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竞技战术研究的现状(文献综述)

1.2.1 竞技战术研究的成果及趋势

多年来,国内外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竞赛学专家、学者对竞技战术理论曾作过相当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1 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的权威专家,如德国的哈雷、俄罗斯的马特维也夫 [5] 、乌克兰的普拉托洛夫 [6] ,我国田麦久 [7] 、过家兴 [8] 、徐本力 [9] 、董国珍 [10] 等人都在各自的训练学专著中认为,运动员(或运动队)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主要取决于自身所具有的竞技能力以及比赛时的发挥程度。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高低是由其形态、机能、协调、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因素所决定的。竞技战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见图 1。

图1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

(田麦久/姚家新/刘大庆/李晓惠,1995)

1.2.1.2 不同运动项目竞技战术的重要样

哈雷等人认为根据运动竞赛条件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可以将竞赛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如竞技型运动项目,即有对手直接影响的个人项目(自行车、竞走、长距离滑雪等);克服型运动项目,即无对手直接影响的个人项目(径赛、竞技体操、游泳和花样滑冰);格斗型运动项目,即二人对抗性项目(拳击、击剑、柔道、摔跤等)。在格斗型和竞技型运动项目中,竞技战术具有较高的有效值(Harre,1977,204;Martin,1979,224;Letzelter,1980,230 ~ 240)。 [11] 李安格等人则根据项群理论提出,对不同运动项目而言,战术的重要程度不同,见表 1。

表1 不同运动项目战术重要性的五级判别

(引自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P508)

1.2.1.3 竞技战术的分类研究

Martin(1979)与Matjewew(1981) [12] 、徐本力、刘建和 [13] 等人根据不同标准对战术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第一个分类标准是着眼于运动员在具体比赛中可能采取的解决问题措施的形式和特点。这样就有了三个术语的区别:个人战术、小组战术和全队战术。当前几乎大多数关于体育比赛方法论的经典论著都是以这种划分为基础的。

第二个分类标准,也是在体育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标准,即在观察运动员行为方式和选择动作方式时,从参赛各方的目的引伸而来,即射门、投篮得分或阻碍对手完成这些动作。与比赛行为的这两个意图相对应,可将战术划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

第三个分类标准,是根据竞技能力的表现特点,将战术划分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和心理战术。阵型战术是指集体项目中每个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相对的位置分工;体力分配战术是指通过体力的合理分配而夺取比赛胜利的战术行动,主要运用于体能类项目中,例如跳高比赛中的免跳战术、中长跑中的领先战术和跟跑战术等;心理战术则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措施,造成激励本方的竞技心理状态和破坏对手的参赛心理状态。如鼓舞本方士气的心理战术,干扰、影响对方的心理战术等等。

1.2.1.4 战术训练与战术意识

无论是在运动训练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过程中,战术意识已成为愈来愈多的人关注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张然在其《论战术意识》的专题论文中指出:“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发挥技术的过程中,支配自己行动的带有一定战术目的的意识,是运动员根据彼我双方的情况,正确地运用技术的能力,也是一个运动员是否成熟和有无经验的表现。” [14] 田麦久认为“运动员在比赛时运用战术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称其为战术意识,是运动员战术能力的心理学基础。” [15] 金学斌指出战术意识“是完成比赛任务的各种方法手段在运动员头脑里的反映,是运动员进行战术活动时自觉的心理活动。” [16] 他们都认为战术意识是战术能力的核心内容,加强战术意识的培养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坚还撰文论述了若干战术原则的理解与运用及运动员意识的培养问题。 [17]

1.2.1.5 结合具体运动项目的应用研究

由于运动竞赛项目的多样性,结合具体运动项目的竞技战术应用研究数量较多,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中文体育文献数据库以“战术”为关键词检索到的1248 篇文献中,经分类整理,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专门论述不同运动项目竞技战术问题的文章有 410 篇,项目分布见图 2。

图2 战术文献分类统计

(N= 1248,1989 ~ 1998)

注:其他项目指文献统计数在 5 篇以下的运动项目:拳击(5);自行车(4);速滑、冰球、羽毛球、橄榄球、曲棍球(3);柔道、举重(2);射击、门球、现代五项、体操、围棋(1)。

1.2.2 竞技战术研究的不足

在竞技运动和训练科学领域,尽管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竞技战术理论的研究还是落后于运动训练和竞赛实践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2.1 重视程度不及竞技能力的其他因素

当前,在整个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对战术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如对技术及其他竞技能力的探讨。对战术研究的不重视有其外在量的标志。国外有文献报道,在德国的训练学科研文章中,关于体能训练的文章与“战术训练”的文章二者的数量之比大约是 13 ∶ 1(Harre 1971,7.7 ∶ 1;Letzelter 1980,8.3 ∶ 1;Martin 1979,15.4 ∶ 1;Matureuew,10.7 ∶ 1;Weineok 1980,20 ∶ 1),见图 3。

图3 德国体育科研文献技术与战术文献比例图

在国内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以“技术”和“战术”为关键词在国家体委信息所中文体育文献数据库中得到数据分别为 4109篇和 1248 篇(1989 年至 1998 年);以tactics和skill为关键词在加拿大Sports Information Resource Center(SIRC)的文献数据库Sports Discus中得到的数据分别为 718 篇和 14365 篇(1973 年至 1998年),见图 4。

图4 技术与战术研究文献数量对比图

1.2.2.2 对理论研究重视不够

如图 2 所示,在国内检索到的 410 篇研究战术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某一具体运动项目的某一具体战术的论述及运用,停留在对竞技战术表面现象的感性认识或经验总结上,就战术而论战术,未上升到相应的理论高度。

而且,同时检索到的关于战术理论研究的文章仅有 28 篇。从对这 28 篇文献的进一步分析中还可以发现,当前关于竞技战术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和应用等方面,而对竞技战术本身的特点、规律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如对竞技战术的原理、原则的研究,竞技战术的谋略与范畴的研究均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

1.2.2.3 竞技战术研究本身概念、内容比较混乱

在竞技战术的研究领域,内容上的差异、概念的混乱和彼此矛盾都是显而易见的。德国学者洛克曾评价说:“从Mahlo(1965,1966)以来出版的一些比赛战术行为发展阶段的图式在基本结构和重要细节上都是自相矛盾的,它们大都不精确。” [18] 从我国众多学者对战术概念的多种定义也可以反映同样的问题(在后面讨论)。

1.2.2.4 缺乏多学科、综合性研究

在竞技战术研究的方法学方面,缺乏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未注意用上位学科和相邻学科如哲学、心理学、运筹学、决策论、系统论等学科来指导和帮助竞技战术的研究。这也是影响当前竞技战术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对竞技战术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对竞技战术的理论研究恰恰是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竞赛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既是本研究的选题依据之一。 UL6XwxK8NLlNjV9zG0Yyg2aNzVIHUys5o7jWiedRXYW8Si8j8rljZ0Ejo/mrmA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