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人类社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资源的合理利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追求人类社会长远目标的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可持续发展理论将资源的配置、利用与开发提到社会发展观的高度,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成为检验当代人类社会道德责任的试金石。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资源紧缺是长期制约我国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因此,合理利用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体育资源对于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资源是二者赖以存在的基础,为其他资源能量的充分释放创造了基础条件。
宏观层面配置是指总体体育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地区或部门,它主要通过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和布局的调整、体育市场的调控、体育投资渠道的拓宽等得以实现。宏观层面配置的目标在于使总体的体育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使之流向最适宜的地区和部门,以取得资源流向的最大效益。微观层面配置是指体育资源分配在既定的条件下,一个地区或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它主要通过调整经营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能、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等得以实现。微观层面配置的目标在于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使一定的投入能产生数量多、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产品,以取得资源利用的最大效能。
体育资源优化与整合的方式主要有:1)内涵优化与整合——对现有体育资源进行挖掘或重新组织与调配,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利用效益。内涵开发是以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创造新的内容为目标,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更具有积极的意义;2)外延优化与整合——采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以增加体育资源的种类与数量为主,来实现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外延优化与整合的同时,坚持内涵的优化与整合,是体育发展的关键。规模是发展的外延,效益和质量是发展的内涵,优化是实现二者统一的结合点。
根据体育资源的配置及优化整合方式,结合体育资源现状、规划与建设,构建体育资源优化平台的指导思想为“相对独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服务社会”。所谓“相对独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服务社会”指的是在现行行政体制下,体育资源的配置、管理等保持相对独立。而体育场地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则是共享资源,通过互补和共享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服务大社会,提升体育的社会功能,促进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体育资源与社会的共享,推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共同发展。
体育资源匮乏一直是我国体育资源配置中面临的带有基础性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物质资源虽然总量庞大,但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可真正利用的实际体育场地,人均面积不超过0.20 平方米。与此同时,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分布又存在严重偏颇,体育系统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仅占8%左右,67.17%的体育设施则集中在学校系统。此外,由于体制、观念等种种原因,我国体育物质资源的再生能力差,体育产品和各种资源要素没有纳入市场,使得资源投入和产出的双向驱动过程成为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单项流动过程。由于缺乏对体育产品多层次的后续开发,体育产品对资源的增值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全国各部门各行业各类体育场(馆)只有44.1%实现对社会的全部开放,21.3%实现部分开放,尚有34.6%未能向社会开放。体育物质资源总量庞大、人均不足、分布偏颇、利用率低、流通不畅、再生能力差已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在内涵优化与整合上首先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格局,突破资源配置的时空瓶颈。依托一个共同利益体,统筹协商和解决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使用管理等问题,在保证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础上,本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通互助、资源共享的原则,以促进广大市民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面向社会开放,为大社会服务,对大社会开放,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通过资源的流通和共享,提升资源的效益,把体育资源盘活做大,既可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也可缓解当前广大民众缺乏必要体育活动场所的现状,对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实现“全民健身工程”第2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内涵优化与整合的同时,体育资源还必须注重外延的优化与整合。外延优化与整合主要是指在利用体育资源的同时,要提升体育资源的再生能力,避免资源的利用成为单纯的资源消耗过程。依托体育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优势,积极开拓面向大社会的服务市场,通过开发健身娱乐市场、运动训练市场、运动技术市场、教练员市场、运动员市场、运动竞赛市场等,使体育资源的再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实现体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利用和再生的良性循环。
科学管理是推进体育资源优化与整合的关键,管理出活力,管理出效益。体育资源的管理可以借鉴现代的“公司化物业式”的管理模式,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全面实现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的智能化,实现管理与服务的规范化、现代化、社会化。体育场(馆)设施的分布、使用、消费,通过触摸式智能化计算机系统,使管理者、消费者一目了然,在“一卡通”的信息化管理下,实现资源的充分流通和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方便社会各阶层人员参加体育锻炼。
总之,打破校际壁垒,避免闲置浪费、条块分割,提升资源流动率和共享率,实现现代化、社会化的物业式管理是体育资源优化与整合及社会共享的保证。发展体育产业,拓宽体育市场,提升资源再生能力,避免资源浪费与资源不足并存,实现利用与再升二者间的统一是体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