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专题一
现代推铅球技术发展与演变的基本动因

一、引 言

追溯铅球技术的发展史,可知20世纪70年代前基本上呈仿效与改进并存的单极化发展趋势,其模式大体遵循:最初级技术垫步投→侧向滑步投→半背向滑步投→背向滑步投→背向滑步转体投。70 年代后则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基本表现为三极类型:(1)背向滑步推铅球;(2)背向滑步短长步推铅球;(3)旋转推铅球。它们的特点不同,但均创造了22米以上的优异成绩。目前,采用哪种技术类型好,在我国已经有不少争论与探讨。我们认为,我国运动员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像70年代前那样一味仿效,既要考虑到我国运动员的特长,还要考虑到世界推铅球技术的发展趋势,更应考虑到运动员的个体特点。我们试图从近代铅球技术发展与演变的基本动因着眼,揭示出现代铅球技术三极类型适用针对性的内在特征,从而对我国铅球运动员具体的技术走向,提出可供读者借鉴与参考的意见。

二、铅球技术发展与演变动因的简要考略

根据推铅球的基本力学原理,S = 可知,Vo是影响投掷远度S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再根据动量定理∑Ft = mVt 2 - mVo 2 可知,要想增加器械的动量,必须加大其冲量,而冲量增加则可通过运动员尽可能合理有效地发挥全身肌肉力量(F)与延长力F作用在器械上的时间(t)来取得,这样才能提高铅球出手速度,从而创造优异成绩,此乃铅球技术发展与演变的基本动因。

从推铅球技术角度讲,垫步推谈不上什么技术,侧向滑步推铅球基本上可称为铅球运动员的初级技术。美国运动员罗斯是记载中的第一个创造者与使用者,其技术特点是:预备时站在投掷圈的后沿,身体左侧正对投掷方向,然后微微后倒,接着右脚做了一次较高的单脚跳,着地后身体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后倾,然后到左脚着地做推球动作。正是这种初级技术,使他表现出了较前人在力学效应上能相对延长施力于器械时间的优势,铅球成绩达到了15.54米;之后各国运动员纷纷效仿罗斯技术,但成绩提高较慢。到1940 年,美国人福克斯改进了罗斯技术,他采用半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成绩达到17.95米。福克斯技术尽管略优于罗斯技术,但其力学效应仍较差,致使其后十几年铅球成绩提高无几。直到1953 年,美国人奥布莱恩又改进了福克斯技术,用背向滑步技术把铅球成绩提高到了18.04米。奥布莱恩技术可称之为铅球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马特森仿效其技术,在1967年就投出了21.67 米的优异成绩,以致于他的技术及其变型一直沿用至今。到1973年,美国人费尔巴赫采用背向滑步转体推铅球使投掷远度又增加了4厘米。这一阶段最鲜明的特征是,一种技术一出现,创造了好成绩,运动员们随即效仿,再出新技术,再效仿,故我们称70年代前铅球技术呈效仿与改进并存的单极化发展趋势。在当时测试手段及研究方法较为落后的情况下,运动员们铅球技术的仿效与改进自觉与不自觉得遵循了其发展与演变基本动因的力学原理。然而,进入70年代后,人们对铅球技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渐有了较为科学的诊断手段与方法,铅球技术随之冲破了以前单极化发展趋势。现在已基本演变为三极类型:(1)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2)前东德式背向滑步短长步(节奏)推铅球技术;(3)旋转推铅球技术。无疑,三极类型均符合铅球技术发展与演变的基本动因,均能创造优异成绩。这一阶段已发展到人们能够自觉而主动地使铅球技术更符合其力学机制,并能够利用之找出适合其身特点的铅球技术。这就是说,现代铅球技术既要符合其发展与演变的基本动因,又要能够找出符合运动员个体特点的技术特色。这是铅球技术发展到今天,急需阐明的一个重要问题。

以上简要考略提示我们,从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优秀运动员选择铅球技术就不再像也不应像以往那样一味仿效。具体到中国运动员来讲,铅球技术时值今日既应跟上铅球技术发展趋势,避免盲目性,又应体现出中国人的特长,更重要的是还应正确地选择适合我国运动员个体特征的铅球技术类型。

我们知道,运动员们之间的体型、体态等具有先天差异,而在后天,就某个运动员来讲,其本身身体素质诸环节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躯干力量强,有的腿部力量甚至某一条腿的力量较强,而现代铅球技术三极类型均有较强的针对性,这逼迫我们必须知己知彼,探讨中国运动员具体的技术走向。

三、对我国铅球运动员技术选择性的商榷

回想一下我国铅球技术的发展过程,在旋转投出现时,有人马上学习旋转投,前东德运动员用背向滑步短长步推铅球技术创造了世界纪录,又有人着手学习前东德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讲,我国铅球技术的发展仍未完全摆脱仿效与改进阶段,实践中确有运动员走了弯路。这里有必要将现代铅球技术三极类型的主要内在特征及其适用的针对性做一浅析,以避免在技术选择上的盲目性。

(一)旋转推铅球技术

旋转推铅球技术我们后面要专门介绍,这里主要介绍它的基本特征。我们知道,旋转推铅球技术的预加速方式是在旋转中完成的,其最后用力的动作结构与投掷方法的不同在于更强调转动因素,由于推球时其较大的转动惯性,而到最后用力阶段铅球运行形式应呈直线,因之它对身体控制及其稳定性有特殊要求。我们知道,下肢支撑时运动员的稳定性或取决于支撑面的大小,或取决于身体重心到支撑面的距离,无疑两脚站位越宽,重心下降越多,则稳定性越强,但这有特定的技术局限性。这从另一方面提示我们,在技术要求一样的情况下,运动员体型体态若身体重心位置较低,如某些女运动员或躯干长、下肢短的男运动员,选择旋转投就具有天然的优势。再者,旋转投由于预加速后,右腿着地时,既要承受巨大冲击力,又要求边转、边蹬、边向前的用力,这就要求运动员躯干特别是右腿必须具有较强的力量,否则就会出现动作停顿。就说成绩达22米的苏联运动员巴什米尼科夫,他在预加速阶段,球速高达5 米/秒,但右脚着地后推球前,下降至每秒仅0.5米。看来,选择这种技术一是最好具有先天优势,二是要考虑到后天身体素质发展中诸环节的差异性及其发展中的侧重性。这种技术的典型早期代表是美国职业选手,成绩达22.86米的奥特菲尔特。近期代表人物是男子铅球世界纪录保持者、成绩达23.12米的美国人巴恩斯。

(二)前东德式背向滑步短长步(节奏)推铅球技术

所谓短长步(短长节奏)推铅球技术是指滑步距离短(40 ~ 45厘米),最后用力两脚间相对较长(170 ~ 175厘米)的投掷技术。其主要内在特征是,滑步结束右腿着地后即能产生出推髋侧移的用力条件并促使左脚尽快着地,形成左腿在坚硬支撑情况下与躯干一起进行的向前鞭打用力动作。这就是说,这种技术要求右腿具有能够较快进入蹬伸的能力,左腿及腰腹躯干的力量必须强大,否则两腿较宽站位就很难做出有效的投掷动作。其动作外在表现是,“侧弓形”用力明显,“反弓形”用力相对不太明显,更强调“蹬”,而“转”则被动进行。这种技术的典型代表是前民德男、女世界纪录创造者拜尔及斯卢皮亚内克等。

(三)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及其变型背向滑步转体推铅球技术可视为传统常规的投掷技术。与另两极技术类型相比,其内在特征是个性不甚突出,属“侧弓形”与“反弓形”的综合用力技术,身体素质较均衡,且身体环节个性不甚突出的运动员较适合采用此技术。这种技术的典型代表是前男子世界铅球纪录保持者捷克斯洛伐克运动员马胡拉及前女子铅球世界记录保持者前苏联运动员奇卓娃等。

四、总结与讨论

追溯铅球技术发展与演变的基本动因,可知20世纪70年代前铅球技术呈单极化发展趋势。70 年代后则呈现代多极化发展趋势。现代推铅球技术三极类型均能创造优异成绩,但均具备固有的内在特征与适用的针对性。我国运动员采用哪极现代技术类型,不能像70 年代前那样盲目仿效,要跟上铅球技术发展趋势,把握住问题的键所在;要考虑到中国运动员的特长,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在实践中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技术类型。我们从铅球技术发展与演变的基本动因着眼,对现代推铅球技术三种类型做了技术特征方面的分析与介绍,目的是供业内人士抓住现代推铅球技术发展的本质,有针对性地选择技术类型和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 vsd9irossreVEHCSuqr8lMIhjp7st4iwcA5XVCmAdov2JCFBw9QNl6mIhDUWE8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