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身体内有206块骨。根据位置,骨可分为:颅骨(skull)、躯干骨(bones of trunk)和四肢骨(appendicular skeleton)等(图2-9)。
图2-9 人体的主要骨骼
颅骨包括脑颅骨、面颅骨和听小骨3部分。
脑颅骨(cerebral cranium)有8块:单一的额骨(frontal)、筛骨(ethmoid)、蝶骨(sphenoid)、枕骨(occipital),成对的颞骨(temporal bone)、顶骨(parietal bone)。
面颅骨(bones of facial cranium)有15块:单一的下颌骨(mandible)、犁骨(vomer)、舌骨(hyoid),成对的上颌骨(maxillary)、鼻骨(nasal bone)、泪骨(lacrimal bone)、腭骨(palatine bone)、颧骨(zygoma)、下鼻甲骨(inferior turbinate bone)。
听小骨(auditory ossicles)有6块:位于颞骨岩部内,两侧对称,自外向内依次为锤骨(malleus)、砧骨(incus)和镫骨(stapes)。
颅骨大部分以缝的形式相连结,小部分以软骨连结形式(如颅底骨)相连结,以关节形式连结的为颞下颌关节(图2-10)。新生儿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骨间存在结缔组织膜,如囟门。一般在生后两年内此结缔组织膜将骨化。
图2-10 颅骨的组成
躯干骨包括椎骨(24块)、骶骨(1块)、尾骨(1块)、肋骨(12对,24块)、胸骨(1块),共51块。
脊柱(vertebrae)是由椎骨、骶骨和尾骨组成,包括24块独立的椎骨(vertebrae)、1块骶骨(sacrum)、1块尾骨(coccyx)以及连结它们的23块椎间盘、关节和韧带装置构成。脊柱从上向下包括颈椎(cervical,C 1~7)、胸椎(thoracic vertebrae,T 1~12)、腰椎(lumbar vertebrae,L 1~5)、骶椎(sacral vertebra,S 1~5)、尾椎(coccygeal vertebra,Co 3~4,4~5)。其中内有椎孔连成的椎管,内藏脊髓,两侧各有23个椎间孔,脊神经由此通过(图2-11)。
图2-11 脊椎的形态与构成
从侧面观察脊柱,可见4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这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脊柱构成人体躯干的中轴和支柱,具有支持负重的功能,其正常弯曲可使身体总重心稍向后移,至人体中轴的垂线上,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人体直立和行走。脊柱的生理弯曲也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以传递压力,缓冲震动的作用。脊柱参与一些腔壁的构成,如椎管、胸腔、腹腔、盆腔,以容纳保护脊髓和内脏器官等。
每一椎骨都包括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两部分。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全部椎骨椎孔连续成椎管,容纳脊髓。两个相邻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在侧围成椎间孔,脊神经和血管由此通过。椎弓上有7个突起,即向后的1个棘突,向两侧的2个横突,向上1对突起为上关节突,向下的1对为下关节突。
椎骨间的连结包括椎间盘(相邻两椎体间的纤维软骨板)、椎间韧带(连结椎骨的结缔组织膜)、椎间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连结而成)。
肋骨(ribs)左右12对,其中1~7为真肋、8~10为假肋、11~12为浮肋。肋骨与肋软骨连结成肋。
肋骨与椎骨的连结:肋骨的后端与胸椎相连,构成两个关节,即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合称肋椎关节。肋前部围绕这个关节或升或降,胸廓随之扩大或缩小,产生呼吸。
肋与胸骨的连结:第1肋软骨与胸骨柄的肋切迹间构成软骨结合,第2~7肋软骨分别与胸骨构成胸肋关节;第8~10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在两侧形成肋弓;第11、12肋软骨游离,不和胸骨相连。
胸骨(sternum)包括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3部分,其中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为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图2-12)。
图2-12 胸廓的组成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骨、1块胸骨构成。胸廓围成胸腔,具有保护心肺及重要血管、神经及参与呼吸运动的功能。
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上肢骨连结亦是包括了上肢带骨间的连结和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上肢带骨包括锁骨(clavicle)、肩胛骨(scapula)。其中锁骨分胸骨端、肩峰端与锁骨体(呈“~”形弯曲)。肩胛骨呈三角形扁骨,贴于胸廓后外面。
肩胛骨下角对第7肋,在皮下可以触知,是测量胸围的骨性标志。肩胛骨的肩胛冈,其外侧端膨大且向上翘起,称为肩峰(acromion),是测量肩宽及上肢全长的骨性标志。
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humerus)、尺骨(ulna)、桡骨(radius)、腕骨(carpal bones)(单侧8块)、掌骨(metacarpal)(单侧5块)、指骨(phalanx)(单侧14块)(图2-13)。
肱骨为上臂骨;桡骨位于前臂外侧部;尺骨位于前臂内侧部;腕骨的近侧列(从桡侧→尺侧)包括舟骨(scaphoid)、月骨(lunate)、三角骨(triquetrum)和豆状骨(pisiform),远侧列(从桡侧→尺侧)包括大多角骨(trapezium)、小多角骨(trapizoid)、头状骨(capitate)和钩骨(hamate)。掌骨为5块小长骨,从拇指侧起依次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掌骨。指骨共14块,除拇指只有近节、远节两节指骨外,其余四指均有近节、中节和远节指骨。
(1)胸锁关节,关节囊坚韧,周围有韧带加固,为球窝关节,有3个运动轴,其外侧端可做上下、前后及回旋运动。
(2)肩锁关节,为微动关节,其主要作用是将锁骨与肩胛骨连结在一起。
(1)肩关节,为球窝关节,可绕3个轴运动。人体最灵活,但稳固性较差的关节。
(2)肘关节,包括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3个关节包在一个共同关节囊中,可独立运动,典型的复关节。
(3)前臂骨的连结包括桡尺近侧关节、桡尺远侧关节和前臂骨间膜。前两个关节在机能上是联合的,桡骨可绕垂直轴做旋前、旋后。
(4)手腕关节有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
(5)腕掌关节,为远侧列腕骨与5个掌骨底组成。
(6)掌指关节,同掌骨头和近节指骨构成共5个。
(7)指关节,共9个,为指骨间的连结。
图2-13 上肢骨的组成
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下肢骨连结亦包括下肢带骨间的连结和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下肢带骨(pelvic girdle)即髋骨(hip bone),为不规则骨。在幼年时髋骨包括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部分通过软骨连结而成,成年后通过骨性结合而成为一块骨。
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femur)、髌骨(patella)、胫骨(tibia)、腓骨(fibula)、跗骨(tarsals)、跖骨(metatarsals)、趾骨(phalanges of toes)(图2-14)。
其中股骨为大腿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约为1/4身高,分为股骨体及上端、下端。股骨头位于股骨最上端,与髋臼构成髋关节。股骨头下外为扼细的股骨颈。颈体延续处有两个较大的突起,一个在外侧上方,为大转子。可在体表触摸到,是测量下肢长(自由下肢长)的骨性标志。另一个在内侧下方偏后,为小转子。股骨下端有两个向后突出的膨大,分别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两个髁及其前方关节面与髌骨、胫骨形成膝关节。
髌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是人体最大的籽骨。髌骨的存在可加大股四头肌的力臂,为伸膝动作创造良好的力学条件。
胫骨位于小腿内侧,为典型的长骨。胫骨上端粗大,向两侧膨大形成内侧髁与外侧髁,与股骨内、外侧髁相对应,两髁上方有关节面,内、外侧髁关节面间有髁间隆起。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下端内侧向下突起形成内踝,下端外侧有与腓骨相连结的腓切迹,下端底部与内踝关节面连成一体,构成踝关节的主要部分。
腓骨位于小腿外侧,形态细长,内侧上方有腓骨头与胫骨的腓关节面相关节。腓骨下端为外踝。
跗骨单侧7块,包括跟骨、距骨、足舟骨、三块楔骨和骰骨,位于足的后半部,与上肢的腕骨相当。
跖骨单侧5块,与掌骨相似,为小型长骨。
趾骨单侧14块,类似于上肢的指骨。
图2-14 下肢骨的组成
1.骶髂关节有一系列韧带加强,亦是微动关节,活动范围很小。
2.耻骨联合由两侧的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连结而成,其上下前后均有韧带加固。耻骨下方与两耻骨支之间形成夹角,男性呈锐角,称为耻骨角,约70~75°;女性呈钝角,称为耻骨弓,约为90~100°。
在女性分娩时耻骨联合及两侧骶髂关节均出现轻度分离,使骨盆发生短暂性扩大,有利于胎儿的娩出。
3.骨盆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以及连结它们的关节、韧带构成。骨盆是区分男女骨骼的重要标志,男性骨盆高而狭窄;女性骨盆低而宽阔。骨盆的模拱形结构,能承受较大载荷,又可缓冲震动。骨盆同时也具有保护内脏、肌肉附着及女性生殖道等功能。
骨盆作为一个整体骨性结构可以腰骶关节和髋关节为支点,进行前倾、后倾、侧倾以及回旋、环转运动。以髋关节为支点时,骨盆可绕冠状轴做前倾与后倾运动,如体前屈与体后伸;绕矢状轴做侧倾运动,如体侧屈;绕垂直轴可做回旋运动,如上、下台阶动作。
4.髋关节由髋骨的髋臼和股骨头组成,为典型的球窝关节。可绕三个轴运动,完成屈伸、展收、回旋、水平屈伸和环转运动。由于其关节囊较厚且较多韧带原因,故髋关节坚固性大、灵活性小。
5.膝关节是人体中结构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下端关节面、胫骨上端关节面和髌骨关节面组成(图2-15)。其中膝关节的半月板位于胫骨内外侧髁(平台)上,包括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均为纤维软骨。其作用是使股骨髁和胫骨髁关节面相吻合;传递负荷,吸收震荡,保护骨关节面;增强润滑,减少摩擦;维护关节稳定及调节关节内压。膝关节屈曲、回旋再突然伸直,半月板易受挤压而损伤。
图2-15 膝关节的结构与组成
膝关节韧带较多,包括关节外韧带和关节内韧带,分别在不同部位对膝关节进行加固。关节外韧带有髌韧带、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腘斜韧带;关节内韧带有膝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
6.小腿骨的连结有胫腓关节(微动关节),小腿骨间膜相连和胫腓韧带联合。
7.足部关节包括踝关节(亦称距小腿关节或距上关节)、距跗关节(距下关节)、跟骰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趾关节等。此外,足的附骨与跖骨借助关节和韧带构成了足弓,包括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等,起保护足底血管和神经,支撑及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