员站在奥运竞技领奖台上的梦想,女子摔跤、投掷、中长跑等可以体现耐力和力量型有优势的项目一直都在紧张地训练着。所有的西藏体育人都守望着,守望着2008的奥运赛场。8月15日晚,西藏自治区马术队队员黄祖平亮相北京奥运会马术项目场地障碍赛,结束了西藏连续4届无人参加奥运会的历史。2008年的西藏体育迎来了激情的一年、自豪的一年,此时的姬嘉与所有的西藏体育人一道,终于尝到了圆梦的滋味。

姬嘉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成员访问莫斯科,她说,当时萨马兰奇先生希望我国选手参加2008年奥运会28个大项的全部赛事。西藏运动员也要为国争光。根据藏族选手耐力好、力量大的特点,我们侧重在马拉松、中长跑、投掷、摔跤、马术等项目上发现、培养后备人材。

“明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我们将力争拿到金牌”,“我们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能有西藏选手出现在赛场上、站在领奖台上”,姬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心十足地说。

谈到西藏的竞技体育,姬嘉局长说,历届的全国运动会、民族运动会、城运会、大运会、农运会、中学生运动会我们都积极参与。从目前来看,参加历届全国性运动会也是我们综合实力的体现,自治区人民政府也非常重视。历届比赛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金、银、铜牌都获得过,当然也离不开国家体育总局和兄弟省、市、自治区的支持。从现在来看,全运会夺奖牌、夺金牌我们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不过,十运会我们还是有几个重点。首先是马术,马术是我们的传统项目,也是西藏人民非常喜欢的项目,西藏马术队几乎在几届全运会上都得过牌,九运会没有拿到牌,但也拿了28分。现在我们把马术作为重点项目来抓,以西藏的经济条件讲,我们还是下了力气的。至于这一次十运会能不能夺牌,那也很难说,竞技体育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另外我们的女子摔跤选手在世界青年锦标赛上拿过亚军,也在国家队集训,是比较有希望的一名选手。还有一名女子柔道选手也夺过银牌,现在也是由国家队的教练一直带着,我们将与兄弟省协议计分,男子摔跤也有一定的潜力。这次十运会,我们将力争拿到金牌,拿不到金牌也要多拿点分。

对于当前正在繁荣起来的西藏体育,姬嘉局长自豪而充满信心。西藏体育在全国有过几个第一:1995年北京至拉萨女子摩托车拉力赛,是第一次摩托车编队行驶在青藏高原;2002年拉萨至加德满都汽车集结赛,是我国汽车运动第一次独立组织的跨国出境汽车赛;今年在拉萨组织的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又是第一次在高海拔举办的马拉松赛事。这些赛事的成功举办,表明西藏自治区有开展体育的市场基础、同时注重了地域特色。今后国际半程马拉松、汽车集结赛每年都要搞,今后要成为西藏体育的品牌赛事。姬嘉局长认为,西藏旅游、体育的资源非常丰富,今后将会逐步开发。

说起西藏的登山运动,更是在全国首屈一指。姬嘉局长介绍,西藏登山队的男、女队员曾多次作为国家队员或自己组队登上过珠峰,而1993年成立的中国西藏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已在11年中成功登上了13座高峰,2005年将攀登最后一座8000米以上高峰,在中国和世界登山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还有成立了5年的西藏登山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登山后备力量,正在形成登山产业,把我们登山运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使山区的老百姓得到实惠。现在我们西藏登山学校的知名度已经很高。姬嘉局长说,有这样的登山运动优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任务我们一定能完成好。如果通过登山从珠峰峰顶传递火炬,我们有最出色的登山运动员;如果以别的形式,我们也一定组织得很有特色。

谈到奥运会,姬嘉局长表达了西藏人民的心愿——我们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能有西藏选手出现在赛场上、站在领奖台上。我们现在体校已经有了一批运动员,有男子足球、女子足球、射箭、男女摔跤队员,还有中长跑、投掷队员,这是非常年轻的一批,也是很有希望的一批。

8000米,攀登世界的高度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上珠穆朗玛峰顶峰!”这是女登山家潘多在攀登珠峰时发下的誓言。1975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队的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潘多作为一面旗帜的时代过去后,中国的登山事业仍在前行着。曾任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的姬嘉说,“雪山是西藏人的灵魂,登山是西藏人的骄傲。”这位身材高挑、练过中长跑的藏族女性比一般人拥有更为果敢的品质,也比一般人更渴望干出一番事业,从而改变西藏体育落后的面貌,发展出藏族人特有的强项。而西藏登山队攀登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高峰计划,是向世人展示西藏体育进步的一个绝好舞台。

作为一名西藏人,姬嘉深刻理解攀登这14座高峰对于中国人、对于西藏的意义。14座山峰大多位于西藏,可惜一直还没有中国人能够成功站在这14座世界的巅峰之上。但是世界上已经有登山家成功的攀登上了这14座山峰。

1986年,意大利的梅斯纳尔第一个完成了地球上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攀登。这是他继喜马拉雅山脉攀登的先驱马洛里、第一个珠峰登顶的英雄希拉里之后,成为人类登山历史中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公众人物。梅斯纳尔的胜利,以及随后蜂拥而至的14座山峰攀登热潮,让西藏自治区体育局也不甘落后,决定展开自己的攀登计划。

姬嘉对于西藏登上队非常有信心。早在1960年和1975年,中国就成功地组织了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这些攀登队员绝大部分是藏族,而这也给西藏登山队储备了大量经验丰富、勇于攀登的人才。

1999年,在西藏体育局等多个单位的倡导下,奥索卡西藏登山学校正式开办。高山地区农牧民子弟走进了这座学堂,他们在学校受到攀登技术、英语甚至到北京学西餐烹调的训练,目标是把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的高山向导、联络官,成为中国的“夏尔巴人”。中国登山事业走向市场机制的前奏已经在这里响起。

1993年至2007年,西藏登山队组成的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的探险队,以团队形式完成了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宏伟计划,开创了世界登山史上以团队形式成功登顶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独立山峰的新纪录。时任西藏体育局局长的姬嘉更是与自己的母校北京体育大学密切合作,为母校输送了一批优秀的登山运动员。

2008年5月8日,作为西藏登山队的一名队员,同样也是北京体育大学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吉吉,与另外4名来自藏、汉两个民族的登山运动员经过6个小时的艰苦跋涉后成功地携带北京祥云火炬抵达珠峰顶峰,并最终在地球之巅点燃了奥运圣火!吉吉与她的队员们用汗水和努力诠释的不仅是几代中国登山人“攻坚克难、挑战极限、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的登山精神,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登山队员的风采和中国体育人的社会责任。所有来自汉、藏、回、土家等民族的队员们,更是用汗水和努力向世界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的伟大力量。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圣火在珠峰的传递也让全世界人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更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新生代的力量与激情。

珠穆朗玛峰、希夏邦玛峰、南迦巴瓦峰……一座座险拔俊峭的山峰记录了西藏登山队弘扬国威、振奋民族精神和超越自我的足迹。如今,西藏登山队正在使登山运动走下“神坛”,为国内业余登山爱好者服务,向他们提供教练、向导、协作和后勤等不同层次和要求的服务。在他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有登山梦想的人走向了雪山。

“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大多位于中国西藏境内,我想应该有中国人去完成这项壮举。”姬嘉如是说,这句话之后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14年间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对14座山峰探险队鼎力支持的巨大动力。最终的登顶成功,了却了每一位登山人心头的夙愿,也展现了整个团队的巨大力量。

当年,困扰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完成此项伟大壮举的是经费问题。西藏自治区体育局把最初的登山计划上报给自治区政府后,自治区政府表示同意并支持,唯一的要求是需要西藏登山队自筹经费,地方财政不再给钱。于是西藏体育局开始积极筹集款项,寻求合适的赞助商,并通过登山协会来筹集款项,“以登山养登山”,为西藏登山队向巅峰发起冲刺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这一切的努力都离不开身为体育局长的姬嘉的支持。

除却经费筹集压力之外,自治区体育局顶住了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或许会有人质疑:为什么要登山?花那么多的钱值得么?冒那么大的风险有意义么?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经费已经来之不易,为什么还要在登山上花费这么多呢?面对这些怀疑,姬嘉非常坦然。或许,在当年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这位刚毅的女性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当这项计划被政府批准之后,西藏登山队早已把它作为一项伟大的任务去完成。更为重要的是,当这项计划实施伊始,就已经在书写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因为西藏登山队是以团队的形式冲击14座山峰,征服14座山峰的名人殿里,将永远地写下这几位中国人的名字,而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将永远成为雪域高原上不变的传奇。

姬嘉在西藏登山队登顶的那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藏探险队昨天完成了登顶世界14座高峰的壮举,为北京奥运会献上了一份大礼。”

“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西藏探险队队员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创造了人类登山史上又一个奇迹。边巴扎西这位在2005年山难事故中受重伤的勇士,为了完成攀登14座高峰的愿望,不顾身体的残疾,不顾同事和领导的劝阻,用自己的毅力和精神,终于完成了使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姬嘉从心底赞扬西藏登山队。

“2005珠峰复测”的测量队员陈杰说起姬嘉时这样说道,“我与姬嘉局长很早就认识了,多年以前在西藏登山时西藏体育局给我了很大的帮助。我们在北京东三环一个叫秋叶的日餐馆里聚餐。在席间,姬嘉局长问到我,今年上半年怎么没有参加登山活动,真有些可惜。姬嘉和中登协的有关同志说中日女子联合登山队要在2005年联合攀登珠峰,欢迎我加盟队伍,了却心愿。我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去圆梦。”为了感谢红塔集团对珠峰高程测量的赞助及对西藏登山队的大力支持,西藏体育局局长姬嘉代表西藏登山队向红塔集团赠送了一块珍贵的“菊石”。菊石最早是在大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早期出现的,比恐龙的出现早1.7亿年。红塔集团再次为西藏登山队的设备更新提供了资助,同时也希望西藏登山队能在以后的日子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母亲的欣慰

像姬嘉一样在业务岗位上做一把手的女干部,在中国不多。她一直认为这些年她的成长道路走得很顺,这意味着她要在工作上付出更多。她的事业与家庭延续了那些不能兼顾的例子。她经常出差,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消磨在办公室以及来回奔波的车上。年幼的儿子,年迈的老母亲,都交给了保姆。不过这样的现实,她只能坦然面对。

2002年8月,81岁的老母亲重病住院,当时姬嘉又要赶着去北京出差,一面是病危的老母,一面是公务,可是姬嘉练考虑的时间都没有,毅然决然地赶到了飞机场。也许是老天也感动了,贡嘎机场连续的大雾使飞机压班了,攥着飞机票,姬嘉匆忙赶回医院的时候,老母亲见了她最后一面,然后闭上了眼睛。

姬嘉是母亲的独生女儿,阿丹是她惟一的儿子。由于姬嘉工作忙,阿丹从小能和母亲独处的时间就很少,成了外婆的“小皇帝”,受到了万般宠爱。做母亲的姬嘉为了让孩子受受苦,锻炼一下,在2002年的时候硬是“狠心”把十几岁的阿丹送去跟登山队员一起攀登海拔8000多米的卓奥友峰。大家都认为登山太危险,而这位母亲却跟她的孩子说:“登山这个苦你能吃,那其他什么苦你都能吃。”当人们对姬嘉讲起,孩子从海拔7000多米的营地下撤时,在雪山上连滚带爬,然后拍拍屁股,接着走时,姬嘉欣慰地说:“孩子长大了!” VWB3j3ZmMav3HM3WXoF4orYeJMjg0iCY98c+M9yEEP+fyaRhlVabgy3FxJtHZZ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