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的广泛性:排球运动的设备和规则比较简单,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进行活动。既可以进行激烈的比赛,也可以进行一般运动量的活动,它易于在群众中广泛开展。
(二)全面掌握攻防技术:排球比赛时,由于全场6名队员要进行轮转,并使球不停地在空中运行,因此要求每个参加者必须全面地掌握各项进攻与防守技术,并善于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
(三)全面的身体素质:排球比赛又是在快速的对抗中进行,球飞行的速度快,参加者精力要高度集中,随时进行准确判断,快速做出移动、倒地、滚翻、跳跃和各种击球动作,所以需要反应灵活,准确判断及良好的弹跳。
(四)发展身体素质,增进身体健康:排球运动能够发展力量、弹跳力、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五)有利于意志品质培养:排球比赛可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作风和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排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技术的全面性,激烈的对抗性,高度的技巧性,严密的集体性。
1891年美国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在春田学院发明了篮球运动,4年之后(1895年)离篮球发明地仅10英里之遥的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城,刚刚迈出大学校门才一年的春田学院毕业生威廉·摩根,担当起霍利奥克城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的工作。在工作中他发观,篮球运动对常坐办公室的人和年龄较大的人来说过于剧烈了,需要一项新的运动来满足他们既要活动出点汗,又要得到身心放松而不太累的需要。摩根这位詹姆斯·奈史密期的得意弟子,没有辜负人们和老师的希望,他根据人们的需要,在体育馆内挂上网球网子,用篮球胆在球网上空来回打。由9局组成,连胜3分为一局,双方上场人数不限,但须对等。这种运动形式取名为“小网子”。1896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指导大会在霍利奥克城举行了历史上最早的“小网子”比赛,两队各出5人,观看比赛的A·T·哈尔斯博上提议把“小网子”改为“空中飞球”(Volleyball),从此,排球——“空中飞球”开始起飞。
最初在排球上用的是篮球,但篮球打起来太重、太沉,打得人们手腕发疼,且易伤手指,篮球不行。摩根又试用足球,但足球也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摩根将篮球胆从球中取出,球胆充气后既轻又飘,打起来比篮球、足球好多了。但球胆又太轻,难以控制方向。摩根找到当时美国较大的一家体育用品公司,要求他们设计一种软牛皮包制的球,这种球既不伤手指,又不会一打就跑。就这样,这家公司按摩根的设计要求,做出了第一批排球。球重255~340克,圆周为63.5~68.6厘米。今天排球的重量大小就是据此演变而来。1897年美国首次公布的10条排球比赛规则中规定:球是一个外面包有皮套或帆布套,制成了类似现在的排球,球的圆周为63.5~68.6厘米,重340克。1947年国际排球联合会成立时颁布的第一本国际排球规划规定,排球重量为250~300克,圆周65~68.5厘米,气压为0.52~0.58公斤/平方厘米。此后,块皮缝合代替了皮套或布套,胶合技术代替了缝合技术,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排球。
250~300克的重量,0.52~0.58公斤/平方厘米的气压,使排球打起来手感沉重,比赛中由于球速快而中断甚多,尤其是垫球技术的出现,使手臂击球如同用手臂击石头一般。于是国际排联不断修改规则,减少球的气压,由原来0.52~0.58公斤/平方厘米减至0.48~0.52公斤/平方厘米,之后又于1982年1月起,改球重为260~280克,圆周为65~63厘米,气压0.40~0.45公斤/平方厘米。此后,这一个规定一直延用到1996年。然而,随着排球技术战术的发展,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排球比赛中的中断也随之增加,国际排联1995年的调查,排球比赛中死球时间占2/3。最受群众欢迎项目的排序为:足球、篮球、赛车、田径、滑雪、排球,排球仅名列第6。在国际排联规则委员会主席、北京体育大学马启伟教授的带领下,从1995年起开始实验研究不同气压的球对其飞行速度的影响及其在比赛中的适用效果。结果发现,当球压在0.30公斤/平方厘米时,相同击球条件下的球速最慢,队员手感最好。在世界男排强队比赛中,排球气压大于0.30公斤/平方厘米,防守成功率为54%,气压为0.30公斤/平方厘米,防守成功率为73%,这证明使用后者有利防守,死球率降低,比赛的精彩程度增加。1996年8月国际排联亚特兰大代表大会通过了对1997~2000年排球比赛规则的修订。1997年1月开始执行新规则。新规则规定:排球由柔软皮革制成外壳,内装橡皮或类似质料制成的球胆,重量260~280克,圆周65~67厘米,气压0.30~0.325公斤/平方厘米。
排球运动出现,通过教会的传播活动和美国军队的军事与战争活动,传到世界各国。排球传入亚洲较早,通过基督教青年会的传播:1900年传入印度、1905年传入中国,1908年传入日本,1910年传入菲律宾。1910年美国传教士布朗将排球运动介绍到菲律宾时,看到亚洲各国经常在室外进行排球运动,且人口众多,为让更多人参加排球运动,他介绍的是16人制的排球。1913年第1届远东运动会采用并传到亚洲各国,这样亚洲各国都经历了16人、12人、9人制的排球比赛过程,直到50年代才引进6人排球,至今在亚洲各国还能看到9人制排球。随着基督教青年会活动,排球于1900年传入加拿大,1905年传入古巴,1909年传入波多黎各,1912年传入乌拉圭,1917年传入巴西,开始作为消遣娱乐。直到1964年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排球才得到重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9年)排球列入美国军人训练计划,成千上万的排球和球网被送到美国军人手中。同时也作为礼品赠送给盟军的体育官员们。这样,排球随着美国军队的军事活动,传到欧洲大陆和地中海沿岸。1914年传入英国,1917年传入法国、意大利、俄国,1918年传入南斯拉夫,1919年传入捷克斯洛伐克、波兰,1922年传入德国。1919年美国分发16000只排球给他的部队与同盟军,这一行动大大刺激了排球在欧洲的开展。1925年苏共中央委员会批准排球为群众性体育项目,提出了“百万人排球运动”的号召,使排球很快地开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苏军士兵的影响,排球在东欧各国也开展起来。
1905年排球运动首先在广州南武中学和香港皇仁书院倡行,后来主要通过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留学生、外藉人士等的教学、游戏、训练班及表演等方式传播,排球运动逐步在我国部分城市的一些学校中开展起来。于是,“华利波”(Volleyball),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1913年5月第1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大会,原来没有设立排球项目,东道主为多拿金牌,在赛前才临时决定的。到了开幕式那一天只有菲律宾一个报名,于是动员中国参加。当时任中国总领队的美国人勃郎·格雷同意了菲律宾队的请求,从田径、足球队中临时选人,匆忙上阵,头顶脚踢,结果0:2的比局连输两场,这便是我国参加最早的国际排球比赛。1914年在北京举行的旧中国第2届全运会上,排球被列为男子正式比赛项目,并将“华利波”改称“队球”,取成队比赛之意。1921年1月中国广东省第8届运动会上第一次有女排比赛。1930年旧中国第4届全运会之前,经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研究,根据其球在空中被来回拍击和参加者成排站位两个特点,将“队球”改称“排球”,从此,排球这一名称和运动形式在我国传播开来,并沿用至今。
排球的比赛性质和它在世界各地的举行,以及世界性排球比赛的要求,促使了国际排球联合会的成立,1947年在巴黎召开了有17个国家排协代表参加的大会,正式成立国际排球联合会(FIVB)。法国人鲍尔·黎伯被选为主席任职到1984年。而后墨西哥人阿科斯塔当选为国际排联主席,任职至今。
国际排联于1949年在布拉格举办了第1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1952年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第1届女子排球锦标赛;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排球被接纳为奥运会项目;1965年在华沙举行第1届男子世界杯排球赛;1973年在乌拉圭举办第1届女子世界杯赛。至此,形成排球锦标赛、世界杯排球赛、奥运会排球赛三项健全的世界大赛制度,各项赛事每隔4年举行一届。此后,世界排球大赛系列中又增加了世界男、女青年锦标赛(1977年);世界男、女少年锦标赛(1989年);世界男排联赛(1990年)和世界女排大奖赛(1993年)。到1997年国际排联已成为拥有213个国家和地区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单项体育联合会之一,参加排球运动的人数已超过1亿5千万人,排球运动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仅次于足球的广为普及的运动项目,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为了推动排球运动进一步发展,1988年国际排联制定了《世界排球发展计划》:在世界各个地区建立20多个排球发展中心,发展娱乐性和健身性排球;向发展中国家赠送排球器材;向各国提供技术教材和录像资料等。1995年国际排联推出《世界排球2001计划》在各大洲各国树立排球为顶尖运动的形象,使排球成为观众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让排球引起电视网和各节目赞助商的兴趣,使排球管理机构成为现代商职业化的机构,使拥有高水平队的国家量不断增加。
1.采用6人制排球前的我国排球运动: 排球是1905年传入中国的。我国排球运动经历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的演变过程。1927年后采用9人制,在我国经历了24年之久。
2.6人制排球的推广和发展: 1950年7月在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次介绍了国际排联制定的6人制排球竞赛规则和方法。并于8月组成新中国的第一支男子排球队——中国大学生代表队,赴布拉格参加世界学生第2次代表大会的排球比赛。1951年5月在北京举行排球比赛大会,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全国性排球比赛。1956年排球列入大中学校教学大纲。1957年全国排球实行等级赛制度,分甲、乙级。1964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邀请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来我国访问,推广日本女排“三从一大”训练经验。1953年中国排球协会成立,现任主席是袁伟民。1954年1月11日国际排联正式接纳我国排协为正式会员,其后1956年我国男、女排参加世界锦标赛,男子获第9名、女子获第6名。十年动乱严重干扰了排球运动发展。1974年世界锦标赛我国男女队分别降至第15名和14名。
3.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1972年国内开始恢复体育比赛,同年举办了五项球类运动会,且召开了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明确训练指导思想,开始有计划每年组织集中冬训。1976年重新组建国家男女排球队。1977年世界杯比赛中女子获第4名,男子获第5名。1979年12月我国男女排球队第一次双双获得了亚洲锦标赛冠军,并取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但是由于我国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我国男、女排未能一显身手。1981年3月中国男女排球队再次双双获得世界杯亚洲预选赛的冠军。中国女排从此腾飞:1981年世界杯赛、1982年世界锦标赛、1984年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1986年世界锦标赛,创造了世界女子排球“五连冠”的新纪录。中国男排1977和1978年在世界杯、世锦赛中获得第5名和第7名。1981年11月再获世界杯第5名,第3次跃至亚洲冠军。
4.走出低谷,重振雄风: 1982年男排在世锦赛上仅获第7名、1984年奥运会获第8名、1986 年亚运会冠军、1989年亚洲锦标赛仅获第3名。女排也步入低谷:1988年兵败汉城奥运会,1989年世界杯、1990年世锦赛、1991年世界杯获两个第2名,一个第3名。1992年奥运会和1994年世锦赛上跌到第7名、第8名。1994年亚运会输给韩国名列第2,失去亚洲霸主的地位。1994年召开“国家男女排球队工作汇报暨重振排球雄风研讨会”。1995年女排夺取亚锦赛冠军,世界杯第2名,1996年奥运会第2名。1997年男排获亚洲锦标赛冠军。1997年排球管理中心成立,中国排球体制改革,在1998年亚运会上男女排球队双双获冠军,中国排球逐渐走出低谷。
从1949年第1届世界男排锦标赛,到1972年第20届奥运会排球赛,其间20多年由于国家和地区民族特色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技战术发展水平不同、认识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风格打法。
1. “力量排球”: 以前苏联、保加利亚、波兰男排为代表,他们身材高大,弹跳力强,以凶狠扣杀取胜。
2. “技巧排球”: 以捷克斯洛伐克男排为代表,他们善于用脑,轻打软吊以巧取胜。从1949年到1962年力量派和技巧派一时在世界大赛中出尽风头。
3. “高度排球”: 以前民主德国男排为代表,“二传球离地7~8米”,扣球手慢起高跳,以高度的保险性将球扣入对方。1964年以后,随着排球规则的修改,使扣球与拦网的空中之争日趋激烈,单纯依靠力量或技巧的进攻最后都归于失败,在1969年和1970年的世界大赛上,高度派以其高举高打,高拦高扣连获世界冠军。
4. “配合排球”: 以日本、中国男排为代表,主要依靠默契配合,集体智慧,快速善变来达到取胜的目的。1972年第20届奥运会上,日本男排打败了以高度排球称王的前民主德国队,获得冠军。亚洲男排第一次在世界性大赛中夺魁。由中国队创造,经日本队发展的“配合排球”首次登上世界排球运动的高峰。
在世界女排天地,以前苏联女排为代表的“进攻型打法”,注重进攻能力和力量,包揽50年代世界冠军,以日本女排为代表的“防守型打法”,以顽强的防守,出色的发球,在1962年打破了前苏联的垄断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以后,世界女排进入日苏对垒的时代,进攻型打法和防守型打法交替获胜。
1972年以后,世界各队开始学习日本打法,吸取快速的特点,改变原有那种重攻轻防,追求单一技巧或单凭力量与高度的打法,把高度、力量、技巧、速度、配合有机结合起来,欧亚不同的战术体系,在相互取长补短中逐渐融合。
男排: 首先是波兰队取得成功,他们战术多变,攻防结合的打法,连获1974年世界锦标赛和1976年奥运会冠军。随后前苏联、美国、意大利、巴西、荷兰队以基本扎实,战术多变,攻防全面,高快结合的特点在世界大赛中摘取金牌。
女排: 首先是韩国女排、古巴女排朝着这一目标冲击。随后是中国女排,以全攻全守、快速反击的独特打法,从1981年至1986年连续五次获得世界冠军。继中国女排后,俄罗斯、古巴、巴西等女排走的也是一条攻守兼备、高快结合的道路。
20世纪初期排球运动逐渐移到室外,由于它的运动量可大可小,参加人数可多可少,引起了男女老幼的喜爱。在海滨、游乐场、体育场到处都能见到排球。沙滩排球最早出现在20年代美国的加里福尼亚州,其在美国的开展比排球更为广泛,被视为美国排球的“国粹”。一到夏天,人们便涌向海滩,架起球网,在柔软的沙滩上,充足的阳光下,尽情地跳跃、滚翻、鱼跃。人们还把游泳、冲浪、打排球结合起来,享受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乐趣。此项运动逐渐风靡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沙滩排球的观赏性越来越强,参与人数呈几何数字增长,沙滩排球规则逐步建立,4人制、2人制代替了6人制,绳子代替划线,演变成一种竞技体育运动。1987年2月第1届世界沙滩排球锦标赛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南部的海滩举行,来自7个国家40名选手参加比赛,美国选手史密斯和斯多鲁斯夺冠军,获奖6000美元。1993年在国际奥委会第101次代表大会上,沙滩排球被确定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沙滩排球比赛,巴西选手包揽了金、银牌,澳大利亚获铜牌,美国队第4名。沙滩排球在我国开展较晚,上世纪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中国排球》杂志曾举办过几次民间的国内和国际沙滩排球邀请赛,有4人制也有2人制,可谓中国沙滩排球的初级阶段。1993年沙滩排球列入奥运会,中国排协从1994年开始举行全国沙滩排球比赛,1997年首次派队参加世界沙滩排球锦标赛。
妈妈排球开始于日本的名古屋,由参加者多为孩子的妈妈而得名,比赛分7个组别,采用淘汰制,得分不受发球限制,类似乒乓球比赛。1979年6月日本名古屋市妈妈队访问我国,介绍表演这种娱乐排球,上场有一位82岁已有6个孙子的妈妈。1987年5月上海举办全国首届妈妈排球邀请赛,当时有江苏、山东、上海、国家体委4支球队参赛。
小排球又被称为“迷你排球”(MIN.VOLLEYBALL)。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民主德国的教练员在开展儿童排球的活动中创造的“小排球”,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此后小排球运动在世界各国普遍得到开展。1975年在瑞典,1979年在意大利,1982年在阿根廷,相继召开了国际小排球讨论会。目前在意大利、德国、日本、墨西哥、匈牙利、美国、加拿大、中国和保加利亚等国都广泛开展了小排球运动。如今国际排联已把它和学校排球运动一起列入现代排球的发展规划之中,并设有专门小排球委员会分管这项少年儿童喜爱的活动。国际排联小排球委员会为了便于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和更广泛地开展9~12岁少年儿童的排球活动,1971年统一了小排球比赛的规则。
我国一直重视小排球活动,不少中小学有开展小排球活动的传统,小排球活动的开展给少年儿童带来了欢乐,少年儿童参加小排球活动,既能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又能培养对排球运动的兴趣,使少年儿童在参与小排球活动的过程中,养成团结互助的好习惯,培养勇敢和顽强的优良品质,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开展小排球活动,也有利于发现、培养和选择竞技排球运动的人才。
小排球活动比赛方法多样,规则也较灵活,国外的小排球活动和我国稍有不同。
①国际排联“迷你排球”委员会1971年制定9~12岁儿童排球比赛规则,其主要内容包括: 比赛场区长12米,宽4.5米,中间架设球网,球网高度男女均为2.10米。在距中线3米处设有扣球限制线,将球场区分前场区和后场区。 球的制作同一般排球,周长62厘米。 每队由3名比赛队员和2名替补队员组成。 发球时每队3名队员必须站在本场区内,其中2名在前场区,1名在后场区。比赛进行中后排队员不得在前场区扣球或试图扣球(低于球网上沿的球除外)。 获得发球权后,队员要按顺时针方向轮转位置,原前排右队员成后排队员,原后排队员成前排左队员; 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先得15分并超过对方2分的队胜一局,先胜两局的队为胜队。
②在我国,1973年由国家体委审定出版的9~12岁小排球规则,主要内容包括: 比赛场区长16米,宽8米。男女网高均为1.9米或2米(少年组男子2.24~2.30米,女子2.00~2.10米),距中线中心线2.5米处设有扣球限制线,将场地分为前场区和后场区。 正式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制,一般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先得11分并超过对方2分的队为胜一局,决胜局中任何一队先得6分时双方交换场区。 获得发球权后,队员要按顺时针方向轮转位置,轮转方法同6人制排球。 发球有两次机会,第一次失误,再可发一次。 球的制作同一般排球,球的周长59±1厘米,重量为210±10克(少年组周长61~64厘米,重量230~250克)。
墙排球是一种利用墙壁反弹作用的新型室内排球活动,近几年在美国比较流行,是一种娱乐性健身排球。具有墙球、排球、全角度台球,以及室内英式足球的特点,它也是锻炼人们思维的一种活动形式。墙排球是在一个长12.2米,宽6.1米,顶高6.1米的一座长方形的玻璃房间内,双方各上2名、3名或4名队员进行对抗的活动形式。墙排球的规则以6人制排球为基础,网高2米~2.5米,网长到墙球场的两侧。球重255~285克,比排球质地软,比篮球略微小一点。比赛中球过网前双方有3次击球的机会,常用传球、垫球和扣球技术。利用墙的反弹球可以通过侧面墙壁撞击进入对手的场地,可以使球上升,下落或旋转,比赛者可以运用对准墙角击球给对手制造麻烦。但一次击球连续撞击两面墙为失误,球撞天花板或底线墙为出界。
气排球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项群众性排球活动。1984年呼和浩特铁路局济宁分局为了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在没有规则限制的情况下,组织离退休职工用气球在排球场上打着玩。其后改用儿童软塑球,参照6人排球规则,制订了简单规则,将此运动称“气排球”。1991年在北京举行全国铁路老年体育工作会议,决定推广气排球,并编写了气排球竞赛规则(火车头老年体协主编),1992年3月在石家庄举行第一期气排球学习班,11月在武汉举行首届铁路老年人气排球比赛,1993年3月火车头老人气排球协会在北京成立,7月在齐齐哈尔和锦州举行第二届铁路老年人气排球比赛。气排球由软塑料制成,比赛用球100~150克,比普通排球轻100~150克。圆周79~85厘米,比普遍排球圆周长15~18厘米。比赛场地12米×6米,比普遍排球场的长宽各少6米和3米。比赛网高男子2米,女子1.8米。球的颜色为黄色,场区内距离中线2米处有一条进攻线,把场区分为前场区和后场区。比赛中有“一次发球得分轮转”(即发球得分后队员不得连续发球,应换下一人发球)的规定。进攻时,队员必须在距中线2米的进攻线后将高于球网上沿的球击入对方场区。
软式排球是日本排球协会于1988年2月推出的一种娱乐排球,球由柔软的橡胶制成,成人组用球重210±10克,周长78±1厘米;儿童组用球重150±5克,周长66±1厘米。场地13.4米×6.10米,网高2米,比赛时双方场上队员均为4人,并按年龄分组:金组为50岁以上,银组为40~49岁,铜组30~39岁。采用每球得分制最高分限为17分。我国从1999年全面推广软式排球,并于2002年制定软式排球规则。全国大中小学都普遍开展,软式排球已列入九年制中小学教学大纲,国家体育总局排管中心十分重视。1995年引入我国,同年4月在北京体育大学举办我国历史上首次软式排球比赛。1996年1月中国排协宣布大力推广软式排球。2000~2002年全国开展了155场软式排球比赛,举办了培训班,有36308人参加这些活动,这些活动得到北京永林公司赞助。
坐式排球是专为双下肢残疾人设计的一种坐在地面打排球的活动,比赛场地10米×6米,进攻线距中线2米,男子网高1.15米,女子网高1.05米,网宽0.8米。比赛采用6人制排球规则,只是增加了比赛中击球时击球队员臀部不得离开地面这一规定。1994年9月北京第6届远南伤残人运动会上我国首次举行了坐式排球比赛。之后在全国也相继举行过坐式排球比赛。
站式排球是为单下肢残疾的人设计的一种戴假肢站立而打的排球活动,比赛规则与6人制排球规则一样,只是要求参赛者必须有一假下肢。
盲人排球是为盲人专门设计的排球活动,排球中装有响铃,球飞行时或落地时会发出清脆的响铃声,以使盲人朋友玩耍。
雪地排球是在美国滑雪地开展的一项排球活动,人们在零下15摄氏度的高山雪地,头戴滑雪帽,脚穿滑雪鞋,衣着滑雪服,在雪地中竞赛,比赛采用3人制,每局7分球。
9人制排球自1927~1951年在我国流行24年之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到今天,我国的一些沿海地区,特别是一些“排球之乡”仍然有不少爱好者参加9人制排球活动。
比赛方法上,9人制排球比赛是双方各上场9名队员,在一个22米长、11米宽(女子18米长,9米宽)的场地上进行的集体攻防对抗。场上队员3排站立,一般头排中是二传手,头排左、右2名队员为快攻手和拦网手;二排中为快攻手,强攻手兼接应二传手,二排左、右2名队员一般为强攻手;后排的3名队员均为防守队员。比赛中,进攻主要采用快球掩护下的各种战术。防守一般采用3人集体拦网,二排中的队员跟进保护,后排3名队员防守。正式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制,比赛采用每球得分制,以某队先得21分并领先对方2分(如21:19、24∶22)为获胜,无最高分限。
主要规则:①场上队员的位置不轮转,也无固定位置,不分前后排,无位置错误,只按事先排的发球顺序依次发球,任何队员都可以在任何高度进行进攻性击球和拦网。②发球队员有两次机会,第一次发球失误,还可以再发球。③持球和连击尺度放宽,但不鼓励捞、捧、携带球等动作。④球网高度男子2.30米、女子2.10米,比赛场区内无中线和进攻线。
排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强,规则要求严,对运动员身体和技术要求高的竞赛项目。我国排球运动指导思想“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以攻为主,积极防守,发展高度,加强配合,实现快、狠、准、活”的打法。目前,我国每年都举行排球联赛、青年赛等。排球运动在浙江、福建、天津、上海、四川、江苏、云南、山东、河南、北京、辽宁、广东等地开展较为普及。当前排球运动总的发展趋势正朝着“身材高大,素质全面,技术全面,战术多变,队有特点,人有专长”的方向发展,男子平均身高在1.95米以上,弹跳摸高在3.5米以上,女子队平均身高在1.80米以上,弹跳摸高在3米以上。许多国家结合本国运动员的特点,摸索出了各自不同风格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