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学者对奥运会评估及其影响的研究甚少。毛利斯·罗奇(Maurice Roche)曾出书研究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国际盛事,他在1992年写道“赛事开始前修建的工程很少把赛后用途纳入考虑范畴”。在2002年瑞士洛桑举行的名为“1984年到2002年奥运会的遗产”的国际会议上及后来出版的会议录中,专家学者们呼吁关注并研究奥运会给主办城市带来的影响。
国际奥委会在此之前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2001 年,国际奥委会创立了“奥林匹克全球影响”项目,该项目运作周期为11年,即在奥运会主办城市选定前两年及到闭幕后两年收集奥运会对社会、环境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的信息。这一项目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国际奥委会协助把举办奥运会的经验从一个城市传授给另一个城市,使其能更好理解和管理未来的奥运会。
奥运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与持续性、可信度和评价息息相关。2002 年的洛桑会议上,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警告说,以奥运会之名修建的奢华建筑将成为“白象”(一种西方文化意象,象征价值不菲但难以供养的美好事物)但无任何长远价值。除此之外,注意力还应放在奥运会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相应机构的建立,以使奥运会的积极影响最大化,消极影响最小化。
在2000年出版的关于悉尼奥运会遗产的著作中,我写道,奥运会闭幕多年以后,它所产生直接的、间接的、预料到的、没有预料到的影响仍将显而易见。例如,在经历了1996年到1999年的建筑热(奥运会开幕前)之后,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将在2006 年到2008年再次出现一次大规模的建筑热潮(见下文)。作为对2001年和2002年奥林匹克公园使用状况不佳的补救措施,公园周围将建立永久居住区,发展商业。为保证悉尼奥运会遗产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积极而长期的,奥林匹克公园将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公园。作者一直在密切关注并将继续关注奥林匹克公园在近10年内的转变。
作为2000年奥运会的主要举行地点,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消耗了大量公共资源。在悉尼的奥运计划中,将改造霍姆布什湾,建设体育场地,并配以豪华设施。霍姆布什湾面积760亩,位于悉尼西部,是整个城市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的中心地带。这里是悉尼最需要世界一流的体育设施的地区。
霍姆布什湾包括一些残留林地和大片湿地,它是多种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鸟类的家园,也曾修建过军火库、屠宰场和砖瓦厂——荒废的采石场仍是千禧年公园(Millennium Park)的一大特色。20世纪60年代开始,霍姆布什湾成为倾倒未记录、未管制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的场所,包括有毒物质。霍姆布什湾逐渐荒废。
在20世纪70年代,霍姆布什湾被看作是更新的潜在场所后,国际体育中心、双世纪公园和一个私人开发的商业区“澳大利亚中心”在80 年代相继开业。悉尼赢得2000 年奥运会主办权后,霍姆布什湾加快了发展速度,很快便完成了原定30年完成的发展计划。
霍姆布什湾的改造和相关的“绿色奥运理念”前无古人,令悉尼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令人眼前一亮。这个理念发生在1995年国际奥委会把环境列为奥林匹克主义的第三个标志之前。1994年的利勒哈默尔冬奥会曾出现过许多环保举措,但悉尼的“绿色”承诺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能源,节约用水,最少化甚至杜绝废弃物,水回收再利用,交通,改善空气、水和土壤质量,保护文化和自然环境。悉尼申办奥运会,得到澳大利亚绿色和平组织的全程协助。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处处体现着环保精神,人造假山就是建立在处理过的垃圾之上。当时,专家认为与其大费周折地把垃圾移至它处,不如就地处理。于是,工作人员将垃圾加以处理,成为公园人造假山的根基。
在完成“一次深刻的面貌和象征重组”后,霍姆布什湾的“身份也被改变”。用奥运历史学家哈里·戈登(Harry Gordon)的话说,霍姆布什湾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的“丑陋废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棒的体育和工业园地之一”。地理学家凯文·顿(Kevin Dunn)和鲍林·麦克归尔克(Pauline McGuirk)说“霍姆布什湾的面貌变了”,从昔日的“一个肮脏、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变为“一个后工业、干净整洁、绿色的休闲和体育胜地”。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是当地最主要的奥运基础工程,最主要的奥运比赛场地,包括最大和最豪华的场地都修建在此。几乎毫无例外地,所有体育场地都是新建的,且豪华气派。悉尼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千禧公园和双世纪公园之间,包括大片湿地和休闲场所。除此之外,它还包括Newington的奥运村,奥运会结束后,那里的公寓和建筑吸引了大量居民,发展成为Newington的郊区地带。展览场地年度农业展的场所,位于火车站附近,也属于奥林匹克公园范围。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最急需体育设施的悉尼西部建设超大型运动场地。其次,修建动态康乐设施(自行车和步行)和被动式休闲的公用场地。再次,奥林匹克公园同时也是环保先锋。最后,奥林匹克公园也是文化活动举办的场所。
以上目标涵盖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三个方面:体育、文化和环保,也与国际奥委会关于花费巨大的奥运设施应在奥运会结束后服务人民的政策相符。
虽然2000年前政治人物、社区领导和悉尼人民对上述目标表现出巨大热情,奥运会闭幕后,他们很快便发现,没有具体计划促成它们的实现。除了举行大型体育赛事的少数时间,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大多数时候都门可罗雀,人们难以乘坐公共交通方式到达。有人评论说,奥林匹克公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鬼屋”,也有人形容它是“白象式荒地”。
由于2001年和2002年悉尼奥林匹克公园严重使用不足,公众开始担心它会为政府和纳税人带来财政负担。也有人表示,公众应当对奥林匹克公园有信心。曾导演悉尼奥运会开幕式的著名导演瑞克·伯奇(Ric Birch)表示,公园的建筑物本身并不能营造“气氛”和赢取公众好感。也就是说,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措施,吸引民众前来使用奥林匹克公园。
2003年橄榄球世界杯主要赛事的举办,是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命运的转折点。10 月和11月,7场橄榄球比赛举行,奥运体育馆再次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人群,恢复了生机。由于无需新建任何基础设施,世界橄榄球杯为公园带来巨额经济收益,为未来体育盛事在奥林匹克公园举办提供了可能和价值。除此之外,世界橄榄球杯中,悉尼人民重新走进奥林匹克公园,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由于奥林匹克公园前景的计划在奥运会闭幕9个月后才姗姗来迟,2001年7月1日,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处成立,其目标和《任务陈述》中道出了奥林匹克公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不够“活跃”,过多依赖“还未到账的资金”等。它也暗示,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的困境可能影响即将到来的2003 年选举,因为它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和纳税人)。悉尼奥运会的残局困难将降低政府在选举中的支持率。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处的目标:
在大都市悉尼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心;
发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和运动活动,增加经济收益;
在环境保护和城镇建设方面树立榜样;
促进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处的《任务陈述》包括以下内容: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是一个举办运动(专业和非专业)、休闲、教育和商业的特殊场所,它的一切均是为了群体利益。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处是它的发展和管理机构。
未来的发展和管理工作必须以以下原则为基础:在增加经济收入、减少财政依赖的同时,承担起保护奥运会遗产的责任,维护股东利益,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以及维持奥林匹克公园的高环保、高设计价值。
2002年5月31日,第一份总体规划草案出炉,确立了建设住宅区和发展商业的发展策略,救悉尼奥林匹克公园于困境之中。草案大胆承认,如果仅仅依赖体育和休闲收入,奥林匹克公园将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它建议,在火车站附近修建大型住宅楼区,形成一个可容纳1.5万居民的新城镇;与此同时,管理处也将采取措施,吸引中小办公室迁入公园,达到每日1.5万名上班族。
草案出炉后,奥林匹克公园的商业化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现有的Novotel和Ibis酒店,每日的入住率达到80%以上;到2008年,两座新酒店也将拔地而起:五星级的Sofitel酒店和budget Formula 1 酒店。更令人振奋的是,2006 年,澳大利亚联邦银行(the Commonwealth)宣布,约一半的职员将从市区迁往悉尼奥林匹克公园。银行首席执行官拉尔夫·诺里斯(Ralph Norris)表示,到2009年为止,将投资3亿澳元,在奥林匹克火车站附近修建3栋7层楼办公楼,“5000名职员将迁入奥林匹克公园”。这一举措,主要是因为把办公地址迁往郊区,可节省银行支付的租金成本。到2009 年,加上银行新迁入的5000名职员,每日出入奥林匹克公园的上班族将达到1.1万人。而这个数字,在2006年还只是6000人。
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处市场部主任马克·罗森伯格(Mark Rosenberg)认为,公园的商业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奥林匹克公园为数众多的世界级室内室外设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聚会、展览和会议。继1998年在悉尼商业中心区域修建的Darling Harbour之后,奥林匹克公园已发展成为悉尼第二大举办商业活动的场所;二是得益于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的独特地理位置。过去3年,公园所在的悉尼西部经济发展飞速。由于意识到自身的地理优势和对寻求健康工作环境的职员的吸引力后,奥林匹克公园的商业发展一路顺风。
至此,2001年和2002年的负面报道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2006 年媒体的一致好评。2006年8月27日,《星期日电讯报》发表以“奥林匹克公园的建筑热”为题目的文章,罗列了公园将新建的项目,包括3栋联邦银行大楼、两家酒店以及位于澳大利亚大道(城镇中心附近)的3栋20层共计679个单元的居民住宅楼。文章还披露了新建于奥林匹克大道的“饮食街”的细节,包括多家饭店、酒吧和商店。此外,许多居民也慕名前来,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尤其是在滨水地区修建私人住宅。罗森伯格表示,悉尼奥林匹克公园2006年到2008年的第二次建筑热潮将同1996年到1999年的首次建筑热一样壮观,尽管后者出现时,奥林匹克公园及附近的建筑活动已经是悉尼之最。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次建筑热,主要是由于体育、文化和环境的原因,而第二次建筑热,其动力更多的是商业和住宅用楼。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最初的奥林匹克诉求已经削弱,实用功效占了先锋?把奥林匹克公园发展成为多功能公园,是否会破坏奥运会遗产?
保护奥运会遗产和多功能公园之间可能出现矛盾,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悉尼奥运会遗产从未有过明确定义,因此我们很难说清楚,它是否会在奥林匹克公园的多功能发展过程中遭到破坏。建立银行、发展商业、修建永久居民住宅区是否有悖于体育、文化和环保的理想,这仍在争论之中。随着3万名长期人口的迁入,不仅更多悉尼人民将受益于奥林匹克公园的体育、娱乐和休闲设备,公园的交通条件也将随之改善。毫无疑问,创建多功能公园的努力,将造福更多普通民众,提升公园价值。至少,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将不会再面临诸如“奢华”、“白象”之类的批评。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处采取了相关措施,保护奥运会遗产,增强公园的象征意义。以下两个例子可以证明。
奥运会结束后,大锅炉离开位于奥运体育馆的高大底座,迁至附近的水溢公园(Overflow Park),成为一个人人皆可抚触的公共建筑。工作人员还对大锅炉进行了改造,水流从边缘倾泻而下,重现悉尼奥运会锅炉点燃仪式上的水火场景;它的底部还刻有所有残奥会奖牌获得者的名字。每逢悉尼奥运会纪念日和重要仪式,锅炉都会重新点燃。
2002年,悉尼奥运会闭幕两周年,530根刻有所有悉尼奥运会志愿者名字的柱子在奥运体育馆前广场上揭幕,形成另一道奥运遗产风景。
自2001年成立以来,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处开展了多个项目,增强公园的文化功能。它制定了“艺术和文化战略”,列出2005年到2015年间将在奥林匹克公园举办的文化盛事。Newington被列入遗产目录的建筑(建立在军火库遗址上)也将用于展览、表演场所和艺术家住宅。奥林匹克公园还成为一年一度的悉尼节的举办场所。
与此同时,日益增多的体育和环保教育活动也在进行之中。新南威尔士体育学院(New South Wales Institute of Sport)的800名运动员在奥林匹克公园参加训练,而澳大利亚体育学院(Australian College for Physical Education)正位于水上运动中心对面。2004年成立的澳大利亚体育知识(Sport Knowledge Australia)机构也开设体育科学、体育管理和教练课程,招收澳大利亚国内外的体育管理人员。
公用场地的建设工作也一刻不休地进行着。公园在沙岩地基上垒起18.5米高的平台,修建了长达55米的Brickpit Ring走道,游客可以在上面欣赏下面的独特美景。这条走道还在2006年为公园赢得国家基金奖(National Trust Award)。在2006 年竣工的Wentworth Common附近,是悉尼最昂贵的公共区域之一,可以休闲、野餐和举行典礼等。
虽然悉尼保护奥运遗产的计划姗姗来迟,但民众和政府均对之表现出极大热情。
2001年7月,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作为回应,6 个月后的2002 年2 月,悉尼-北京奥运秘书处(Sydney-Beijing Olympic Secretariat)成立。它隶属于新南威尔士州和地区发展部(Department of Stat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旨在协助澳大利亚企业在中国奥运市场上取得成功。由于囊括了包括桑迪·霍尔威(Sandy Hollway)和大卫·丘奇斯(David Churches)在内的悉尼奥运会主要人物,悉尼-北京奥运秘书处的工作十分出色。霍尔威和丘奇斯等人不间断地向未来奥运会和运动会的主办方传授悉尼奥运会的经验,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澳大利亚的奥运和体育出口业十分发达。悉尼奥运会闭幕后,澳大利亚仍继续在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亚运会、英联邦运动会及其它运动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澳大利亚奥运和体育出口业的发达程度和具体价值尚难以估量,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赢取奥运合同、提供奥运咨询和顾问方面,澳大利亚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成功。例如,澳大利亚取得了中国的合作,协助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上俱乐部和奥运村以及青岛航海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关于澳大利亚奥运和体育出口业的发展情况,我将在《澳大利亚的奥运商队》(副标题是《独一无二的奥运出口行业的建设与维持》)中详细评述。这个课题将在新南威尔士州州和地区发展部的协助下进行,相关著作将在2008年出版。
2001年以来,遗产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奥运圈广受关注的问题,其重要性在未来可能还会增加。国际奥委会鼓励说,城市应当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确立遗产目标,制订具体计划。遗产问题的重要性已经大大增加,各主办城市均严肃以待。国际奥委会强调,以奥运会之名建设、花费巨大的大型设施应当在奥运会闭幕后继续使用,发挥作用。这是保证奥运设施收益主办城市的全体人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也可以保证,即使在奥运会闭幕后多年,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的影响仍然是积极有利的。
从1993年取得奥运会主办权到2000年奥运会胜利闭幕,讨论奥运遗产处理问题的意义甚微。虽然主办者们都意识到妥善处理奥运遗产的重要性,但他们却没能在2000 年前制订出具体实施计划,也没有制订任何机构负责遗产处理工作。其结果是导致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在奥运会闭幕后的最初几年处境困难。
2000年奥运会结束后,悉尼的一个优秀特征表现在决策者的弹性和随机应变上,他们为2001年和2002年悉尼奥林匹克公园面临的难题找到了可行的解决办法。在我看来,与其把奥运场地作为“后备”资源,任其因使用不足而逐渐衰败,不如采取积极措施,令其长期服务公众。悉尼奥运会的组织者们还创造地利用了一些在当时看来并无多少潜力的新机遇,澳大利亚奥运出口业的成功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为其他奥运会主办城市树立了榜样。
已经有越来越多学者意识到,如何处理奥运遗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领域。从2006年到2010年,我计划完成悉尼奥运遗产的四个课题:第一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已经在2006年早期完成,我的著作《悲喜交加:2000年奥运会给悉尼留下了什么》已经由Walla Wall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姐妹篇——关于残奥会遗产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与Simon Darcy合作);第三个课题就是上文提到过的《澳大利亚的奥运商队》;第四个课题将在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处的协助下进行,着重研究奥林匹克公园的发展史,尤其是奥运会结束后的10年,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的发展及转变。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这项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其它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奥运遗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