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颅骨X线检查

一、颅骨X线检查摄影位置的选择

颅骨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彼此借缝或软骨牢固连结。颅骨可分为上部脑颅骨和下部面颅骨,二者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联机为其分界线。

头颅的摄影位置较多,介绍常用的几种摄影位置。如有需要显示个别部位的详细情况时,可选择其它位置以作补充。

1.正、侧位

为颅骨摄影的常规位置,以显示颅骨的概貌。凡疑有颅脑病变需摄头颅X线平片者,均应摄取正、侧两个位置,以便确定颅骨正常结构的变化、病变和颅内钙化灶的位置。侧位片还可观察颅底和蝶鞍的情况。

2.切线位

为后前位和侧位摄影的补充,可帮助明确病变累及颅板的情况、颅骨凹陷骨折的深度等。

3.颅底下上轴位或颌下顶位

此位置显示颅底的轴位影像,颞骨岩部、乳突、卵圆孔、棘孔、颧弓、枕骨大孔等结构均可显示。

4.头颅前后方向半轴位(汤氏位)

此位置显示完整的枕骨鳞部、顶骨后部、人字缝等结构,对检查枕骨和颞骨岩部等部位的病变很有价值。

5.副鼻窦后前37度位(瓦氏位)

此位置显示上颌窦、额窦和筛窦的前后位影像,但蝶窦不能显示。若观察上颌窦积液情况,应取头颅立位摄片。

二、正常头颅X线片的阅读

正常头颅的X线表现,因个体、年龄而异。

1.颅板

儿童颅板薄,成人较厚,枕骨粗隆处颅板最厚,颞骨鳞部最薄。颅顶骨可分三层:外板、内板、板障内、外板均为骨密质,呈高密度线形影,其间松质骨称为板障,密度较低。2~6岁的幼儿,可能只有一层,而不能分辨内板、外板与板障。2岁以下的婴儿可见未闭合的囟门。

2.颅缝和囟门

颅骨各骨之间相接处,形成颅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及人字缝。颅盖骨缝在内板和外板上的形态不同,位置亦稍差异。在外板呈锯齿形透亮影,在内板较平直可呈线状,两者所居位置可不一致,有时互不重合,分别成影,不能将内板呈直线状的颅缝误认为骨折线。约在30岁以后,这些颅缝开始闭合,先内板,后外板,最后完全闭合。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新生儿有六个囟,前囟在生后1~2岁时闭合,其余各囟都在生后不久闭合。后囟与人字缝间有时可见缝间骨,系正常变异,不要误为骨折。约5%的正常人,额缝可完全或部分地终生不闭合,应与额骨骨折相鉴别。

3.颅板压迹

(1)脑回压迹

脑回压迫颅骨内板而形成的局限性颅板变薄区,其间介以隆起的骨脊,压迹与大脑半球脑回的形态相应,隆起的骨脊也与脑沟的位置相应。X线片上,呈周界不甚分明的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一般多见于颞鳞和额顶骨的下方。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生长速度较颅骨为快,故脑回压迹影较多而深。

(2)脑膜中动脉压迹

这是脑膜中动脉搏动时对颅骨内板长期压迫所致,在脑膜血管压迹中最常见,并且具有较重要意义。此动脉经过棘孔进入颅中窝后,分成前后两支。在侧位片上呈条状透亮影,前支较清楚,居冠状缝稍后方,向后上行至颅顶中上部渐渐消失。后支较细小,横贯颞骨鳞部向后上斜行,常不易显示。一般在2~3岁后才能见到此压迹影,成年以后更为明显。

(3)板障静脉压迹

颅骨板障内有营养静脉,与颅内静脉支相通。这种静脉构成的压迹影较粗,呈不均匀弯曲的透亮条纹,轮廓不如动脉沟清楚,走行方向不规则,呈网状或树枝状透亮影,可以彼此吻合呈星状分布。多见于顶骨,其次为额骨和枕骨。

(4)蛛网膜粒压迹

呈颗粒状低密度影,位于额顶骨矢状缝两旁的区域内。有时较大,呈半圆形透亮影,很少超过离中线4厘米以外的地方,通常较对称。儿童很少出现,不要误为病变。

4.生理性钙斑

(1)松果体钙斑

松果体位于第三脑室后部,为中线器官。10岁前很少查出,成人钙化显影率约为40%,呈圆形或散在点状致密影。侧位上居颞骨岩部上后方,后前位上居中线,位置恒定。根据其移位元方向,可大致推测颅内占位性病变的部位。

(2)脉络膜钙化

由于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血管壁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退行性变后,钙盐的沉积所致。脉络膜钙化的大小、形状及密度极不一致,大多呈细小点状。显影率很低,不足0.5%。

(3)大脑镰钙斑

成人显影率约为10%,正位片上呈带状、三角形或菱形致密影,位于中线。侧位片,因钙斑薄而不能显影,但钙化浓密者,可显示为淡薄的片状影。

三、头颅病变的其它检查方法

头颅平片操作简单,比较经济,对头颅外伤、头颅先天畸形和颅骨疾病等的诊断最为适用,对颅内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是首选方法。在没有颅骨变化,或虽有变化但不能明确诊断时,则需依情况选用其他检查,如CT、MRI等检查方法。 p8qeBUJ3Bbbx2znHLrG7jmdJq+5sPgYH9q1VAOHkoLinNzj4/EN1fLLhNK1R14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