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体育院所实验室发展历程

一、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新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征程,并陆续在全国布局建立6所体育学院。1956年1月,国家体委在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举行新中国成立后第1次体育科学研讨会,拉开了体育科学研究的序幕。中央体育学院于1958年成立基础理论系(现为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在运动人体科学最终发展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过程中,体育类实验室也随着发展起来。

1958年,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1960年,科研所搬至体育馆路,重点购买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如X光机、心电仪、脑电仪、肌电仪、气体代谢仪、分光光度计、病理切片仪等,还改良血乳酸微量测试方法,组建气体代谢分析系统,确定我国有氧及无氧能力的研究方向。同时,自主研发心率遥测仪,创建了跳高技术分析实验场地。此后,我国体育院所实验室的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1978年5月,国家体委下发《关于加强体育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体育科技工作进入发展新的篇章,实验室条件开始逐步改善。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努力筹措资金购置了一批实验设备,如影片解析装置、高速摄影机、超声心动仪、肌力测定装置、计算机控制测力系统、超薄切片机、光谱分析设备、活动跑道、磁记录及处理系统、高速录像及分析系统、动物房及附属设备、心电监护仪、微气候实验室等。实验室为国家队运动员做了大量综合或单项的科研测试和诊断。

1984年,第3次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振兴体育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体育科技工作必须面向体育运动的发展”的体育科技方针,实施“科教兴体”战略。体育科技向纵深、综合、系统的方向发展,体育科技与实践的结合程度逐步得到提高,我国体育科技开始迈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的轨道

1990年3月,国家体委在《1991~2000年体育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10个左右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各级各地体育实验室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开始重视设备的科学管理,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列为重要的改革内容,积极探索适合体育实验室多学科、综合性特点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制。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自2001年我国取得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以来,体育科技进入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期。体育实验室围绕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以及体育科教工作,能够突出重点,明确目标任务,健全体制机制。尤其随着科研经费的大幅度增加,服务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科研课题数量不断提升,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体育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完善。近年来,体育实验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各省市体科所、各体育院校实验室能够加强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级实验室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实验队伍,开展学术交流,完成大量的体育科研成果,实验室逐步实施科学化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历史成就

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艰难探索,我国的体育科技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体育科技从零开始,经过艰难的探索,从盲目学习苏联到独立进行探索,又从10年浩劫的停滞不前到改革开放后稳步快速的发展,如今已初具规模,达到较高的水平。全国组建成立有各类重点实验室、体育科研所、研究中心,并配有一批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各类科技和科研辅助人员。国家及地方对体育科技的投入成倍增长,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科研机构设置、科研人员待遇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近年来,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员选材及专项运动成绩的预测与对策方面。近20年来的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工作为体育科研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已有15个青少年中级选材标准项目为历届亚运会、奥运会后备力量的选拔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在提高优秀运动员成才率的同时,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和选材骨干队伍,为选材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运动训练科学化理论与方法领域。1988年国内就完成对当时来讲比较完整的系统研究《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该研究包括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部分,涉及许多学科专业,对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3)优秀运动员训练监控和机能评定领域。我国体育科研工作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指标和方法,1987年组织编写并出版反映当时研究水平的《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手册》。经过1997年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课题的立项,到2001年又初步建立“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与评定系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以及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科技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体能恢复与营养补充领域。近年来,经过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在体能监测、营养恢复、中医中药开发等方面研究课题系统的开展及成果的及时推广,使运动员营养辅助手段的应用和体能的恢复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特别是1998年以来,“训练营养生化监控恢复系统”逐步形成和完善,通过采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来评估、指导和支持训练,使训练的效能提高,运动员的机体适应于训练、体能增进、运动能力提高。由于计算机技术在膳食营养干预工作中开始发挥作用,疲劳状况的营养生化监控和运动营养补剂的合理使用也初步走上正轨。

(5)运动心理领域。多年来,我国运动心理训练工作主要针对参加国际大赛的优秀运动员。心理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的主要内容有心理科学知识教育、心理测试分析与诊断、心理咨询、心理训练与调节等。在运动心理工作者长期深入运动队的过程中,已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心理研究模式和思路,总结出较有成效的心理科研内容和方法手段。

(6)运动创伤和医务监督领域。我国在为优秀运动员进行运动创伤和医务监督服务保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技术的有力支持下,正逐步形成由“医疗工作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训练比赛医疗服务保障”“医疗信息收集和处理”3个子系统组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规范的、有序的、高科技含量的运动创伤及医务监督保障体系。

(7)信息研究与服务领域。自1984年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和亚运会信息工作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对各赛会组织和赛前实力分析等研究,保证了总局领导等决策机构及时宏观把握形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验室在基础条件、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资金投入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体育科技创新和服务成果。 mpSgm9m8ccfgkC8T23x8nKbojlb8ZSL9qQ+W7YDAmCo1iCh47rpG9fV79fCiy45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