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湖南吉首大学 白晋湘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趋同化相互斗争的复杂态势,各种文化在精彩纷呈的同时也分别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考验。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条件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以西方文化为根基的奥林匹克文化,成为了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体。中华民族体育是在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产物,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化对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受到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冲击的同时,世界不同民族体育文化意识和形态的交融,也给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背景,促进了建设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自醒和自觉。

1. 中华民族传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背景

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事实。3千余年来,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希腊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始终深深影响着人类社会。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具特色的两种体育文化形态,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二者逐渐开始了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在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和维新思想的发展,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碰撞,产生冲突和融合。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差异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两者的起源的社会背景不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根基于中国5 千年农业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的孕育地黄河流域,这里平原辽阔、地大物博、人口集中。内陆性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农牧渔业并存的经济格局。交通的阻断,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匮乏,造成了华夏民族以我为中心的统一性意识与封闭性。在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人们凭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幻想,建立起了对天体地理、人事社会具有极大包容性的“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思想。并以从万物生长、人类繁衍等自然现象中得到的感悟,去体会这些朴素的辩证统一思想。而奥林匹克文化的发源地——地中海,岛屿星罗棋布,这里人口稠密、夏季少雨、农业落后,但矿藏丰富,加之绵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港口,特殊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古希腊农耕渔业混合的民族经济结构和以航海贸易为主的经济生存方式。岛屿的互不连续,海峡的阻隔,生产生活中人与大海的搏斗,构建了古希腊民族人与自然分立的哲学观。从而孕育了对抗性极强的奥林匹克竞技文化。

(2)两者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不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华民族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美、形体美、对抗美。

(3)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下体现的文化特征不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重在健身、养生,重在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而达到内在的精神修养,从而内外俱练,形神兼顾,身心合一。因此,中华民族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体育重在竞技,在体育竞技比赛中取胜对手,获取桂冠,赢得荣誉。因此奥林匹克竞技项目主要以田径、体操为主,比赛表现出激烈的对抗性。奥林匹克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因此,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清静淡泊、顺其自然的性格,和谐共处、融合化一的文化底蕴,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趣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

2.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碰撞融合的全球意识

文化不是一个个孤立存在的实体,必然会在一定时机和条件下,以双向多维的互动方式自我扩张和彼此接触,交流与融合的双方相互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分出谁是纯粹的主动传播者,谁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在双向的接触过程中,不同的文化通过互动的解读与诠释,不断地冲突、融合并改变着,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文化不是莱布尼兹式的“没有窗户的房子”,有机、动态、流变才是文化的基本特性,文化发展从一开始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话和互动,其移动与迁徙是双向多维的。

(1)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是畅通无阻的,不同性质的体育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时候,碰撞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体育文化的变迁。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认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认识两者是政治经济地理等生存环境差异下的矛盾存在。这种矛盾存在体现了人类体育文化的丰富和世界体育文化的非成熟发展状态。对于两者的这种对立统一,我们应认识其是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由于各层次发展水平不一,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会冲击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生激烈而全面的冲突。此时,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才能适应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矛盾冲突。有效利用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寻找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这将有利于消除或减少两者冲突所产生的负面因素,使其健康发展。

(2)应当承认两种文化存在重大差异的价值。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其特点是重集体、和谐、伦理;奥林匹克文化源于希腊西方文化,其特点是重个体、对抗、竞争、法治。两种文化的差异又造成体育思想、价值以及活动方式、手段的不同。这些都是一定的历史地理环境和国情决定的。我们既要尊重不同民族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同时要推动不同文化间的融合。这种交流与融合主要体现在交流的各方吸收对方精华,吸取对方的经验教训,互相补充。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有着对立统一,才有其交互影响的可能,这一东方与西方的体育文化对话可以丰富世界体育运动的手段与形式,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拓展人类体育功能结构的外延。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与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之后,由于其文化巨大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对立,显示出我国民族体育事业的相对滞后,为力争与西方体育文化平衡发展而找到了新的发展目标与动力。

3. 以 2008 年北京奥运为契机,促进多元文化的积极交流与融合

(1)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加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流。世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是各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并备受重视的若干竞技体育项目并不能代表全人类的整个体育。现代体育文化不仅要成为少数竞技运动员和多数观众的世界,而且要有更多的普通群众参与到体育健身和娱乐中去,应该注重区域性的民族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各国民族体育在发展中与国际体育相结合,妥善处理和继承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推动民族体育的先进性,才能为各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发展寻求到最佳途径。当今,亚洲等许多国家随着自身的经济实力的增强,已不再满足于在国际体坛上从源于西方的竞技项目中去获取奖牌,同时还想发掘自己的传统体育,把代表本民族文化的运动项目推向世界。如中国的划龙舟、日本的相扑、泰国的泰拳、沙特阿拉伯的骆驼大赛、西班牙的斗牛等,都是代表着各民族性格和气质的民族体育项目,都充分反映了传统文化给体育烙上的印记。

(2)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内在一致性与互补性为交流提供了条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促进世界民族体育“百花齐放”的同时,重视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互补。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与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是一致的。中华民族文化自老庄到孔孟,无论是道家抑或儒家均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是不谋而合的。道家老子认为,德是宇宙间一切具体事物所含有的特性,主张无为、静止,反对攻伐和不义的战争,渴求回归自然的美好社会。孔子主张礼乐仁义,对战争取反对态度,他所追求的美好的社会是没有战争的大同社会。奥林匹克运动最重要的原则,它的最基本的普遍价值,就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不论是种族的、宗教的、政治的、性别的。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社会,进而建立和平和更加美好的社会。这正是各种不同文化和文明,不论其源于何洲、何国,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奥林匹克运动突出“平等”、“和平”的理想与精神,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背景是一致的,在相互的交流与融合中能找到与自身文化的共鸣。

(3)奥林匹克文化自身的发展同样需要文化多元化。奥林匹克文化已发展成跨国度、跨民族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文化的碰撞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增添新的内容,不断的开拓创新,其中关键需要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顾拜旦倡导恢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就明确主张奥运会应该是普遍性的。但是囿于当时世界的经济社会条件,国际奥委会创始时仅有13 名参加者,主要来自欧洲,有一个来自美国,另一人来自新西兰。从参加者的文化背景、所提出的主张以及活动范围看,初创时期的国际奥委会显然具有欧洲文化的特性。但在以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它已发展成为当今无世界与伦比的最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1997 年,在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持的论坛上,明确反对将某种单一文化模式凌驾于别的文化模式之上;在2000 年的论坛上,论坛呼吁国际奥委会防止文化的单一化。接着,旨在推动改革的“国际奥委会2000委员会”强调指出,“对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强调普遍性并不意味划一标准的现代化或是文化上的单一化,更不是欧洲化或西方化。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更加多文化的和文化之间的。”从以上历程可以看出,奥林匹克文化多元化是逐步深化的,奥林匹克运动越来越成为世界各种不同文化间的纽带。

4. 从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审视和推进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

人类文化发展和演进有两条最根本的线索,一条是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一条是从民族向世界性拓展。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综观当代世界流行的竞技体育,从古希腊的传统竞技到欧美的球类运动,乃至日本的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无不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从民族向世界性拓展这样的发展和演进历程。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里,中华民族体育的研究更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中国,而应该具有全球性的宏观视野,要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中华民族体育对于整个人类发展的前瞻性意义,也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才能更好地拓展中华民族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一个高度上开展中华民族体育工作,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自信心的问题,二是具体方法的问题。

(1)关于自信心的问题。我们要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已经形成比其它领域更为明显的全球化态势的今天,我们更要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的一种理念。体育全球化并非单一化的现代竞技体育唯我独尊,而是多元体育文化的和平共处,共同构成世界体育文化的新体系。这既是世界各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也是各民族文化历史和文化意识的基本要求。特别是现代竞技体育广泛普及的今天,民族体育所发挥的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活动样式更能唤起人们的兴趣和热情。从太极拳和龙舟在世界的流行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2)关于具体方法问题。主要是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寻找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等现代体育的差异,分析各自发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历史背景,在发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特殊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与缺点,制定出民族体育文化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策略。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华民族体育走向现代化就是向现代体育学习,这与上述所讲的要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并不矛盾。既然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从民族向世界性拓展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演进的基本逻辑,那么,中华民族体育走向现代化就是一种趋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生存的经济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其自身也必然发生变化,抱残守缺和企图保持原汁原味都是不现实的。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现代体育发展到今天,固然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在中华民族体育还没有现代化的时候就开始反对现代化。在此前的研究中,既有想要拿民族体育文化来抵制现代体育,以致取代现代体育的观点,也有主张完全抛弃民族体育文化的虚无主义的观点,这些都不是发展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正确态度。 3zbe4MUpQT1Um0EdGihPIfQ6KElenOOG98Gjr5n8peKBqG7NaiIEI7NcMByenGa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