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社会视野中的奥林匹克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

北京体育大学 黄亚玲

有人说,一种文化有选择、为我所用地接受利用乃至发扬光大其它文化,表面上看并非是一种伟大、卓越的创造活动,也不能成为的文化的原创者,甚至被视为模仿,其实不然,文化需要碰撞和借鉴,只要假以时日,碰撞和借鉴也完全可能迸发出巨大的创造能量。东西方文化正经历着一个大规模融合的过程。

1. 东西文化异而互补

西方文明起源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古希腊。当时地中海沿岸诸多优良港湾都为当地的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市场经济逐渐发展了起来。与这种经济形态相适应,西方世界形成了强调竞争、自由、尊重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的文化特质。具体说来,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实现,崇尚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竞争、效率。西方文化把人看作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识的独立个体,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西方思维方式是直线性的、二元对立的。它注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自然界的奥秘,讲究在征服自然中得到人的利益,确立人的价值,可以说西方文化是由认识论辐射伦理观和人本观。在这种文化传统的指引下,西方国家创造了自然科学史上一个个里程碑,为人类科学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得以孕育成长,从而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迅猛提高和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但过分的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义务容易导致极端利己主义;过分强调征服自然,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经济实力、优胜劣汰而产生的科学主义、机械论世界观、拜金主义、过度竞争,也使西方国家社会问题丛生,矛盾冲突越演越烈。两次世界大战就是矛盾冲突的极端体现。它们不仅使西方近代以来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损耗殆尽,而且也使人们的精神灵魂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创伤。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到东方、中国来寻找拯救危机的“精神文明”,试图在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中获得医治创伤的良药。罗素就曾对儒家思想熏陶下的中国民族的精神生活极力褒奖,认为这是世界上唯一能于“艺术中求精妙,在生活中求合理”的民族。

东方文明起源于亚洲的辽阔大陆,对外交往相对困难。例如,中国北临西伯利亚,西接天山山脉,西南有喜马拉雅山,东面是太平洋。这些天然屏障都将中国限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空间内,与外界联系极为困难,仅有一条丝绸之路架起中外交往的桥梁。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商品经济很难发展起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只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才能满足农业经济对大范围水利灌溉和长期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中国文化形成了推崇集权专制、重视群体、强调个人的服从和义务承担的文化特质,形成了和谐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不利于人们形成自由、竞争和争取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因而进一步抑制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体说来,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由和谐伦理观辐射认识论和人本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圆形的,善于整体地考虑问题。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宗族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强调个人对群体的责任和义务。它把人看作是群体的分子,认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每个人的命运都跟群体息息相关。从个人来讲,中国文化视“修身为本”,把善、诚、义看作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从群体来讲,它注重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讲求伦理道德,尊卑有序,倡导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求和谐统一,从不以如何征服自然为出发点,而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观念。顾整体、求中庸、讲和谐的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以及对自然万物的尊重、承认和包容,通过沟通、协调而达到和谐共处、和中位育,正是全球化社会所必需的精神指针。但是,发展成熟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如:对权威的过分强调导致长期的“人治”和专制主义传统,缺乏法制和民主,缺乏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过分注重人际关系,使原本体现为奉献和给予的互动关系,更多的表现为牵制、依赖和索取;过分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使得个人的权利、尊严被忽视,个人的主体自觉性很难发挥;过分追求中庸、稳定,导致社会封闭,发展停滞,缺乏竞争意识和科学精神,最终造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

东西方文化虽然不是一条发展路线,但它们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偏重其中的哪一个都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为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的东西方文化终于有了真正相互融合的可能和必要。

2. 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文化是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窗口,文化交流是增进不同民族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隽永。从人类文明史和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既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文化发源地,同时在人类历史进步成长的过程中构成了充满活力的文化体系,并在世界的东方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向整个世界辐射出充满魅力的文明之光。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凝聚和发展的纽带,是华夏子孙世世代代倾心呵护和捍卫的精神家园。奥运会为展示和弘扬中国文化提供了广阔舞台。在筹办和举办过程中,中国吸引世界的瞩目,中国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以及包含其中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变法图强”、“和睦协调”等文化思想,将会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的领域传播,这对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千百年的心血结晶,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智慧和无可限量的创造才能。历经几千年演进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当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民族文化只有对外开放,置身于世界潮流中,接触、容纳、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增强自身发展的生命力。

奥林匹克诞生于西方,是一种典型的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奥林匹克运动的载体——奥运会在世界范围内举办过程中,在与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融合中使其变得更加具有世界性,成为跨文化、跨国度、跨民族的世界性文化盛典,并成为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西方文化能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趋近于二者平衡的中点,是人们所期待的最好结果。未来的世界文化的“重叠共识”应该是既崇尚竞争,又强调和谐;既尊重个体,又着眼于群体;既强调责任,又不忽视义务;既追求效率,又力争公平的新文化。它采取系统思考的方式,将全世界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理念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将极大地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丰富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作为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盛会,相比以前的文化自然渗透,奥林匹克文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因此,2008 北京奥运会中东西方文化将在交流和碰撞中互补和互动,大放异彩,最后实现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与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和中华文化和谐思想完美的结合,这无论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也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谐”思想,是可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互补,推动世界奥林匹克运动新的发展。在奥运的各项筹办工作中,弘扬和谐理念,突出中华民族鲜明的人文特色,让参与者充分感受和谐魅力,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互动交流。并通过人文奥运这个核心理念,进一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在奥运各种活动中,充分体现和谐的理念,将中华文化“和谐”的思想传递给全世界,让世界优秀文明融合到中华文化中来,实现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宏伟交汇,让中国文化为奥林匹克运动撰写新的历史篇章,为世界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文化做出新的阐释,为促进人类的和平、友爱、文明和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不可否认,不同人群在道德信条和实践上有着跨文化的相似性,即使并未发生过文化接触的不相邻地区,也有某种相似的社会准则。像奥林匹克鼓舞人们“通过没有任何歧视的,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理解的体育活动来促进和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和平等的社会而努力奋斗”。奥林匹克运动促进社会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形成现代社会新的价值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提倡的。这些所体现的维护人类群体共同生存条件的价值原则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随着人的自我意识觉醒而产生的权利要求同样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这是关系到实现人的本质和尊严而产生的权利,如奥林匹克运动倡导“公平竞争”、“人人平等”、“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在于参与”,这是渗透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最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理想中最为朴素的思想之一。因此,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使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处世之道,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树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念。这种观念与我国追求的和谐社会,反对特权,建立和平、稳定、公平、平等的社会的价值主旨一脉相承。因此,可以认定,无论是社会提倡的准则还是由人权概念来伸张的个人基本权利,奥林匹克运动具有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

3. 体育文化内容和形式有别,追求的目标一致

当我们考察人类发展史会看到,世界上有多种文化,这些文化有的差别很大,而有的比较接近,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社会文化之间也有差异。奥林匹克与东方体育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3.1 体育形态

养生保健术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大河流域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习惯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素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因此,太极拳、导引、气功等形式的体育就成为一种与人的需要相吻合的文化选择。西方注重竞技性、对抗性的体育形式。源于古希腊的体育,以身为本,重身体的形态、力量和美感。这种竞技体育形式后来又经历工业革命、市场经济从思想、制度、活动内容及方式的补充、完善以及改造,形成一种完全与西方价值观念吻合的体育文化形态——竞技体育。

3.2 体育的价值观念

东方体育强调“整体本位”,强调个人对家族、民族和国家的义务与责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可以看出,“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观念渗透到民族的骨子里,体育领域中的责任观念逐渐发展成为“为祖国争光”的主流价值观。西方提倡“个人本位”,个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和本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要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提倡在体育中张扬个性,争金牌,争名次,追求个人的利益。

3.3 体育文化遵从的道德性

东方体育文化把体育运动被赋予的伦理道德视为重点,而对身体美较为忽略。东方体育文化强调的是在运动中修身养性,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炼,即“德行的修炼”,同时,在体育中视人的精、气、神是德行的表现形式之一。而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勇敢、竞争、自由、平等、节制和谨慎”的道德原则。“勇敢、竞争、自由、平等”的对象都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大,是一种典型的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因此,在西方人发明的体育运动项目中竞争好胜,崇拜英雄,重力轻神表现的极其明显。

3.4 体育文化的科学支撑

东方体育文化依靠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传统科学的支撑,而传统科学在量化的把握上与西方的现代科学有一定的差距,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主观判断。因此,体悟或直觉判断,使东方体育有较大的模糊性,难以分析和量化。西方体育文化以现代科学为基础,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等自然科学的原理揭示了体育作用于人所产生的人体量与质的改变。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认识并诠释了体育对人对社会的价值。现代科学重分析、重理论、重量化的本质特征,使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价值得到现代科学的充分验证,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3.5 体育文化的规则制度

东方体育由于受非法制文化的影响,缺乏规范和制度。目前,多数传统体育项目处于自觉或半自觉的传播和传承状态,尤其是向世界各国传播,其规则和制度还不健全。西方体育文化由于其制度和法律完善,体育比赛的规则以及场地、器材、设备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3.6 体育文化的命名

东方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仿生性,其体育动作多而繁杂,生动鲜明,便于本民族理解和流传。例如,武术的命名有:猴拳、螳螂拳、醉拳、五禽戏等。西方体育文化以人为主体,仿生性项目和动作少,因而,体育项目的命名直截了当,少有让人想象去理解的运动项目名称。篮球、足球、手球等项目观其名而知其义,一目了然。

3.7 体育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东方体育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并用“天人合一”的观念解释社会伦理问题,以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体育强调“天人分离”,把自然界作为人认识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给了古代人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他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去改造环境,与自然斗争。同时,这种精神力量也决定了古代希腊人对待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取向。

3.8 局部与整体的把握

东方体育文化追求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人的整体性、综合性为养生健身的出发点与归宿。西方体育文化追求分而治之,以不同的部位,如上肢、下肢、腰背部、腹部等;以不同的素质,如耐力、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爆发力、速度耐力等;不同的供能方式,如有氧供能、无氧供能、有氧无氧混合供能等,用分解的形式实现人对体育目标的追求。

体育文化的东西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其产生有诸多复杂的社会原因。不可否认,体育文化作为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互动的产物,差异与群体在社会环境适应中面临的问题不无关系。

不论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多少差别,理念有多么的不同,但追求人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特别是西方体育文化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不断反思割裂“灵”与“肉”、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分追求体育商业化带来的弊端,不断调整奥林匹克的发展方向。今天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传统体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NsRu5zUNtYgwaqxgggNTYnuHg0Pva7S89XY1cusiTl4dgDlODo/Yldh/oPQwoaY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