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脊柱的X线检查

一、脊柱摄影位置的选择

脊柱摄影位置,要根据临床需要来决定,X线检查主要是照片,常用的摄影位置如下。

1.脊柱正侧位

常规摄影一般采用正侧位,以显示脊柱较完整的概貌。在摄影时,应包括有特殊标志的椎体,以便识别椎序,如颈椎片应有第1、2胸椎或颅底,腰椎片需有第11、12胸椎或下部骶骨。

2.斜位

多用于检查颈椎的椎间孔,腰椎的椎弓峡部及上下关节突。

3.第1、2颈椎张口位

特别适用于观察两侧寰椎侧块与枢椎齿突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4.骶髂关节

观察骶髂关节的情况,需选用正位加角度投照,即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20度,经两侧髂前上棘联机中点射入胶片,才能更好地显示骶髂关节。另外,也可以加照骶髂关节斜位片。

强直性脊柱炎,多由骶髂关节开始逐渐向上方脊柱发展。但不少患者就诊时主诉为腰椎及骶骨部位皆疼痛,甚至只说是腰痛,若只摄腰椎正侧位片,往往易贻误病情。脊柱外伤骨折多见于第11、12胸椎及第1、2腰椎的压缩性骨折。为了避免误诊,应该加照胸腰段正侧位片。

二、脊柱特殊检查

1.椎体断层摄影

椎体较厚,如椎体内的破坏病变小于1厘米或直径虽超过椎体厚度的1/4而骨皮质尚完整时,若用X线平片检查,该破坏病变常被其周围正常结构所遮盖,可能看不出病变。而断层摄影却可能显示,甚至可以看出显著的改变。因此,断层摄影对发现椎体内早期骨质破坏,有其自身定的优势。

2.功能位摄影

适用于临床疑有滑移情况,而常规平片上未发现脊椎滑移的病例。此时,可取前屈及后伸姿势的功能位,各摄一侧位片进行观察。颈椎常摄前屈后伸功能位侧位片,观察椎体的稳定情况,也有人称此位置为颈椎过屈过伸侧位摄影。

3.造影检查

硬脊膜外造影,对诊断椎间盘后突症有一定帮助。

三、脊柱X线片的阅读

1.脊柱X线片的观察分析

(1)脊柱的曲度

成年人脊柱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脊柱曲度的异常,在X线正位片上表现为向左或向右的侧凸,在侧位片上表现为生理曲度的加大或减小甚至消失,有时与正常曲度呈相反方向。

(2)正位片

在正位片上,脊柱呈一直线,各椎体从颈椎至腰椎依次增大,纵行骨小梁比横行的骨小梁明显。椎体外为骨皮质,密度均匀,轮廓光滑。椎体两侧各有一横突影。椎体两侧缘的内侧各有一椭圆形环状致密影,为椎弓根横断面影像,称椎弓环。在椎弓根的上、下方分别为上、下关节突的影像,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由胸椎的冠状面渐变为腰椎的矢状面,在腰椎正位片上可见到其关节间隙。椎板由椎弓根向后内延续,于中线联合成棘突,投影于椎体中央的偏下方,呈尖端向上类三角形的线状致密影,大小与形状可有不同。第12胸椎以下,腰椎两旁各有一向外斜行的软组织影像,直达髂骨,为腰大肌影像。

(3)侧位片

可见椎体居前方,椎弓居后方。在椎体后面的椎管显示为纵行的半透明区。椎板位于椎弓根与棘突之间,胸椎棘突斜向后下方。腰椎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上、下关节突分别起于椎弓根与椎板连接处的上、下方的前方与后方,构成椎间关节,可保持脊柱的稳定。颈、胸椎关节突关节在侧位上显示清楚,关节间隙为匀称的半透明影。在此侧位片上,腰椎之椎间孔最大,易于观察。

(4)斜位片

在颈椎斜位摄影时,椎间孔表现最为清楚,呈卵圆形,上下径大,自第2颈椎至第5颈椎逐渐变小,再向下则略稍增大。椎间孔显著缩小或扩大,均为病理表现。腰椎斜位摄影是显示椎弓的关节间部和椎弓峡部的最佳摄影位置。关节间部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较窄细的部位,此处持久不骨化者也很常见,由软骨或纤维组织形成,若有断裂常为脊椎滑脱症的原因。腰椎关节突关节及椎弓,在斜位显示较为清楚。

(5)椎间隙

椎间隙为两个相邻椎体之间的透亮区,由软骨板、髄核及纤维环构成。脊柱各段椎间隙的高度不同,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成人颈及上胸段椎间隙最大平均高度为4~5毫米,下胸段6~8毫米,腰段10~12毫米。第5腰椎与骶骨的椎间隙,通常较窄,若无合并其它病理征象,则无临床意义。椎间隙变窄,常见于结核、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肿瘤一般不侵犯椎间盘,此点对鉴别诊断很有价值。椎间盘缺如,常见于椎体的先天性融合,以颈椎为多见。

(6)椎旁及椎前软组织

① 颈椎前软组织:由于咽喉和气管内气体的对比,颈前软组织的形态和厚度显示得较好。颈椎疾病可能使颈前软组织增厚或局部隆起,甚至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在第6颈椎处,咽后壁的厚度为1.3厘米。

② 胸椎旁胸膜反折线:在前后像上,胸椎左侧可见一密度增高影,与椎旁与胸椎平行,称椎旁线。这是左肺内缘后部胸膜反折的投影,其上界为第4胸椎,止于第10或第11胸椎。椎旁线可因脊柱的病变而出现分段性突出等改变,如椎旁寒性脓肿、脊椎骨肿瘤等,两侧软组织影同样清楚,对诊断有帮助。

(7)腰大肌

位于腰椎两旁,自上向外下斜行呈三角形,两侧对称。如一侧不清或外沿膨出者为不正常影像。椎旁脓肿可能使腰大肌膨隆。有时,在腰大肌外侧,可见腰方肌阴影。腰大肌或腰方肌外缘的脂肪线,可能与腰椎横突相重叠,不可误为骨折线。

(8)椎旁韧带

正常看不到,如有钙化则可以看到。

2.脊柱常见的发育畸形

脊柱的畸形较多,选择较常见的几种介绍如下。

(1)腰椎骶化

腰骶部为最易发生脊椎畸形的地方。第5腰椎骶化最为常见,这是因为腰5与骶1的异常融合,腰椎成为4块、骶椎6块,这种融合可能只限于横突部,也可能同时发生于横突及椎体。第5腰椎一侧或两侧横突增宽、增大,有时增宽增大的横突可能与骶骨上面相接形成假关节,其边缘有骨硬化,或与骶骨融合构成腰椎骶化。腰椎骶化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但若为单侧,由于脊柱运动不对称,常可能引起下腰痛或脊神经根刺激等症状。

(2)骶椎腰化

在临床上,此种畸形并不少见。第1骶椎和骶骨分开成为第六腰椎,它可能单独存在或合并其它先天异常,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腰部症状。

(3)脊柱裂

这是因为两侧椎板不联合,在椎弓中部形成的骨性缺损。腰骶部最常见,其次为颈椎。根据椎管内容物有无疝出,脊柱裂可分隐性和显性两个类型。

① 隐性脊柱裂,椎板缺损较小,缺损处有软骨或纤维组织充填,一般不引起症状。其外观正常,但有时可于局部发现色素沉着、脂肪瘤、皮肤陷窝和丛毛,偶尔在摄片时发现。侧位片往往不易显示,正位片显示椎弓中央有透亮裂隙,椎板部分或全部缺如。棘突变化较多,可完全缺如,亦可发育较小,游离在缺口内,称游离棘突。发育小的棘突可与上方过度发育的棘突融合,铡刀状的位于裂隙中央,称铡刀棘突。

② 显性脊柱裂较少见,可并发脊膜和脊膜脊髓膨出,以后者为多见。病变大多位于腰骶部,少数在颈部,于脊背部可见肿物。脊膜膨出大多没有神经系统症状,脊膜脊髓膨出常有下肢瘫痪和营养性溃疡、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4)脊椎融合

多发生于颈椎上段,一般累及2~3个脊椎,融合可发生于椎体或椎弓之间,或二者同时存在。融合后的椎体高度,一般等于这几个椎体高度加上其椎间盘厚度的总和。在骨性合并的两个椎体间,相当于椎间隙的部位变细,如黄蜂腰状,不同于其它病理性融合。单纯性脊椎融合多不引起临床症状。

(5)椎弓峡部断裂与脊椎滑脱症

关于椎弓峡部不连的原因尚未明确,学说较多:认为与产伤引起的椎板骨折有关;认为椎弓峡部不连接是原始骨化中心未融合的结果;认为发生于多次外伤之后,其发病机制与疲劳骨折相似。椎弓峡部不连在上、下关节突之间,只有累及两侧才能发生椎体向前滑脱。椎弓峡部不连随椎体向前滑动移位的有上关节突、椎弓根及横突,下关节突及棘突为固定部分。只有椎弓峡部不连而无椎体向前滑脱时称滑脱前期。单纯椎弓峡部不连可无临床症状,偶尔被发现,多见于第4~5腰椎,且多为双侧性。椎弓峡部裂隙是椎弓峡部不连的直接X线征象,裂隙边缘硬化、不规整。对确有椎弓峡部不连且有椎体向前滑动者,称为真性脊椎滑脱症;而对只有椎体向前滑动,但椎弓完整者,称之为假性滑脱或退行性脊椎滑脱症。假性脊椎滑脱症的发病多与后天因素有关。

四、脊柱划线及测量

1.寰枢关节测量

(1)开口前后位

①两侧寰椎侧块下关节面最外缘的连接称寰底线,于此线的中点做一垂线,称寰椎轴线。正常者,枢椎齿突中轴线与寰椎轴线相重叠。若齿突有左、右移位时,则可显示齿突中轴线与寰椎轴线发生偏移。齿突与寰椎侧块的距离两侧不等。但当头颅过度左右侧旋转或当颈部肌肉痉挛时,齿突可以侧移2~3毫米。

②寰枢外侧关节间隙两侧应相等,同侧关节面应互相平行。若发生齿突移位,则两侧关节间隙不等,同侧上下关节面亦不平行。

(2)寰枢正中关节间隙测量

即颈椎侧位片上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突前缘之关节间隙的宽度。此宽度增大为确诊寰枢椎脱位的可靠X线征像。如果成年人此宽度超过3毫米,儿童此宽度超过5毫米,即可诊断为寰枢椎脱位。为慎重起见,成人此关节间隙在2~3毫米之间,儿童此关节间隙在4~5毫米之间,应怀疑有脱位之可能或诊断为轻度半脱位。测量时宜将测量点统一确定在其间隙最下缘的相对两点上,即量其较窄处,以减少误差。

2.颈椎侧位各椎骨排列及与枕骨大孔之间正常序列关系

在颈椎侧位片上画三条线。

(1)在齿突的前面引一直线,此线向上延伸即与枕骨大孔的前缘相遇,向下在各椎体和椎间隙的前缘延伸至全部颈椎。

(2)由寰椎后弓的前缘引一直线,此线向上与枕骨大孔的后缘相遇,向下延伸经过各颈椎棘突和椎板结合处的投影,即全部颈椎棘突根部白线的联机,直到第7颈椎棘突的根部。

(3)沿颈椎体和椎间隙后缘联机,此线向上延至齿突后缘,向下到第7颈椎体后缘。

意义:正常情况下,以上三线互相平行且稍向前凸,呈一凸面向前的光滑弧度。当颈部向前屈曲时,颈椎的曲度即消失或减小,但这三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仍然保持不变。如某两椎体之间发生局限性偏移,则有一定的病理意义。

3.第5腰椎滑脱症测量

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在侧位片上将骶骨上面纵分为4等份。正常时第5腰椎后下缘与骶骨后上缘构成一连续的弧线。如有滑脱时,根据第5腰椎体向前滑动超过骶骨上面的1/4者、2/4者、3/4者,分别称为Ⅰ、Ⅱ、Ⅲ度滑脱。

五、脊柱正常X线所见认识不足易引起的误诊

1.在脊柱活动度最大部位胸腰段,侧位片上第12胸椎体及第1腰椎体有时可呈轻度楔形变。第5腰椎体侧位片上前部有时可较后缘高,不能误认为椎体压缩性骨折。

2.椎体永存骨骺,又称椎缘骨、椎前边缘体或椎角离断体。常见部位为椎体前上角,在侧位片上呈三角形骨块。正位片上因体积小,不易见到,若外伤后摄片发现,则颇似骨折。

3.棘突、横突和上下关节突的永存骨骺。在腰椎横突旁、上下关节突及棘突处,有时可见分离小骨,也是一种永存骨骺,均为正常变异,不可误认为骨折。有时可见短小的腰肋,与第1腰椎横突相关节。

4.腰椎上关节突底部,乳状突可肥大显影。斜向下外方,有时长达3~5毫米,在正位片上,从上关节突处斜向外下,与横突底部重叠。一般两侧对称,为正常所见。

5.枢椎齿突可与椎体不连合。有时第5腰椎椎弓峡部可不连合。由于不连的边缘光滑,又有骨皮质存在,以及没有移位,一般可与新鲜骨折鉴别。但是,如有外伤史又有临床症状时,鉴别是十分困难的。

6.髂腰韧带骨化,髂腰韧带强韧肥厚,由第5腰椎横突横行放散至髂棘的后上部。髂腰韧带骨化虽不常见,但偶尔亦可见到骨化,则一般是生理现象。可单侧或双侧骨化,有时可引起腰痛。

7.脊柱摄影应有重点。由于投影的关系,脊柱摄影时,需注明以哪个椎骨为中心,只有在照片中心的椎骨,影像才最清楚。位于照片边缘者,不但不清晰,影像也可能失真。

六、脊柱病变的检查方法的选择应用

关于脊柱病变的影像学检查,一般而言,X线平片多可解决诊断问题。CT、MRI检查费用高,可作为解决临床和X线诊断疑难病变的第二步检查方法。CT在显示椎体、附件、软组织、椎管内病变比较有优势,有助于明确椎管狭窄、椎间盘病变、椎管内占位病变、脊椎滑脱症、先天性异常等疾病。MRI在脊髓与椎间盘的显示上比CT更具有优越性。根据不同病变的具体情况,可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 9BmnjenhXe2iZWT34X0XjOTbrxFGPcC4KwiXdDQqKJ0gLq4didTJLvnOwcpwU4Q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