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理论与模式内容。体育产业的发展对改善经济结构、刺激内需、调节控制消费、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都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国家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消费行为逐步提高,这必然要求体育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体育产业化便成为世界各国推进体育可持续发展所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在我国地区发展体育产业,试图推行平衡发展战略是不现实的,应首先致力于优势产业和重点地区的选择,并利用极化效应发展这些地区的体育产业,当该类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利用扩散效应辐射和带动周围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应明确以下几点:1)要根据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化选择体育产业发展的增长极;2)要依靠地区的民族特点和优势产业发挥增长极的带动作用;3)合理构建增长极体系,使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分层推进、层层发展;4)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对增长极应采取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确保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由于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形态,以及资金短缺等原因,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取向应为“非均衡协调发展”。集中创建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带动周边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将这些区域的相关产业及社会服务保障系统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这样布局既可避免出现区域间体育消费行为的差距,又可以较好地引导整个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将地区体育产业开发对外扩散沿一定的轴线和成束的相关设施渐进推移,构成点—轴状空间结构,并加强优势产业和重点区域的培育建设。
确立经济发达城市在体育产业开发中的“增长中心”地位,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城市的产业连动功能,挖掘城市人口密集、信息密集、产业集中,以及人均体育消费的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强化集聚功能,培植壮大经济发达城市的产业关联度,努力使这些城市成为辐射周边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连动轴,使它们能够尽快带动整个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明显出现了“东重西轻”的格局,这体现了东西部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背景,这种格局的出现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应依靠区位优势和产业带动优势,利用信息、政策、市场等优先条件发展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在此模式实施的基础上,关注县域体育产业的发展,落实贫困地区全民健身计划和学校体育以及社区体育的发展,依靠极点、轴线所扩散的产业带动力加强小城镇体育产业的开发,以之作为区域体育产业的网络结点,构织体育产业发展网络,为实施体育产业的网络开发做好准备。
根据各地区的社会形态和我国类型经济区(地带)规划特点,对体育产业发展进行三个地带的规划较为合理。这三个地带分别是:西部外向型产业带,市场潜力巨大,应充分发挥开放的边贸口岸等优势,利用周边国家体育产业开发相对滞后的特点,对体育产品的出口、技术转让、体育劳务市场的开发等合理规划,使之成为推动西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牵动力;中部外引内扩的优势产业带,发挥产业创新、产业转换,体育内部体制改革示范作用以及它们对该区域内体育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依靠地域特点和民族体育文化优势,在该区域内率先开发民族体育产业资源,使该区域成为具有综合性产业带和民族体育产业中心功能。东部产业牵引带,充分依靠我国中东部地区体育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的优势,带动该区域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积极进行资金、市场开发、人力资本的积累等方面寻求优势,培育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能力,使之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具备体育产业发展的自我调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