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明以止,化成天下
——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北京大学体育部 张锐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奥运会已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国民综合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的考场。奥运就是一个舞台,一个展现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最好的舞台;奥运就是一个画卷,任凭中国的骄子们展现自己的情怀,任凭开放的中国述说自己引以为荣的中国的元素。

1. 了解无国界

1.1 中国印象

奥运来到了北京,也把世界的目光引向了中国。让世界了解北京,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明的五千年,从古至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7 年前,北京用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打动了所有人。7 年里,中国犹如地质运动中一座隆隆崛起的大山,释放的巨大能量让全球各地的人震惊。

2008年8月8日的北京,中国的首都举办全球瞩目的奥运盛会,来自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派出数以万计的记者。报道赛事之外,相当多记者将行走在中国首都的街巷、市井之间,从细节里构筑一个清晰的中国图像:传统的胡同、地道的小吃、吉祥的中国结、飞舞的中国印、金镶玉的奥运奖牌、高举的祥云火炬、俏皮的奥运福娃……中华文化古老的血脉,灵动地流淌其间。现代建筑的拔地而起,天安门广场西边的“巨蛋”、中轴线北端宏大的“鸟巢”和梦幻的“水立方”,以及即将落成的央视大楼,一切想象和未曾想象的,都以各种形象冲击人们的审美,带来观念的突破。

1.2 奥林匹克的无国界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奥运会是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大聚会,这四年一届的盛典,从某种意义上是将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面对面地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因此,不同文化的差异格外引人注目。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就有可能发生冲突。为了让人们摆脱各自的文化带来的种种偏见,奥林匹克运动强调友谊、团结、互相了解的氛围,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使人们跳出各自狭小的民族局限,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不同的神奇想像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对其他民族的尊敬,从而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让人们向自我身体的极限一次次地发起挑战,更让人们从运动中了解他人,提升自我,产生精神的飞跃。

奥运的精神是无国界的,所以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成为全球性的盛大联欢,人们在公平公开的比赛中,享受着超越人类,超越自我的挑战,也体会理解、友谊、沟通无国界的美好。对于我们来讲,举办奥运会是和世界文化交融互汇的一个过程,让大家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相互碰撞、相互寻找共同认可的东西。这是一种壮观的文明碰撞和融合,这也许是几百年甚至千年一遇的机会。在这种碰撞和融合中难免会有不解、误会甚至敌意,但谁都无法阻挡它的轨迹和趋势。

2. 奉献无止境

为了百年的奥运梦想,为了抹去曾经“东亚病夫”的阴影,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北京,了解中国,了解既以五千年文化为荣又渴望融入现代社会的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人民,在北京奥组委的引导下,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同心协力地为办好第一次的北京奥运会,而不懈努力着。

2.1 “天”变

据权威部门统计,北京的蓝天数量,从1998年的100天增加到2006年的241天,翻了一番多;2007年的蓝天数为246天,比2001年申奥成功当年提高了15.6%。(图1 ~图3)

图1 2000年~ 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图2 2000年~ 2007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图3 1998年~ 2007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天)

2.1.1 空气污染的担忧——在蓝天下烟消云散

“蓝天如洗,远山可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如此形容北京在第29届夏季奥运会期间的天气。奥运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官员、游客及新闻记者,在清新宜人的空气里,享受着在北京愉快而充实的生活。

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奥运田径比赛拉开帷幕后,法新社的一篇报道用“清新如画”形容北京的天气。路透社发表文章说:“北京在一片阳光明媚中苏醒。天高云淡的北京让很多欧洲游客想起地中海地区晴朗宜人的天气。”加拿大《温哥华太阳报》载文题为《不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文章,转述了获得女子马拉松冠军的罗马尼亚老将托梅斯库·迪塔的话:“我一点也没感觉到空气有问题。”文章说,在本届奥运会正式开赛之前,有关北京空气污染的各种传言在蔓延,人们担心中国无法顺利举办奥运会。“但是一个接一个,这些‘墙’就这么倒了,话题和担忧也在北京的蓝天下烟消云散。”

2.1.2 轻松呼吸让口罩无用武之地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前在一篇题为《晴空下,北京轻松呼吸》的报道中说:“美国铁人三项运动员朱莉·厄特尔和玛特·里德在奥运会开幕式的前一天抵达北京,北京的空气质量之好令她们大吃一惊。”文章还引用另外两位奥运会期间来北京的美国人凯茜·克利夫兰和斯科特·克利夫兰的话说:“这里的空气质量没有问题。我们之前想得很周到,还带来了口罩,但口罩到现在还没派上用场”。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吉纳·科拉塔是名慢跑爱好者,他说:“来到北京之前人们告诉他,如果在北京的户外跑步,衣服会因污染而变脏,他将呼吸困难、咳嗽并咳出黑痰。同时也看不到任何中国人跑步锻炼,或许他应该干脆放弃,改成在体育馆内的跑步机上跑步。事实证明这些说法都是无稽之谈。”科拉塔比较了北京和他所居住的城市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他说:“如果说有何差别的话,那就是在北京能跑得更快,因为这里的马路非常平坦。”

2.2 “地”变

承办奥运,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件盛事。难得的机遇,催生了舞动的北京:8000多个项目、9000多个工地、1 万多座塔吊、1.4 亿平方米建筑面积。时间之紧、工程之巨、压力之大,前所未有。2005年,北京奥运会各场馆建设全面开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中国速度”。2006年7月,丰台体育中心率先竣工,成为首个竣工的北京奥运会场馆。到2007年底,已有30 多个北京奥运会场馆落成并通过验收,并开始通过“好运北京”测试赛的检验。美轮美奂的“鸟巢”因同时拥有多个世界之最,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梦幻般的“水立方”散发出迷人的蓝色光芒。外形宛似巨龙的T3航站楼投入使用,为即将迎来奥运盛会的古都北京,开启了一个通向世界的新“国门”。

此外,北京的交通环境也在7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将公共交通定性为公益性事业,2007年投入近数十亿元对刷卡打2折、4折的低票价政策进行了补贴,地铁票价变为全网统一2元票价,这些低票价政策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公共交通的便利和实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也大大增强,2007年北京公交出行比例占出行总量的34.5%,首次超过了小汽车的出行比例。2001年,北京市区内只有地铁1号线和2号线,全长不过50多公里。因为有了奥运的契机,北京地铁的建设也以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地铁13号线、八通线、5号线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随着地铁10号线、机场线和奥运支线3条新地铁线7月中旬建成通车,奥运会前北京地铁总里程达到200公里,日客运量从之前的不足200万人次达到350多万人次。

800多年的建都史让北京显得格外的厚重、渊博,而现代化的建设让北京历久弥新。老字号云集的百年古都,同样拥有无可抵挡的勃勃生机。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包装,使北京集中西合璧之优势、古今之大成,栖身于国际化大都市之列。

2.3 “人变”

“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随着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不仅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连很多首都市民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北京人正在从小处改变,如今北京的“脏、吵、粗、俗、窘、泼”等行为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自觉排队、文明用语、友善微笑、不乱穿行马路、不随地吐痰,政府和社会大力倡导宣传奥运文明礼仪、剧院礼仪等常规。

除了举办城市居民的配合,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离不开志愿者的劳动和无私奉献。志愿者为运动员、官员和客人提供了各种服务,已经成为奥运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有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100万社会志愿者、20万拉拉队志愿者参与奥运志愿服务。2008 北京奥运会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推广志愿精神创造契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帮助,真心的关怀,赢得了大家衷心的赞誉。不仅成为了北京和中国的“外交家”,也成为推广志愿精神,尤其是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志愿精神的“外交家”。

中国是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和真诚心态看奥运、办奥运。我们在寻求让世界适应和接纳我们前,自己去首先适应和接纳世界。在举办奥运过程中,一旦“国际惯例”和“中国特色”发生碰撞甚至冲突,我们毅然选择服从前者,而不是“强行推销中国文化”。1964年东京奥运会,世界领略了寿司的美味;1988年首尔奥运会,四方宾朋留下了对泡菜的美好回味。以饮食为荣的中国却把2008 年北京奥运村的餐饮服务商交给了更深得国际口味的国际餐饮公司爱客玛承担,但在不久前奥运村测试中,来宾们依然在“亚洲风味”餐饮区看到了一个个卷好的“烤鸭卷”,以及排成了长队领取的运动员们。

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看到更多的中国现实:申办承诺被严格履行,奥运会举办惯例得到遵守,与奥运会惯例相悖的规定都要被废除或修改。为此中国承诺奥运会参加人员的注册卡可当作签证多次往返中国,修改了管理条例让外国记者在中国境内可以自由采访,兴奋剂检测中心是由一个国际团队来“接管”,奥运知识产权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国内极其紧俏的志愿者岗位、热门门票等都匀出相当一部分比例满足国外人士的需求。

3. 举国体制,精神飞跃

可以说,北京奥运会是一场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奉献的盛会,举国上下的关注与热情,从申奥成功的那天起便一直延续,中国的奥运是举国体制的。有外国媒体发问,北京这场举国奥运会,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是否值得?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奥运会对于中国的价值与意义。对于中国来说,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国际性的赛事,不仅仅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契机,更是一次让全体中国人认识自我,提升素养,挖掘民族精神的洗礼。

古老的中国拥有的是长久灿烂的文明,强大的国力,辉煌的盛世,而现代的中国在建国风风雨雨的50多年中却是走得步履不易,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让中国从一个发展中的贫困国家,一步步步入小康,经济上也一直保持着惊人高速的发展;政治上在一国两制的带领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外交上中国的国际地位更是节节提升。应该说,我们的国家正向着日益强盛的方向大步前进。但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快速发展下,仍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便是我们的国民素养、精神文明建设并不像中国的GDP一样每年势不可挡的前进。在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国人却忽视了对精神财富的重视。这种精神素养不单单是小处的文明礼让、社会公德,更是大处的民族凝聚力与宽容广阔的国际视野。奥运会的举办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精神建设的一大挑战与机遇。

3.1 多难可兴邦

在万众瞩目的2008奥运年,从1~8月,相比较前7年,这段时间,中国人走得并不轻松。尽管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已按时完工并检测合格,但北京以及中国所面临的影响奥运的危机事件却接踵而来。1月,百年难遇的特大雪灾让成千上万的人被困,无法回家过年,造成上亿的电信损失;2月开始的通货膨胀,使人们刚刚充盈的腰包严重缩水;3 月的西藏反动分子打砸抢引起全世界强烈关注;4月北京奥运会的全球火炬接力被强扣上政治问题,而受到个别西方国家及反动势力的阻挠;5 月的汶川地震,震动13 亿中国人的心;6月的南方洪水,绵延数省。但是,在不断地挑战面前,中国人没有后退,而是更加坚强的站了起来: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取暖;当主权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义无反顾;当震撼撕裂大地,我们开山辟路;当洪水冲垮家园,我们竭诚互助……天灾人祸让中国人学会直面苦难,让中国人更快更强地爆发出惊人的团结力量,让中国人重新审视自己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让中国人清醒地明辨政府的作为与判断外界报道的曲直。浩大的灾难没有挡住中国人坚定的步伐,多难兴邦的激励,使中国人更加渴望为世界呈现一次完美的奥运会。

3.2 奥运无政治

“大国办奥运,一定会出现政治争议,这是难以避免的”,美国奥委会主席、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尤伯罗斯以当年的亲身经历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历史传统、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等的差异,会产生“文明的冲突”。尽管有了“地球村”的概念,但各种文明之间并没有完全相互了解和尊重,文化上的见仁见智也造成秩序上的不平衡。恰恰是因为存在这种“文明的冲突”,人类才更需要有一柄利器,来打破误解的坚冰,实现文明的交融。而奥林匹克理想和奥运会正是这样一柄利器。奥林匹克理想和奥运会超越了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种族肤色和文化差异,构筑了“和平、团结、友谊、进步、和谐”的普世价值观,奥运会正是为了化解政治纷争而应运而生,如果再把政治绑到奥运会上,不仅背离了奥林匹克的宗旨,也使其丧失了“化干戈为玉帛”的独特功效。

尽管国际奥委会一再反复重申体育独立于政治之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奥林匹克运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奥运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奥运会上发生的一切在瞬间就会成为世界性的新闻,所以利用奥运这个大舞台,表达不同的价值观念、政治主张、意识形态、民族冲突成为了困扰奥运的一大问题。

本来无政治性的北京奥运也在一些外在负面声音的干扰下,沾染上政治争议。我们看到在传递人类和平圣火的过程中,境外敌对势力、藏独、疆独、法轮功分子利用全球关注的圣火传递活动,进行干扰和破坏。那些敌视并怀有政治目的人不愿看到筹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提升国际地位和声望,所以他们企图利用奥运这个世界都瞩目的盛会进行一些违背中国和世界人民意愿的活动,并利用歪曲的虚假信息,获取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界支持。一些被歪曲信息误导的国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便提出不参与政治的北京奥运会而进行抵制。

3.3 奥运精神——理性飞跃

这种国际社会不理解的声音让为北京奥运准备了许久的中国人民十分的伤心,但是开放中的中国并没有用同样过激的行为去表达自己的心情,而是以一种成熟理性的态度来面对世界,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迎接奥运,从而展示一个复兴的中华文明。中国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对世界人民说:“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应该去亲身的体验,近距离的观察,不要被片面之词蒙蔽,所以请到北京来,北京欢迎你!”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所做出的一系列恰当的危机处理手段,也让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对立场面缓和下来。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在中国遭遇建国来最大地震时,迅速、有效、透明的救灾行动,不仅感动全体国民,使大家团结在一起,抵抗天灾;也感动了世界,让世界人民尝试着了解中国。

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有外国媒体担心中国观众的爱国主义可能变为可怕的民族主义,但事实是,中国观众展示了良好的体育精神。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说:北京奥运会象征着一种视野的变化。中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并且开始重新争取“应得的”地位。儒教传统所强调的道德力量开始重新被提及,中国依靠道德榜样、礼仪规范和以德服人来赢得人心。新加坡《联合早报》19日刊发的题为《奥运会当告别中国百年悲情》的文章说,从为外国队的优秀表演喝彩和鼓掌,到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曾经想借奥运会要挟中国政府、但最终来参与奥运的一些西方领导人,“表明中国人正在超越百年民族悲情,开始具备一个正常大国国民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对中国的真正崛起,在国际舞台上担负大国责任具有深刻的意义”。

通过接触与交流,各国媒体看到了一个真实、现代化的中国。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评论说:“世界正把发展的中国置于显微镜下,一些人正寻觅其中丑陋的东西。这种寻觅的结果可能是准确的,但绝对是片面的。全面了解中国需要透过中国的社会和历史的全景专注于中国的过失,而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当经历了8月8~24日这短暂的16 天,中国人也承受住了在7 年筹办奥运的旅程中经历了种种磨砺和考验,中国的社会心理从躁动逐渐走向沉稳,从情绪化日益走向理性,一个泱泱大国所应具备的自信与包容逐渐在中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

最终,北京奥运会成为历史上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体育盛会,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6千余名运动员在16天里挑战极限、攀越新高,刷新了38 项世界纪录和85 项奥运会纪录。在北京奥运会的16天里,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奥运会成为一次令人难忘的高水平体育盛会。短短的16 天的时间里,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亲密接触,来自五大洲的不同文化交相辉映,整个世界共同度过了一段激动人心的美好时光。而现代中国则因相拥奥运圣火而具有更浓烈的开放特征,显示了一种源于自信而希望被世界文明所了解、所接受的诚意和底蕴。 St1FMs35mUBRMsCW3ooxjhH3OYO5DIjYRHVtQxD24szH4SCCxV/G/Qe3CF991Cz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