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现状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 张卓林

【摘 要】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4%,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但是根据数据推测,2009年仍有近80万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严峻的就业压力仍然存在。长期以来,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对较差。体育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不足,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针对体育院校就业指导机构体系亟待完善的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机构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我国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提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 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现状

一、前言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4%,与2008年同比略有上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4%。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 [1] 。但是根据数据推测,2009年仍有近80万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严峻的就业压力仍然存在。

体育院校毕业生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就业面相对其他专业较窄,毕业生面临更为严重的“就业危机”,应当引起更多关注。长期以来,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对于综合大学,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对较差。

然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境地与体育院校就业指导水平较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大学教育是国家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级人力资源的连续输送和结构平衡的作用。高校就业指导不论对毕业生本人,还是对国家培养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促进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与个人成才,同时高校就业指导是国家宏观人力资源建设和解决就业压力的长久之策 [2] 。因此,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实施体系是实现高校就业指导的基础。目前,体育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建设措施,但其效果与其它综合性大学相比未如人意,分析原因:(1)体育院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就业指导的体系还不完善,就业指导的理论不成熟;(2)体育院校属于专业性高校,没有建立起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工作队伍,对学生的就业指仅仅是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3)体育院校的专业特点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的客观情况也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难度。

因此,针对我国体育院校相对与综合类院校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力,就业指导机构体系亟待完善的问题,本研究拟对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解决方案,为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提供帮助和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全国12所参加“2009全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研讨会暨年会”的体育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对12所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

(二)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本研究制定了《我国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现状调查问卷》,通过2009年12月15日,参加“2009全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研讨会暨年会”的机会,对参会的12所体育院校就业工作负责人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就业指导”问卷调研,共发放12问调查问卷,收回12份调查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别为0.85和0.82;(2)本研究对选定的各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有关领导就该校就业指导机构实施体系的现状、问题和需要改进完善的建议进行了访谈和咨询;(3)在调查问卷和访谈咨询的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和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三、结果与讨论

(一)就业指导机构建设情况

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建立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是开展就业指导,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需要。1991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正式成立,并要求各地和高等学校建立相应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据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高等学校陆续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就业工作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已开始向系统化、多层次、全员化的方向发展。部分重点高校已经建成多级、系统化就业指导机构:一级为校领导“一把手”工程主抓就业,二级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展专业化就业指导工作,三级为各院系就业指导办公室、班主任、导师、学生团体为辅助机构,逐步实现了就业指导机构系统化、多元化、全员化,大大提高了就业指导的效果。

我国体育院校是否建成系统化、多元化、全员化就业指导机构,是影响就业指导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对我国体育了高校各级就业指导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我国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情况(n=11)

我国体育院校中,由专门校领导负责主抓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校只有5所,比例不到一半,为45.46%;绝大部分学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比例超过九成,但是其中处级部门的高校只有3所,比例为27.27%,其他8所高校都是挂靠学生处或者其它部门;而院系级就业指导机构、学生职业发展社团比例都比较低。由此看来,我国体育院校都设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多数都把它名称确定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但是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些机构主要履行的是对毕业生就业的管理职能,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时间和精力对全校学生开展针对性、实效性很强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机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才能实现全员化、系统化、多元化的结构体系。

此外,我国体育类院校在职业规划工作室、职业资咨询室和职业规划教研室建设方面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目前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主要由负责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院系辅导教师、政治理论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咨询和职业规划辅助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帮助解决,缺乏独立的、专业的、有经验的专门人员。

(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现状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文件要求: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是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骨干力量,建设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加强队伍管理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关键 [4]

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我国体育院校很多就业指导中心的专业人员既要帮助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开拓就业市场、组织就业招聘会、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同时还要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组织各种就业讲座等任务,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对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人员现状的调查发现(表2、3):(1)大部分体育院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人数比例达不到1∶500,只有少数高校接近这个比例,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与欧美发达国家1∶200的比例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2)调查发现,我国体育院校每年都开展就业指导培训计划的有10所,占90.1%;(3)我国体育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就业专职人员、院系主管领导、就业指导课教师,缺乏对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社团代表的培训教育;(4)我国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教学能力培训、就业市场开发培训、就业事务管理培训,缺乏辅导员专题培训、就业心理咨询培训和创业指导培训;(5)培训时间一般在一周以内,基本保障培训的力度。

表2 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现状(n=11)

表3 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培训具体现状(n=10)

总结以上调查结果: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已经得到一定的重视,很多学校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结构不健全是主要问题;工作人员任务繁重;缺乏对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就业指导学生团体的培训;缺乏关于就业心理咨询指导和创业指导的培训。面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认为我国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已经逐步得到改善,但是离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系统队伍建设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网络信息化建设现状

网络是信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络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各个领域渗透,全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把世界连成了一体,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5] 。在高校教育中,网络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媒介之一了,越来越来深入的到学校与学生之间。就业指导配套设施(硬件设施)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基础。在就业指导的实施体系中,网络设施建设,如就业信息网、短信平台、就业指导网络平台、毕业生就业咨询网等,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起到关键作用,是硬件设施的核心。因此本研究对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的网络化建设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如(表4)所示,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的总体平均比例只有30.83%,这反映出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网络信息化建设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多数体育类高校已经建设就业信息网和实习与就业信息短信平台,比例分别达到80%和75%,并且其他高校也有引进计划,就业信息网和短信平台为满足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指导提供了基础保障,这是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网络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一面;部分体育院校建设有就业指导网络平课堂、就业心理咨询和校园BBS(比列分别为8.33%、25%、25%),而大学生职业规划自助系统、大学生创业模拟系统完全没有,这些方面的缺乏是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网络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关键原因;此外,关于建设就业指导网络系统的计划比例达到总体平均比例的35.83%,这反映出我国体育类高校对就业指导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表4 我国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网络信息化建设情况(n=12)

通过调查表明,在新世纪网络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新手段、新方法。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是一种值得引进和采用的新途径。这种方式的在节约教师资源、提高就业指导效率和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虽然网络化的培育方式与课堂传教授业相比相对取法深刻的授业效果,但是作为既能够解决师资问题又能够实现指导目的的一种新途径,已经被认为是高校先进教育模式的体现。

(四)就业指导课建设现状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文件要求:“就业指导课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 [6] ”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是就业指导开展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本研究针对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开课情况: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课情况比较理想,12所高校中分别有12所和10所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课比例分别达到100%和80%;其中必修课的比列分别为50%和40%,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必修课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满足在校所有学生接受就业指导的需要。(2)课时安排:经过调查,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课时不足,达不到38学时得要求,12所高校中3所高校的课时在48个学时,其他高校为32学时,很难满足需求。(3)教学形式: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以作业和考试形式完成课程学习。(4)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大部分针对毕业生,开始于大三的高校只有28.6%,开始于大四的学校为71.4%,没有达到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5)教材情况:我国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教材自编率为41.67%,大部分高校的相关教材需要通过购买,这也从一定程度反映高校就业指导的基础能力。

总之,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已经全面开展,但是在课程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形式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才能真正实现系统化全程化得建设目标。

四、结论

(1)我国体育院校已经完成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但是领导机构建设、就业指导中心的权限和级别、院系级、教师、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已经实现了全员化,但是离系统化、多元化的结构体系还有差距,有待完善。

(2)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已经得到一定的改善,很多学校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结构不健全;缺乏对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就业指导学生团体的培训;缺乏关于就业心理咨询指导和创业指导的培训,离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系统化队伍建设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3)我国体育院校已经基本完成就业指导网络信息化的基本建设,包括就业信息网和实习与就业信息短信平台,对就业指导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未来几年将进入快速建设时期。

(4)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已经全面开展,但是在课程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形式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才能真正实现系统化全程化得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2] 韩峰等.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实施手册》. 中国教育出版社.2008

[3] 杨学斌等. 《毕业生就业指导实用手册》.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20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2007

[5] 穆容:《以大众化高等教育为背景推进全程职业指导规划》,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期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2007 88Nx15lBbaGVsXci8qcjZOmF8hooqp9lKnnk/Tw7c9Orq8Uufr41hnR+nFCjmbz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